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实录(清朝被判死刑后可以找“宰白鸭”顶包_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_道光_皇帝_贝勒

本文目录

  • 清朝被判死刑后可以找“宰白鸭”顶包,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
  • 道光皇帝真的是背了鸦片战争失败的锅吗
  • 清朝童养媳为何处境悲惨呢
  • 重金悬赏,求清朝入关后9个皇帝(除溥仪)的遗诏内容
  • 为何把道光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清朝被判死刑后可以找“宰白鸭”顶包,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

“宰白鸭”的现象古已有之。从先秦时期的刑罚制度来看,当时的刑罚是很残酷的,各种各样的刑罚都有,而死刑更是多种多样的,但随着文明的进程,刑罚制度逐渐从严苛走向温和,很多残酷的刑罚被废除,很多死刑被改为其它的刑罚,比如唐太宗时期有很多死刑改为徙流刑。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犯罪的人,有很多犯了死刑。这个时候,为了免于牢狱之灾并且保住自己的姓名,很多犯了罪的人会寻找替身来代替自己入狱或者赴死,即顶罪。自从刑罚产生之时,就出现了顶罪之事,但在清朝之前,这并没有成为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存在,但数量并不多,而到了清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顶罪现象,被称之为“宰白鸭”。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就做了白鸭,“宰白鸭”现象在清朝的很多笔记小说中都有记载,甚至正史也有记载。比如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即记载了一个宰白鸭的故事,文章最开始就是这样一句话:

“福建漳、泉二府,顶凶之案极多,富户杀人,出多金给贫者,代之抵死,虽有廉明之官,率受其蔽,所谓“宰白鸭”也。”

这就用简单的句子将清朝时期的宰白鸭现象进行了明明白白的交代,宰白鸭现象多发生在广东、福建一带。富贵人家以及官宦人家犯了罪、杀了人就会拿银子买人来顶罪,或者代替入狱,或者代替去死,即便是会有包青天的出现,想要伸张正义,但大部分时候也会被蒙蔽,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就比如陈其元讲述的他父亲遇到的一件宰白鸭事件。

陈父曾在审理案件的机关工作,他遇到了一个案子,看起来非常奇怪,有一个人在被刺了十几刀之后死了,根据查验来看,被杀之人身上的伤口并不是一人所为,而所呈上来的凶手竟然只是一个十六岁的羸弱少年。当陈父看到那个少年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在他看来,这个少年是不可能杀得了那样一个人的。

但在他审问的时候,那少年口若悬河,和所呈上去的供词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但是陈父还是觉得不太可能,就又问了一次,结果那少年说的还是一字不差。是的,一字不差,就像是刻意背诵的一样。我们知道,如果真的是凶犯,在被审问的时候,即便是供认不讳,但说过的话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如果真的是一字不差,基本就能断定是事先背好的,既然需要背诵,那肯定是有猫腻。

所以在对了口供之后,陈父又对那个少年进行了各种询问,少年仍旧坚持就是自己做的,而陈父也是一个倔脾气,他审理过很多案子,自然知道这个案子处处透着诡异,绝不是少年说的那样。于是他一次次开导这个少年,少年毕竟只有16岁,终于坚持不住了,对着陈父边哭边喊冤,将事情的经过都说了出来,陈父就将这个案子打回了县里,让县里重审。

但让陈父没有想到的是,很快案子再次呈上来,结果那个少年还是被认定为杀人犯,这一次,无论陈父如何说,那少年始终坚持就是自己所为,仿佛之前发生的事情都不存在一般。陈父恨铁不成钢般地说:“尔年纪甚轻,安能下此毒手?”而少年只有三个字“恨极耳”。

陈父没办法只能将这个案子定了下来,发回了县里,而等到定案之后,陈父又见到了那少年,他问少年为何会如此,少年说了:

“我非常感激您为我做的事,但是当我被发回县里重审的时候,县官对我进行更严重的严刑拷打,逼着我认下来,不仅如此,我的父母也跑来骂我,说他们得到的钱财已经花完了,如果我这个时候翻供,那就是害了他们,即便我出了狱,他们也会要我的命。所以,我没有办法,反正都是要死,还不如顺从父母呢。”

说完这番话,少年低下了头,那样子像极了一只待宰的白鸭。一种无力感充斥陈父周身,他突然想起了当初他想为少年翻案的时候,同事都嗤之以鼻,他们一定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吧?既然要宰白鸭,真正的犯人自然不只是收买了贫贱之人顶罪,所以即便案子有疑点,也会草草了事。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就人命案子来说,福建地区每年就有百余起宰白鸭事件,这样的数据是相当惊人的。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一就是当时官员在审案的时候,对于口供的重视远远大于对于证据的重视,也就是说,在口供和证据面前,他们更相信口供,这就给了宰白鸭现象滋生的温床。

另一点也很重要,即穷苦人太多,有些人家养不起孩子,还有一些流民,仅仅是活下去都很难,所以在遇到一笔大财的时候,往往就会心动,牺牲一个人救一大家子,也算是做了贡献了,所以在遇到有钱人家寻找白鸭的时候,很多穷人都会心动,这种现象在当时是很普遍的。

道光皇帝真的是背了鸦片战争失败的锅吗

鸦片战争的失利不应完全归到道光皇帝身上。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对西方世界茫然无知,不应由道光负责。战争中由于对洋人缺乏了解,他只能以传统的武器和战术抵御新敌,也势在必然。因此,他败得情有可原。

我们真正无法原谅的是这个武术家在战败之后的表现。他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争强好胜、知耻后勇的祖先精神,没有表现出一点早期爱新觉罗氏应对变局时的灵活、机敏和睿智。这个乾隆皇帝寄予厚望的孙子的表现,只能用“麻木”二字来形容。

皇宫内院整洁漂亮的操练场上一板一眼培养出来的武术家和原始丛莽中生长出来的武士,虽然都手持刀枪,但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是不一样的。道光帝“守成”思想之坚定,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一即位之时,他即宣布:“祖先定下的规模制度,都清清楚楚地载在典册当中,我何敢有一点点更改?一心一意遵守祖宗成法,还怕遵守不好,怎么敢在施政中掺进自己的好恶?”虽然到他手里,大清朝已经破烂不堪,可是他从来没有想到除了“守成”之外,还有另辟新局的可能。《宣宗实录》总结他的一生说:“皇帝一生经常诵读祖宗实录,一举一动遵循前规,极少进行更改。”

本来,鸦片战争的结局,对道光皇帝来说,对整个中国来说,该是创深痛剧的。大清开国以来,列祖列宗从未遭此耻辱。父亲嘉庆朝出现的种种败政,与他的失败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在这种情况下,他理应睁开眼睛,仔细打量打量这个陌生的敌人,幡然变计,有所作为。可是,从战争结束到道光逝世的整整八年,我们却没有看到他对西方入侵这“千古未有之变局”采取过任何有针对性的措施。不错,他也一再下诏练兵设防,修葺炮台,整顿吏治,图谋挽救。可惜这些措施没有一项超出战前所有诏令,从中看不到一条是由战败得到的启示。

不仅林则徐那些探询西事、翻译西书没有引起道光的注意,连影响日著的《海国图志》也被无视,他不仅未能循战争的败征追踪事变的由来,连五口开放的动向也未触动他的心思。儒学的静止世界观牢牢控制了他的大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硬信条让他彻底丧失了现实感,丧失了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满族人的后代,至此已经变得比明代后期的那些脑满肠肥的皇帝们还颟顸无用,因为他们的“四书五经”背得比明代皇帝要好。

清朝童养媳为何处境悲惨呢

清朝时期,童养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越是到清朝中后期,越是流行。部分小女孩因为家贫、父母双亡等原因,无奈之下三四岁的时候就找了对象,并被送到夫家抚养。

与此相对应,公婆虐待、甚至虐杀童养媳的恶性案件非常常见。湖南巡抚卞宝第总结说:夫家对待童养媳,“恩养者固不乏人,而任意凌虐惨杀致毙者亦所在多有“。

晚清上海女孩。

根据清朝文献,地方督抚、刑部、乃至皇帝本人,都曾经手这类案件,彼此之间还有过争论,焦点就在于如何惩罚凶手(以婆婆为多)。

道光年间,浙江巡抚富呢扬阿奏报皇帝,妇女沈氏打死童养媳王女,请将凶手绞监候(绞刑的缓刑)。对沈氏处以绞监候,比清律的规定严重得多。富呢扬阿何以请施重刑未见文字说明,大概是想重刑威慑,以儆效尤。

不过,刑部驳回了富呢扬阿的请求,经道光帝同意,最终按照清律处罚沈氏:“杖一百,流二千里,准收赎。“

晚清缠足的女童。

“准收赎“的意思就是:只要沈氏花点银子(一两三钱),她可以免受任何惩罚,回家继续过太平日子。在此案中,朝廷强调的是沈氏对王女的养育之恩,意在维护帝制时代的家庭尊卑、婆媳名分。

如此一来,凶手“虽有治罪之名,并无治罪之实“,有些人有恃无恐毫不顾忌,导致虐杀童养媳之事层出不穷。

大约半个世纪后,又一位地方大员请求朝廷严惩故意杀害童养媳的凶手。

晚清广东女孩。

1883年,湖南巡抚卞宝第向朝廷奏报两起案件。一起是浏阳县妇女廖周氏,因6岁的童养媳鲁妹体弱多病、拉肚子弄脏衣裤,她心生厌恶,先后用点燃的香火、烧红的铁棒、滚烫的开水加于鲁妹之身,使其受虐致死。另一起是宁乡县妇女谢周氏,因童养媳周女患病,不愿花钱医治用手将其掐死。

这两起案件惨不忍闻,卞宝第因此请求:“拟恳圣慈饬下刑部将非理故杀年十四岁以下童养幼媳酌予监禁数年,以消残虐之风,而保童稚之命。“他希望朝廷修改律例,以实刑惩罚凶手,遏制凌虐童养媳的歪风邪气。

晚清女孩。

对于卞宝第的奏报,刑部议定:“如有将十五岁以下童养幼媳非理凌虐,逞忿故杀,情节残忍者,照律拟罪,酌予监禁三年。“这一刑罚是参照妇女泼赖滋事监禁三年的条款办理。

虽然有了三年的实刑,但代价依然很小,对童养媳生命权的藐视是显而易见的。大清的律例,实际上助长了虐待童养媳之风,为历史上童养媳的群像增添了黑暗、悲情的色彩。

重金悬赏,求清朝入关后9个皇帝(除溥仪)的遗诏内容

  顺治遗诏
  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越七日丁巳。夜子刻。世祖章皇帝宾天。先五日壬子。世祖章皇帝不豫。丙辰。遂大渐。召原任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至
  养心殿。降旨一一自责。定皇上御名。命立为皇太子。并谕以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姓名。令草遗诏。麻勒吉、王熙、遵旨于乾清门撰拟、付侍
  卫贾卜嘉进奏。谕曰、诏书著麻勒吉怀收。俟朕更衣毕、麻勒吉、贾卜嘉、尔二人捧诏、奏知皇太后。宣示王、贝勒、大臣。至是、麻勒吉、贾卜嘉、捧遗诏、奏知
  皇太后。即宣示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宣讫。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皆痛哭失声。索尼等、跪告诸王、贝勒等曰、今主上遗诏、
  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贝勒等曰、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之心、故
  委以国家重务。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索尼等、奏知皇太后。乃誓告于皇天上帝大行皇帝灵位前。然后受事。其词曰、兹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
  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雠。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
  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大行皇帝神位前。
  誓词与此同。是日、卤簿大驾全设。王以下文武各官、俱成服。齐集举哀。
  戊午。宣读遗诏。遣官颁行天下。
  ——节选自《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实录》(简称《康熙实录》)之卷一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
  遗诏曰。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
  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
  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
  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诸王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籓翰,理宜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晋接既疏,恩惠复
  鲜,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讬,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
  朕不以为戒,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侔,
  未能随才器使,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才,是朕之罪一也。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明
  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
  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诸王大臣会议,未能别有奇策,止议裁减俸禄,以赡军饷。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
  罪一也。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
  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
  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致与廷臣接见稀
  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无过?在朕日理万几,岂能一无违错?惟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纳。古云:‘良贾深藏
  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工缄默,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过,每自刻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过端日积,
  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
  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讬。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
  使闻知。
  三月癸酉,上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葬孝陵。累上尊谥曰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节选自《清史稿·世祖本纪二》
  康熙遗诏
  康熙六十一年。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趣召皇四子胤祯于斋所。谕令速至。南郊祀典、著派公吴尔占恭代。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
  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允礻我>、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
  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祯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祯三次进见问安。戌刻。上崩于寝
  宫。
  遗诏曰。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
  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致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
  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
  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
  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
  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此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尽美之
  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
  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
  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似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
  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国、
  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
  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未陈友谅等蠭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
  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
  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
  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绘。每■山戊不■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山戊不■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
  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至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旱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
  民、以及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饶余王之子孙、见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协心保全、朕亦欣然
  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乙巳。恭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
  雍正元年。九月。丁丑朔。巳时。葬景陵。
  ——节选自《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实录》(简称《康熙实录》)之卷三百

为何把道光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自乾隆后期国库空虚以来,嘉庆的日子不好过,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光。翻检《清宣宗实录》的记载,因为经济拮据,道光皇帝倡导节俭的言行随处可见,并且达到了古今罕见的程度。

他在即位之初,即下令停止进贡荔枝、扬州玉,减各省方物例贡,发给朱圈贡目,毋得任意加增。此后,贡目中的陕甘口外的梨贡,两淮盐政进贡的烟盒花爆等亦相继停办。

道光恪守祖制,连热河避暑、木兰秋弥等清朝皇室相沿成习的活动,因耗费过大、扰及地方也很少举行了。除了每年祭扫祖陵,他也很少离开京城。

此外,他停兴筑、罢南府、撤三山及各园苑陈设等等,尽量压缩官室的排场,内廷重要节日的进献,筵宴亦时常传谕停办。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帝御乾清门听政,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这是他崇俭黜华的上谕,其中不乏警句——

声色为之害大矣。
为人君者,尤当以礼自防,无为所惑。后世子孙,若能体朕之心,法朕之行,成朕未竟之事,造次无忘不迩声色之谕,即我大清万世天下臣民之福也。省一分,天下阴受一分之福,于吏治民生,不无小补也。

崇尚节俭,励精图治,从我做起,这是好的,但为了节俭而节俭,以至于失去体统,就成得不偿失的表面文章了。

道光皇帝除龙袍外,上朝的时候还穿着打补丁的裤子。他的嫔妃平时不得穿锦绣衣服,臣工亦要求以俭为尚,结果弄得满朝文武都是破衣烂衫,上朝就像丐帮集会。

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天性爱节俭,平日花一文钱都要打算盘,这种德性让他和道光之间十分投机,每天都要被召进宫中长谈,不谈国家大事,只谈如何节俭过日子之类的家庭琐事。

一日,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跪近御座,道光见他裤子膝盖处有补丁,就问他:“爱卿的套裤也打掌吗?”

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

道光又问:“裤子打掌要多少钱?”

曹振镛回答:“三钱银子。”

道光感叹:“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银子。”

感叹完,道光从此逼宫中皇后嫔妃一律学做针线活,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绽,都交给后妃们修补,内务府一文钱也不得沾光。

因为道光皇帝节俭到了这种程度,京城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怪现象,旧货铺子的生意奇好,价格奇高。有些穷京官买不起旧衣服,只好自己做旧,把好端端的新袍子弄脏弄破,再加上补丁。

穿是如此,吃亦如此。

道光皇帝规定,宫中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

为了省钱,道光还曾明确规定:皇帝生日的万寿节、皇后生日的千秋节以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庆贺礼仪筵宴都停止举办。

道光对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皇后生日,他破例为皇后祝寿,怎么个祝寿法呢?

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赏献上寿礼的满朝亲贵大臣一人一碗打卤面。

然而,在满朝上下齐声赞颂皇帝俭朴崇实的圣德时,王公重臣如穆彰阿这一些人照样奢侈,照样腐败。这不奇怪,格局都在打补丁一类的小事上,道光实在缺乏雄才大略,不说他没有开元的宏规,就是节流,他节的也是眼前的小溪沟,在吏治反腐等制度设计上,既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

道光节俭历来评价不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因节俭甚至达到了误政、荒政的程度。

鸦片战争,从头到尾他打的是吝啬仗、无出息之仗。

1839年,林则徐受命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说:“若鸦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这个时候,道光是支持禁烟的。但当林则徐逼迫英国领事义律交出鸦片,承诺一箱鸦片给英商五斤茶叶补偿的时候,道光一算账,收缴两万多箱鸦片,价值八百万两白银,因心疼银子,他马上变得犹豫不决了,最后还是林则徐表态:“所需茶叶十余万斤,应由臣等捐办,不敢开销。”道光这才批复同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