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溪山行旅图》是谁的作品,描绘了什么场景_山行_北宋_飞瀑

本文目录

  •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 《溪山行旅图》是谁的作品,描绘了什么场景
  • 溪山行旅图和万山红遍在艺术上有什么不同
  • 《溪山行旅图》描绘了什么内容
  •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赏析(或评论)
  •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什么特点
  • 中国著名山水画欣赏
  •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_赏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赏名画,读故事集)
  • 《溪山行旅图》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宋朝的范宽。

以前因为画上没有落款,人们对作者有争议。上世纪《溪山行旅图》被国民党运到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者无意中发现在图右下角的树木间隙,有范宽的题款,这个疑案终于真相大白。

《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主题

该画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

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该画作的主题。

《溪山行旅图》是谁的作品,描绘了什么场景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范宽是北宋著名画家,范宽一生潦倒落魄,但是唯独喜欢喝酒问道,由于为人宽厚性格温吞因此别人都称他为范宽。范宽擅长山水画,他画出来的山气势雄浑画风奇特,在北宋时就已经非常出名。宋徽宗的画谱中一共收录范宽58部画作。在北宋后期一直到元代初期,他的画都是山水画中的典范,成为众多画家们临摹的对象。范宽最出名的画作就是《溪山行旅图》 ,现如今正在我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每年都引来众游客慕名观赏。

《溪山行旅图》 崭露头角

《溪山行旅图》在我国文学作品乃至历史中多次出现,例如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曾经出现。向问天曾经带着一幅山水画来到梅庄对丹青生蛇陷阱,而这幅山水画正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不仅如此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上面还有许多名人在上面作诗拓印加盖私章。

其中乾隆皇帝还在上面盖了御用章。而溪山行旅图真正进入世人眼中是在20世纪初,徐悲鸿先生发出的感慨,他认为《溪山行旅图》所描绘的场景和精湛的画艺是一等一的收藏品应该与《清明上河图》并列第一。

《溪山行旅图》 的描绘的场景

《溪山行旅图》是一副立轴画卷中三分之二都是连绵不绝的山,一座巨大的主峰就像碑一样稳重的坐立,在整幅画的中央一条瀑布垂直于右侧的山涧中与主峰相应。从主峰向下看,山脚下雾气缭绕,留白部分正好将前景和远景分开,一条蜿蜒的古道在巨石和溪流间前行,右方小山头上寺院的飞檐在瀑布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山间小路上僧人驼队缓慢前进着。整幅作品动静结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的淋漓尽致。

溪山行旅图和万山红遍在艺术上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20世纪60年代以后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的作品。他在1962年至1964年间曾七作《万山红遍》,成为画史佳话。此件作品为第二幅,创作于广东从化。《万山红遍》取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词意,是现代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突破传统文人水墨程式,大胆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创造了融墨的深厚韵致与色的纤华浓丽于一体的现代诗意山水图式。画面主峰矗立,顶天立地,气象沉雄博大;红树层峦,密密匝匝,韵致幽深;溪岸、飞瀑、房舍点缀其间,为全画活眼,于深密厚重中蕴含空灵之气。作品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将山水画提升到一种理想化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境界。

《溪山行旅图》描绘了什么内容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全景构图的水墨山水画中的杰出作品。这一巨幅立轴山水构图,以几乎23的篇幅画出一座巍峨高耸的远山。虽处于远处却如劈面而来。峰顶密密丛林,黑压压连成一片,崖石皴纹历历清晰,近迫眉睫,中近景只占1/3。中景是起伏的丘陵山冈,茂密丛林,似隐似现的楼台和潺潺的溪水;近景但见几块巨石。中近景之间枝叶扶疏的老树下,有一队商旅缓缓走来,仿佛传来了马蹄声及吆喝声,为壮丽的大自然增添了蓬勃生机和生活情趣。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赏析(或评论)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局部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什么特点

《溪山行旅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

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该画作的主题。

范宽先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石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地用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俗名芝麻皴)塑造出岩体的向背纹及质感。在轮廓和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以表现山形的凹凸之感,入骨地刻画出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般坚不可摧的风骨。

作者简介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嗜酒好道,深受“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影响,长住终南山和太华山,终日危坐,纵目四以求画趣。

其画作构图严谨而完整,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树林繁茂,画面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充分表现出了秦陇间的自然景象。存世作品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等。

中国著名山水画欣赏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_赏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赏名画,读故事集)

中国山水绘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崛起于北宋。古典山水画讲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画家不仅描绘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家借景抒怀,表现个性的审美思想与情趣。因此图画是用自己独特的美术语言向世人娓娓动人的诗篇与传奇故事。

北宋山水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景物客观真实地描绘,是写实手法。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最具代表,画家以顶天立地全景式的构图,坚劲有力的笔法和浓墨皴擦,真实地描绘出北方大山大水的雄伟之美与磅礴气势。
《溪山行旅图》类别中国古画,属一级文物,原旧藏于故宫,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浅设色画。规格,长206.3厘米,宽103.3厘米。
打开画卷,一座大山巍峨矗立迎面压顶而来,迫人眼目。如徐悲所说:“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密林繁茂,折落有势,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画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的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把大山刻画的坚实传神。

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排行商的驮队在山路间坚难地行走着,点缀着生活的气息。驮队人马与大山形成强烈对比,是如此之渺小,引发观者敬畏自然的感叹。上下两山中间留白处,显现山谷幽深空远的意境。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凝重浑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整个画面气势逼人,极富美感,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赞、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倍受众人推祟爱戴的画家,有如此迥异绘画风格的范宽是怎样一个人呢?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人。(现今陕西省铜川耀州)宋代著的“北派山水画大师”。

性格豪爽,为人宽厚疏放,好酒,不拘世故,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猜想其家境该不是究苦人家的孩子,最低也是中产家庭以上。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善画山水,能自出新意,别成一家。

范宽后来觉悟到应当重视写生,重视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与体验。他长期生活在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造陋屋于山林之间,不顾断崖峭壁行走的险情,冒着山林走兽袭击的危胁,从早到晚痴迷于大自然山水之间。

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和老树密林的荒塞景色,生动地展现笔下。用笔雄健老硬,笔触短而有力,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的山石形貌有质感立体,大山淳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范宽的绘画在宋朝当时已经出名,巜宣和画谱》著录当时宫廷收藏他的作品达58件,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有巜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楼观图》、《雪景寒林图》等。而《溪山行旅图》最为著名。

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本人观点:凡有成就的大家,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没有疯傻痴迷的专注于某项工作,是很难有巨大成就的,更不会流传千古。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你想成为绘画大家吗?借鉴于此吧。

《溪山行旅图》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地反映了北方山川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显示了画家独具雄健、丰厚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面是我整理的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篇1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

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熏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熏、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篇2

原文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迎宾候客之馆舍。

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泪水充溢貌。

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坦开阔的草原。

翻译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