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全诗(《滕王阁序》在骈文里能不能排第一还有哪些优秀的骈文有资格争第一)_王勃_骈文_骈体

本文目录

  • 《滕王阁序》在骈文里能不能排第一还有哪些优秀的骈文有资格争第一
  • 《腾王阁序》是否属于排律诗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诗
  • 王勃《滕王阁》,是一首诗还是两首诗,是七律吗
  • 为什么20岁的王勃能写下气势磅礴的《滕王阁序》,而现在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一首打油诗都写不出来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同样出彩吗
  • 《滕王阁序》的辞藻有多华丽,为什么学院不要求全文背诵
  • 王勃14岁作的《滕王阁序》,包含40个成语,这首骈文有多牛

《滕王阁序》在骈文里能不能排第一还有哪些优秀的骈文有资格争第一

现在,很多人都是通过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认识骈体文,并知道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文体。

任何一种有影响力的文体,都必然是靠很多优秀作品堆积出来的,骈体文也不例外。

在骈体文盛行的南北朝,便出现了很多骈文大家和优秀作品。例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徐陵的《玉台新咏序》、鲍照的《古帆铭》、张说的《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等等,这些作品都不会逊色于《滕王阁序》,更不用说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等大家之作了。

无疑,《滕王阁序》也是最优秀的骈体文作品之一,但要将其列为骈体文第一,也很难服众。即使我们把范围缩小,单论“初唐四杰”的骈文作品,估计也有争论,毕竟,文无第一,各有所爱。

例如,我们在初唐四杰中,拿出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与《滕王阁序》相比,也是各有千秋。《滕王阁序》胜在灵动和气韵。《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则写得皎然明白、慷慨激昂,很难说那篇更好。

当然,如果论当下的知名度,在骈体文中,《滕王阁序》排第一,估计没有什么异议。

《腾王阁序》是否属于排律诗你如何理解序文和律诗

谢谢邀答。《滕王阁序》不是排律,是骈体文,属古文范畴。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介绍该书创作及有关作者的轶事及该书的内容主旨等。有诗序,提示作诗的缘起等。有赠序,属赠言类散文。也有类似赋的抒情叙事类的触晕生情的序文,象王羲之的《兰亭序》。序文又分自序与他序等等。排律是近体格律诗中的长律。排律是符合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格式,要做到启承转合,有一种完整性的格律,用韵平仄均合乎律诗要求。所以《滕王阁序》是序文而不是排律。

王勃《滕王阁》,是一首诗还是两首诗,是七律吗

王勃的这首诗,只能算律化了的七言古诗,个人认为不能算歌行诗,因歌行属古乐府而七古是律诗产生以后另派生的一种诗体,是不同源的。

歌行的风格是摇曳多姿,宛转流动。

七古的风格则庄重典雅,雄浑苍古。

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只是个人观点。

为什么20岁的王勃能写下气势磅礴的《滕王阁序》,而现在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一首打油诗都写不出来

先更正一下,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不是20岁,应该是675年,25岁。这个许多史料中有记载,《唐摭言》里介绍得比较详细;《唐才子传》里字数不多,但很是生动传神: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这不只令当时“满座大惊”,而且一直惊艳了千年的佳作就是《滕王阁序》,公认的不朽名篇。

你问为什么王勃能写出气势磅礴的《滕王阁序》,而现在的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连一些打油诗都写不出来?那是因为你看到的是极少数,大多数都是可以写几句的,当然质量不论,写不好不能算写不出。

可你不能把一般人跟王勃比,那是“唐初四杰”之首,全国文人拔出四个来,人家是第一个!他是六岁就能写文章的神童!人家十六岁就考中进士,光宗耀祖了。因为《乾元殿颂》被唐高宗赞叹为“奇才”,又因为《檄英王鸡文》为皇帝骂为“歪才”。

就连毛泽东他老人家都评价其是为文“光昌流丽”的“英俊天才”!拿现在不会打油诗的年轻人跟王勃比,不知道是现在人的幸运还是王勃的悲哀。

王勃为什么二十多岁就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

一是家学渊源。王勃的祖父王通是儒客大家,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号文中子。他的父亲王福畴也不错,是雍州司功参军,要不是受了王勃的牵连,被贬为边远的交趾做县令,还不定是什么前途呢。

这样的家庭,不差钱,一定是藏书甚丰,也舍得花钱在孩子的学习上。

二是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王勃就属于老天赏他吃文学饭的人:九岁的时候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就能边读边思索,挑出书里的毛病,写了《指瑕》。

十岁时已经熟读六经;十二岁到十四岁的时候又在京城跟随名医曹元学习什么《周易》,《黄帝内经》等,妥妥的饱览群书,知识已经相当渊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有诗书,写文章才会言之有物。

现在的文人,年少成名写出好作品的也不少啊!

比如大家熟知的海子,15岁考上北大;20岁已有了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25岁之前,已写了200多万字的作品了,这里面当然包括我们都喜欢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还有顾城,18开始陆续发表作品,21岁已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23岁写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黑眼睛》:“世界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再比如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已经出版散文集《打开天窗》,12岁已经在周刊上开专栏,16岁就已经是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了!18岁上清华,22岁都是《新周刊》的副主编了。

韩寒,18岁发表的长篇《三重门》,19岁时出版的文集《零下一度》,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22岁又成了职业赛车手,22岁的时候已经总结《韩寒五年》了。

郭敬明,19岁出版第一部小说《爱与痛的边缘》,20出版《幻城》,已经引起文坛极大关注了!21岁开始《岛》系列杂志,22岁又发表小说《1995—2005夏至未到》,24岁又创作了《悲伤逆流成河》,25岁出版《小时代》三部曲。

年纪轻轻就写出好作品的人有许多。你能把他们和写不出来打油诗的年轻人比吗?

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连打油诗都写不出来?

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上过学,都认字,都知道拼音,都背过古诗。打油诗不讲究格律,不注重对偶,只求个押韵,为了搞笑取乐或讽刺批判,是民间大众比较喜欢的形式。

你要说写不好我信,语言表达差,没有思想深度等等。要说写不出来,还真不太认同。

那只能是懒得写!不屑写!不喜欢写!而且只一个“不喜欢”的理由就足矣。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同样出彩吗

谢谢邀请!??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释义: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诗的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诸”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首句在空间上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冷清,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抒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

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了季节,星座转移了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何在。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已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序》的辞藻有多华丽,为什么学院不要求全文背诵

王勃的《滕王阁序》大约一千一百字左右。要说背诵,就一个高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背下来的,而且背得十分流畅,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为什么不要求高中生去背诵这首独特的骈文呢?下面就来说说自己的意思。

一,什么是骈文?理解了这种文体的规律,背诵就容易了

其实《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非常优美的骈文。骈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里很难说清楚。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文体已经非常成熟了。初唐时,就与唐诗一起成为文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对于感情的表达,它独具特色。

它的特点就是均衡对称之美,它有四个基本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以此文中的句子来说明一下这四个特色,

对偶: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用典: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声律: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辞藻: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这就是骈文的风姿,简直就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一样出现在大家面前,美丽得摇曳生姿。

王勃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一文体,表现出了他的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艺术才华,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文章给人一种高雅的丰富的享受和想象力。阅读起来十分流畅,朗朗上口,语言特色极具魅力。

二,该文华丽的辞藻之下,其实是王勃希望在座的诸公推荐自己,平步青云

王勃先写豫章(南昌)地区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此写该地区的人物,是非常优秀,末写王勃他碰上了这一次盛会。心情是非常激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大才子,就想以此为展示平台,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于是他在众人的假意推辞中,也毫不客气地作了一这次盛会产生的诗集之序言来了。

当时的五言,七言已经不足以表达王勃的思想感情,所以他采用的这种非常深奥的文体,目的就是给在坐的王公大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然后推荐作者出人头地。这就是王勃作诗和诗序的初心。这样看来,格调显然是不甚高的,也是后人不怎么推崇的原因之一。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这些对偶句,都表达了王勃的这种希望,均对地方,人物进行了美化,并把今后的愿望寄托在当时的人物身上。

三,王勃在后面两段的抒发感情的时候,牢骚太重,多少让人看不起

王勃年纪轻轻,才能是有,就是不善处穷。就是想早点得高官成大吏。这一切都不是人们所推崇的。王勃写此文,似乎就有投机取巧之嫌。

他虽然不是对当场的王公大臣们发的感慨,但是,文章是从这个地方流出来的,与当时的环境一定相关。事实证明,王勃并没有写了这篇文章而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照样去炎热的日南郡。走到半路上而意外的死去了。

就以下这几句,就看得出王勃年纪不大,牢骚却填满了胸坏,借汉文帝,汉武帝对待贾谊、李广而抒发自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就让人不理解了,贾谊梁鸿,李广馮唐没有遇到明主,没有得到提拔,毕竟人家对国家是有贡献的,皇帝应该被批评。但是王勃对国家有什么贡献?能借此而批评当朝吗?王勃这牢骚发得不小嘛。

没有踏实工作,就想一步登天,投机取巧,应该是王勃的心思。这么说来,华丽的辞藻,也掩饰不了文章表达了真实目的,这就是后人喜欢其文之于华丽,而不称赞其文的内容,也是后人不要求学生们必须背诵的原因。

这就好比诸葛亮,喜欢《铜雀台赋》的辞藻,而不喜欢它的内容一样,各有取舍。以下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王勃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自怨自艾的怨愤之情: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简直就是期期艾艾得如被抛弃的失路之人了,跟一个拿了休书的小媳妇差不多嘛。

四,最后是王勃对王公大人充满希望

王勃希望大在座的王公大人,可怜一下王勃的处境,说明了王勃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努力向上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忙,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信心等待机会,然后有所进步。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这些都说明了《滕王阁序》虽然辞藻华丽,读起来使人口有余香,但是它的内容是值得推敲的,争议也大。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上进而是只想别人的推荐帮忙而达到目的,其实在任何时间里,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都是不现实的。

当然,能背诵更好,不能背也就当欣赏欣赏也是好的。

——图片来自头条搜索,抄袭文章必然举报,后果自负。

王勃14岁作的《滕王阁序》,包含40个成语,这首骈文有多牛

首先纠正你一下,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应该是26岁,而不是14岁,他在去探望父亲的路上途径滕王阁,写完这篇震古烁今的骈文之后不久,王勃就在渡海时溺亡,英年早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