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淮海战役战况的简介谁知道
- 张雪中的人物简历
- 杜津眀是谁他的作战指挥水平有多强
- 刘超寰的生平简历
- 国民革命军第1军的基本简介
- 胡之杰大地主结局
- 刘汝明的个人履历
- 历史人物刘峙简历
- 孙震的个人履历
淮海战役战况的简介谁知道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眨�?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投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张雪中的人物简历
生于1899年7月15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初八)。江西乐平人,原名张达,字通明。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1924年11月军校毕业后派任教导第1团(团长何应钦)少尉排长。
1925年2月升任中尉副连长。8月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师长何应钦)第1团(团长刘峙),仍任中尉副连长。
1926年3月调升军校第四期步兵军官预备团(团长张与仁)第3营(营长应山三)第7连上尉连长。5月所部改称步科第2团(团长张与仁)第3营(营长应山三)第7连,仍任上尉连长。7月调任第1师(师长王柏龄)第3团(团长薛岳)上尉连长。11月调升第21师(师长严重)第62团(团长王禄丰)第1营少校营长。
1927年4月调任军校入伍生第2团(团长李亚芬)第3营少校营长。10月改任第六期步兵第2大队(大队长卞稚珊)第3队少校队长。11月出任军校浙江军事训练班学生总队(总队长贺衷寒)第3大队(大队长宣铁吾)中校大队附。
1928年3月调升军校第六期第1总队预科大队上校大队长。
1929年1月当选军校特别党部执行委员。4月调任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钱大钧)第1大队上校大队长。
1930年3月调任教导第3师(师长钱大钧)第3团上校团长。6月教3师扩编为三旅六团制,改任第2旅(旅长李及兰)第3团上校团长。11月所部改称第14师(师长钱大钧)第41旅(旅长李及兰)第81团,仍任上校团长。
1931年1月调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攻城旅(旅长李延年)上校副旅长。9月调任武汉要塞司令部(兼司令钱大钧)第2团(机关枪团)上校团长。
1932年1月武汉要塞司令部改组为第89师(师长钱大钧),升任第265旅(辖两团)少将旅长。
1933年10月调升江西保卫第2师(辖三团)少将师长。
1934年9月调任第89师(师长王仲廉)少将副师长。
1936年10月28日叙任陆军少将。
1937年3月调升第13军(军长汤恩伯)中将参谋长。
1938年2月17日调任第89师(辖两旅)中将师长。6月11日调升第13军中将副军长兼第89师师长。7月30日代理第13军军长。
1939年8月7日实任第13军(辖第4师、第89师)中将军长。1942年7月30日升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中将副总司令。
1943年2月18日调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中将副总司令。3月14日调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中将副总司令。10月调任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政治部中将主任兼第39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副总司令。
1944年7月调任黔桂湘边区(总司令汤恩伯)中将副总司令。同月31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毕业后仍任原职。3月调升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中将副司令官。7月6日晋颁三等云麾勋章。10月调任第19集团军(辖第51军、第97军)中将总司令。同10日获颁胜利勋章。12月2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7月16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9月第19集团军改组为整编第22军(辖第97军、整编第51师),改任中将军长。
1947年3月12日整22军改组为淮海绥靖区(辖整编第44师、整编第51师),改任中将司令官。12月淮海绥靖区改组为第7绥靖区(辖整编第4师、整编第51师),仍任中将司令官。
1948年8月调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汤恩伯)中将副主任。9月22日晋任陆军中将。
1949年2月调任第9编练司令部(辖第73军、第74军)司令官。8月调任国防部(部长阎锡山)参议。
1959年1月退为备役后兴办实业。
1995年6月16日在台湾台北病逝。
杜津眀是谁他的作战指挥水平有多强
题目中的杜津明,应该是杜聿明。杜聿明是民国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创下“昆仑关大捷”的辉煌胜利,并率领中国远征军参加了在缅甸的“同古之战”“曼德勒会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国民革命军将领中,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稳居一流水准,最为擅长装甲机械兵团作战。
一、杜聿明的人生轨迹
杜聿明(1904年—1981年),字光亭,陕西米脂人,是明朝末年义军首领李闯王的老乡。杜家在当地家境殷实,有良田数百亩,杜聿明之父杜良奎,是前清举人。杜聿明幼年时,得以接受了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父亲希望他谨守家业,但年轻的杜聿明却不安心在穷乡僻壤虚度一生,一直渴望投身外面的广阔世界。
1924年,刚刚20岁的杜聿明,随几个同乡离开老家,满怀希望来到京城求学。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局势动荡,战火连年。适逢广州黄埔军校招生,杜聿明得知消息后,立即启程南下赶赴广州,成为黄埔军校学员。
在校期间,杜聿明刻苦努力,习文练武,军事技能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他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广州商团叛乱等诸多战事,表现英勇,崭露头角。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第二排副排长,正式开始军旅生涯。
此后,杜聿明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逐渐成为国军名将,历任陆军第一装甲兵团团长、200师师长,中国当时唯一的装甲机械军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最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从他这一连串光闪闪的履历就可看出,他在国军之中地位之高。
二、杜聿明的经典战例:昆仑关之战
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集中开辟华南战场。日军主力凶悍异常,接连占领防城、北海、钦州,并威胁重镇南宁。广西局势危殆。杜聿明审时度势,为了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决定趁日军立足未稳,兵力尚薄弱马上发动反攻,夺占要隘昆仑关。
杜聿明采取“关门打虎”战术,以第200师、荣誉第一师正面主攻昆仑关,新编第22师为右翼部队,攻占五塘、六塘,阻击南宁方面日本援兵;第200师副师长彭璧生率两个补充团担任左翼支队,绕甘棠、长安攻击七塘、八塘,堵住昆仑关守敌退路,并阻击日军北上的援军。
经过一番鏖战,杜聿明圆满完成攻克昆仑关的作战任务,全歼日军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创下抗日战争中少有的成建制完整歼灭日军主力部队的纪录。杜聿明由此成为抗战名将。
由此可见,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在国军将领序列中足以稳居一流水准。
刘超寰的生平简历
1924年11月入军校学兵队受训。
1925年2月派任第1师(师长何应钦)特务连少尉副排长。10月调升第2师(师长刘峙)第5团(团长严尔艾)第3营第7连中尉排长。
1926年6月考入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学习。
1927年1月军校毕业后派任第2师第5团(团长李延年)第3营第7连上尉连长。
1928年7月第2师缩编为第1师(师长刘峙)第1旅(旅长徐庭瑶),改任第2团(团长唐云山)第3营上尉连长。
1929年11月升任第1旅(旅长胡宗南)第2团(团长廖昂)第3营少校营长。
1931年7月调升第1师(师长胡宗南)第2旅(旅长黄杰)第4团(团长梁华盛)中校团附。
1932年11月调升第1师独立旅(旅长丁德隆)第3团上校团长。
1935年5月17日叙任陆军步兵中校。
1936年9月独立旅编入第78师(师长丁德隆),改任第232旅(旅长廖昂)上校副旅长。
1937年4月调升第1师(师长李铁军)第1旅(辖两团)少将旅长。11月16日晋任陆军步兵上校。
1938年2月调升第78师(师长李文)少将副师长。10月16日调升第196师(辖两旅)少将师长。
1939年6月24日晋任陆军少将。
1943年10月1日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高级参谋。
1945年1月9日调任第1军(军长罗列)少将副军长。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4月第1军整编为第1师(师长罗列),改任少将副师长。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1947年5月28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
1948年3月6日调升整编第27师(辖整编第31旅、整编第47旅)中将师长。10月整27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7军(辖第31师、第47师)。12月10日调任第36军(辖第28师、第123师、第165师)中将军长。
1949年11月调任国防部(部长阎锡山)中将参议。
1956年1月退为备役。
1987年5月18日在台湾台北病逝。
国民革命军第1军的基本简介
1926年1月4日新增教导师,师长王柏龄。1月20日蒋介石辞军长职,何应钦升任。1师师长职由钱大钧接任。2月26日免王懋功2师师长,调升刘峙为师长。教导师改称20师。不久钱大钧与王柏龄职务对调。3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逼迫共产党员退出第1军,邓演达接任政治部主任。
是时,该军序列为:军长何应钦,参谋长蒋伯诚。下辖1师,师长王柏龄(升任副军长后仍兼师长)。2师,师长刘峙。3师,师长谭曙卿。14师,师长冯铁裴。20师,师长钱大钧。此外另辖两个补充团。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军1师、2师由副军长王柏龄、参谋长蒋伯诚率领参加北伐,其余部队留驻广东。9月初,2师参与攻打武汉,1师攻打南昌。10月1师攻击失败后王柏龄逃跑,副师长王俊代理。同时将总预备队补充师扩编为21师、22师隶属1军,由严重、涂思宗分任师长。
1926年9月3日何应钦率所余各部(除20师仍驻守广东)北伐攻闽。9月中旬将其中1个补充团扩编为独立4师,师长张贞。1927年1月顾祝同接任3师师长、薛岳接任1师师长。4月胡宗南代理1师师长、卫立煌接任14师师长、蒋光鼐接任22师师长、陈诚接任21师师长。5月1日国民革命1军进至鲁南。7月撤至苏南。8月参加龙潭战役。在此期间,增设新9师隶属1军。
由于该军建制过大(至1927年9月已辖9个师),大本营于1927年9月26日决定将1师、2师、22师留归1军建制。其余各师分别编成国民革命军第9军、国民革命军第32军两个军。
至1927年底该军序列为:军长何应钦(1929年3月刘峙接任)。下辖1师,师长蒋鼎文(1928年1月升任副军长后仍兼师长)。2师,师长徐庭瑶。22师,师长胡宗南。
1928年7月1日蒋介石举行各军编遣会议,成立整理委员会。国民革命军第1军于1929年7月缩编为师,25日任命刘峙任师长、张克瑶任副师长。徐庭瑶、胡宗南、张承治分任1、2、3旅旅长。其中1师和22师另编为国民革命军第9师。该部于1929年3月参加讨伐桂系的战斗。
1929年10月西北军起兵反蒋后恢复军建制(任命顾祝同为军长,李明扬为副军长,下辖1师、2师、独立3旅)并参加讨伐西北军的战斗,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
胡之杰大地主结局
胡之杰是安徽岳西冶溪人,早年在川军中当兵,参加过武昌起义,曾任川军第一师师长。因为不是老蒋的嫡系,被老蒋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调到南京参谋总部任职。胡之杰人生地不熟,又失去了兵权,在南京过得很不顺心。最终郁郁不得志的他一怒之下离开南京,回到了老家。由于胡之杰长期在军中身居高位,所以颇有积蓄,回到老家后置了不少家业,成了这一带著名的大地主。
本来胡之杰打算再也不问政事,在老家颐养天年。不料1946年7月18日这天,一支6000多人的解放军队伍却突然来到了冶溪镇,由于胡之杰家中房屋众多,解放军就把临时指挥部设在了他的家里。这支队伍的番号是鄂东独立第二旅,隶属于中原军区。那么独立第二旅为何突然来到了冶溪镇呢?这还要从中原突围说起。
1946年6月下旬,刘峙指挥30多万国军向我中原军区发动进攻。当时敌我力量相差十分悬殊,李先念和王树声决定率部突围,皮定均的一旅被留下来掩护。为了减轻一旅的压力,李先念命令吴诚忠率鄂东独立第二旅伪装成中原军区司令部。刘峙果然上当,派了数万大军对第二旅进行围堵。面对困境,旅长吴诚忠和政委张体学指挥部队边打边撤,于7月18日黄昏来到了岳西县冶溪镇。
不料部队刚驻下,特务就向敌人告了密。7月20日天刚亮,国民党整编72师3万余人就将镇子团团包围。敌众我寡,形势十分危急,吴诚忠一面和张体学商议对策,一面将机密文件烧毁,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吴诚忠亲自安排部队掩护群众转移,并特意安排一个排的兵力保护胡之杰一家。吴诚忠此举使胡之杰深受感动,当他得知包围镇子的是国民党整编72师时,一下就轻松了,笑着对吴诚忠说:这事不大,老夫亲自走一趟,就可退去他数万大军。
吴诚忠
胡之杰为啥口气这么大呢?原来整编72师的师长傅翼和副师长祝顺鲲都是他当年的亲信,受过他的提携之恩。胡之杰从军中辞职后,傅翼和祝顺鲲仍对他十分敬重,逢年过节总派人来送礼物。胡之杰见到傅翼后劝他保存实力,不要和解放军硬拼,以免两败俱伤。72师是地地道道的川军,傅翼久在军中,老蒋如何对待川军他心知肚明。如果自己把部队打光了,老蒋是不会给自己补充的,说不好还会乘机把72师的番号给取消了。最终傅翼听从了胡之杰的建议,和我军达成默契,在镇子东边开了一条口子,当夜我军顺利突围而去。
刘汝明的个人履历
刘汝明(1895年—1975年)
生于1895年5月12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八)。河北献县人,字子亮。行伍出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1912年1月入左路备补军(统领陆建章)第2营(管带冯玉祥)前哨当兵,旋升第5棚什长。
1913年8月调升警卫第1团(团长冯玉祥)第3营第10连少尉排长。
1914年2月所部编入北洋陆军第7师(师长陆建章)第14旅(旅长冯玉祥)第27团(团长杨桂堂),升任第3营第10连上尉连长。10月所部改称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第1团(团长杨桂堂),仍任第3营第10连上尉连长。
1917年4月调任第16混成旅(旅长杨桂堂)第1团(团长邹心镜)第3营(营长李鸣钟)上尉营附。10月调升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少校副官。
1918年2月调任第3团(团长张树声)少校团附。
1919年4月调任第3团(团长李鸣钟)第1营少校营长。
1920年7月调任第4团(团长刘郁芬)第1营少校营长。
1921年8月所部改称第11师(师长冯玉祥)第22旅(旅长鹿钟麟)第44团(团长刘郁芬)第1营,升任中校营长。
1922年10月调升第25混成旅(旅长宋哲元)上校团长。
1924年7月18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0月调升国民一军(兼军长冯玉祥)警卫第1旅(辖两团)旅长。
1925年12月警1旅改称西北边防军第10师(师长门致中)第31旅(辖两团),仍任旅长。
1926年3月升任第10师(辖三旅)师长。4月3日晋授陆军中将。
1927年1月升任国民联军第2军(辖第8师、第10师)军长兼第10师师长。5月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2军,仍任军长兼第10师师长。
1928年9月1日第2军缩编为第2集团军暂编第10师(辖三旅),降任中将师长。10月2日暂10师改称第29师(辖三旅),仍任中将师长。11月10日调任第26师(辖三旅)师长。同月30日调任军政部(部长鹿钟麟)中将参事。
1929年2月27日兼任中央编遣区办事处(兼主委何应钦)委员。4月调任第2集团军特务师(辖两旅两团)师长。5月调升西北军第10军(辖两师)军长。10月升任第5路军总指挥兼第10军军长。
1930年4月专任第2方面军(总司令鹿钟麟)第1路军(总指挥张维玺)第10军军长。
1931年1月所部编入东北边防军第3军(军长宋哲元),改任中将副军长。6月边3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仍任中将副军长。
1933年4月兼任暂编第2师(辖两旅)师长。6月暂2师改称第143师(辖两旅),仍兼任师长。
1935年4月15日叙任陆军少将。7月17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1936年4月21日晋任陆军中将。6月26日兼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委员。7月6日兼任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同月9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11月12日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31日升任第68军(辖第119师、第143师)军长。
1938年6月4日升任第28军团(辖第68军)军团长兼第68军军长。
1939年1月20日调升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副总司令兼第68军军长。
1943年4月23日代理第2集团军总司令,辞去军长兼职。8月1日实任第2集团军(辖第55军、第68军)总司令。
1944年7月31日晋颁二等云麾勋章。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陆大毕业后仍任原职。10月第2集团军改组为第4绥靖区,升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副主任兼第4绥靖区司令官。同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1947年3月14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1948年1月1日晋颁一等云麾勋章。6月调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兼第4绥靖区司令官。12月1日第4绥靖区改组为第8兵团,仍兼司令官。
1949年1月调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副总司令兼第8兵团司令官。4月调任闽粤边区剿匪总司令兼第8兵团司令官。10月22日被免职后赋闲。
1952年10月22日退为备役。
1975年4月28日在台湾台北病逝。5月10日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历史人物刘峙简历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甚为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猪将军”之称。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0年到印度尼西亚,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孙震的个人履历
孙震(1892—1985)
生于1892年2月5日(清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七)。四川华阳人,原名孙定懋,字德操,号梦僧。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肄业。
1911年7月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任四川陆军模范营区队长。
1912年9月考入保定军校第一期学习。
1913年10月因参加“二次革命”被学校开除后回乡赋闲。
1915年出任四川陆军第2师(师长刘存厚)第3旅(旅长舒荣衢)第6团(团长廖谦)第2营(营长田颂尧)排长。
1916年1月第2营扩编为护国川军(总司令刘存厚)第2路(司令刘柏心)第3支队(支队长田颂尧),升任第2营少校营长。4月第3支队改编为第2师(师长刘存厚)骑兵团(团长田颂尧),仍任第2营少校营长。
1918年1月所部改称中央陆军第21师(师长刘存厚)骑兵团(团长田颂尧)第2营,仍任少校营长。2月骑兵团扩编为四川陆军骑兵独立旅(旅长田颂尧)升任第1团上校团长。5月所部改编为中央陆军第21师(师长刘存厚)第41旅(旅长田颂尧)第81团,仍任上校团长。8月5日授予陆军少将。
1920年7月所部扩编为靖川军(总司令)第1路(司令田颂尧)第1纵队(辖两支队),升任少将纵队长。12月所部改编为中央陆军第21师(师长田颂尧)第41旅(辖两团),改任少将旅长。
1923年9月6日晋加中将衔。
1924年3月20日授予将军府将军。4月10日第41旅扩编为第27混成旅(辖三团),仍任少将旅长。8月16日晋授陆军中将。
1925年7月升任川西北垦殖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田颂尧)中将副总司令。
1926年12月兼任第21师(辖两旅)师长。
1927年3月所部改编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田颂尧),改任中将副军长兼第1路(辖三旅)司令。
1928年3月调兼川西北垦殖司令。
1935年4月19日升任第29军(辖五师三路)中将军长。5月15日第29军整编为第41军(辖第122师、第123师、第124师),仍任中将军长。
1936年2月25日叙任陆军中将。11月12日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1937年10月23日升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兼第41军军长。
1938年5月1日升任第22集团军(辖第41军、第45军)总司令。
1939年5月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
1943年3月23日升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副司令长官兼第22集团军总司令。10月10日获颁二等宝鼎勋章。
1944年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陆大毕业后回任原职。5月21日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0月10日获颁胜利勋章。12月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副主任兼第5绥靖区(辖第41军、第45军)司令官。同月2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7年3月郑州绥署改组为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主任范汉杰),仍任副主任兼第5绥靖区司令官。6月升任郑州指挥部主任兼第5绥靖区司令官。12月调兼第12绥靖区(辖整编第40师)司令官。
1948年1月1日晋颁二等云麾勋章。2月辞去司令官兼职。3月当选国民大会代表。6月29日调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10月调任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副总司令兼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1949年2月调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张群)副主任兼川东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5月1日重庆绥署改组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张群),改任副长官。
1950年4月4日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
1952年10月22日退为备役后聘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1954年2月当选“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1960年2月当选宪政研讨委员会委员。
1985年9月9日在台湾台北病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