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样理解其中的韵味)_秋水_落霞_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样理解其中的韵味

首先我很喜欢唐代的诗词,尤其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语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意思是:彩霞横空,孤鹜入云,好似一起飞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读古诗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具体的解释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显然是一副描绘景色的诗句。

当你看到这句诗的时候,眼前应该浮现出一幅美好的景象,比如下面这幅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上半句“落霞与孤鹜齐飞”,可以理解为,日落时候那绚烂夺目的彩霞,仿佛与那孤单的野鸭一起翩翩起舞一般;

下半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理解为,秋水仿佛要与长天融为一体,天地交相辉映的神奇景象。

《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南昌时所作。

这篇序文内容博大、辞采华美,而当年的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笔墨一时潇洒。

相传,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于是准备大宴宾客,本想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纪念这一盛事。

王勃正好受邀来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是个有才华的人,便请他来作记。

王勃欣然接受,不一会儿就写出了这篇《滕王阁序》,改都没改,便令在场的宾客叹为观止。

阎公随后赠送他一百匹缣,王勃乘船到了炎方,船却沉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年仅二十七岁。

《滕王阁序》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重点描绘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宴会高雅宏大的场面,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情怀。

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彼此交融,浑然天成,行云流水一般,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领悟和表达能力。


爱生活,爱分享,愿我能给你带来幸运与快乐。

欢迎关注【睿语佳音】,共同探讨有趣、有价值的事情。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色”指什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由来:

唐代王勃名篇《藤王阁序》中的精典名句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此两句,不但对仗工整,堪称绝配,而且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熟读了《藤王阁序》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王勃之文思广远,赋词壮美,引用不少的历史典故。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也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里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来的。

那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什么意思?

既然王勃写就了《藤王阁序》名篇,说明他当时就在“藤王阁”楼上畅饮并尽兴。他坐在阁楼里,眼观窗户外:此时此刻余辉晚霞、孤鹜正飞,再望那远处天水相接,浑然一色。

单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说,不失为一幅绝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巧妙吻合而工对,独具艺术魄力。王勃临窗之观望所得到的四大景点都被溶入其中,且动静分明。

至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一色”指的又是什么?

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就是一种享受,并非质疑。王勃之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一色”何尝不是如此啊?!

这“秋水”的“清如许”映得了“长天”的倒影,两相合一,是不是“一色”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双方色泽不同,也会被调和了或同化了。

这是天上的画卷影映在碧水中,每当微风过处时,它也会随波撕裂而呈现的。只不过,无风不起浪时,那“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清晰耐看的,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美妙。

“一色”,在那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它既指相互共容的合一,又体现出了“藤王阁”的雄伟壮观。有了它这个观景台,才会出现如此绝妙的篇章,从而使《藤王阁序》闻名遐迩!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