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淳化阁帖最善本和大观帖678重复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分析一下2010年古籍善本市场行情的具体走势
- 求王羲之淳化阁帖+译文
- 孤山阁帖的祖本
- 上海界龙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 《关于修内司官窑问题的思考》作者是谁
- 吴敢的部分作品
淳化阁帖最善本和大观帖678重复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大观帖》与《淳化阁帖》六七八卷都是王羲之书,帖目近似。摹刻《大观帖》时,《淳化》原板皴裂,其未收帖已有《元祐秘阁续帖》刻入,新制《大观》只是为了替代《淳化》,故帖目改动不大,只订正《淳化》部分次序与摹刻错误。就书法而言,《大观》与《淳化》所依据的墨本虽然一致,摹刻的风貌却不同。笼统说,史上一向称道《大观》精审,高于《淳化》。但就现存《大观》、《淳化》六七八卷版本而言,则各有所长。现存《大观》第六卷系翁方纲藏本、第八卷杨氏海源阁藏本,摹刻、传拓都精彩,第七卷稍稍逊色。而现存《淳化》最善本,其实是补配而成,第七卷、尤其是开始几叶真有几分宋刻宋拓神韵。结论:都可以有。 查看更多答案》》
分析一下2010年古籍善本市场行情的具体走势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隆重开幕
2004年12月28日下午3时,由陕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开幕典礼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行。同时本次展览也是陕西省历年来在省外举办的绝无仅有的一次大型出土文物精品展览。
上海将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
中国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六匹马”——唐朝浮雕“昭陵六骏”在彼此“分离”了90年之后,今年下半年有望在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上首次“团聚”。
周秦汉唐文明展 “盛世辉煌”现上海博物馆
周、秦、汉、唐,这些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时代拥有着深厚无比的文化底蕴,作为周秦汉唐时期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的沉淀在当地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十二月二十九日起,陕西省在省外举办的绝无仅有的一次大型出土文物精品展览将在上海博物馆进行。在上博的安排下,记者二十八日有幸将二百多件中国一级文物先睹为快。
上博将此次“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分为三个专题馆。记者迂回展区,颇有时光倒流之感。只见青铜铸鼎、巍然而立;玉人奔马、晶莹剔透;兵马俑组成庞大的方阵使神秘军团复活;逼真墓道,引出壁画,虽然斑驳仍不失灿烂;金银器具、水晶珠宝,流光溢彩……,徜徉其中,记者深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叹服。
本次大展的壁画展品中,有一幅首次展出的东汉壁画——《车马出行图》。该图色彩明快而雅致,画者为了追求艺术上的美感,不惜改变真实马匹的自然习性,而有意把马的右前腿和右后腿同时抬起。此画法弥补了构图上的不足,既保持了马匹侧面造型的完整稳定,又使马腿的安排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金银器展品中,唐代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极具代表性。盛唐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一些马匹经过训练后能按音律起舞,称为“舞马”。这只壶上就以模压手法锤出一匹舞马的形象,那马长鬃覆颈、长尾舞摆,极具动感。而壶上悬挂的一条十四厘米长的麦穗式银链,历经漫长岁月却仍然保存完好。
本次大展中展出的兵马俑,其生动传神的形象足以让人见识声名卓著的二千多年前秦国军队的真容。有两件跪射俑尤其引人注目,他们一为红脸一为绿脸,面部表情严肃,双目炯炯有神,双手呈紧握弩机之状,显然是训练有素的军人形象。不过将兵马俑的面部绘成红色尚可理解,绘成绿色却是为何?专家说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从青铜之乡的西周吉金、秦始皇陵的复活军团,到汉唐墓葬的皇皇壁画、各个遗址的稀世奇藏……,本次大展文物遗珍荟萃,将两千余年的历史集约展示,真可谓:周秦雄风汉唐歌,盛事文物千年稀。“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无疑完成了一次中华文明的庄严集结。(姜煜)
“周秦汉唐”布展 神秘窑藏上博重现
眉县西周青铜器窑藏在上博露出“庐山真面目”。记者昨天在上海博物馆看到,布展中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上,各路专家以高科技手段完整重现了这一神秘窑藏。
本月29日将开展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展出的陕西出土文物分布于一至四楼三个特制展厅内。位于一楼的“眉县西周青铜器窑藏”,由几个环环相通的套间组成,其石榻、门楣、门梁、门柱,全部按照当时出土的原样仿制而成。走到底部深处,有一个特制的高达9米、宽7米的“土窑洞”,就是仿造了杨家村窑藏的概貌。
上博馆长陈燮君认为,此窑藏非同寻常。2003年1月,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村民无意中发现此窑藏,后来经考古专家进一步发掘,最终出土了西周晚期青铜器27件,其形貌壮丽,铸造规范,纹饰华美,全部器物均铸有铭文,合计4000字,是目前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所带铭文最多的一次。这批器主为周王朝农官,当时掌管着山泽林麓,铭文确认为:西周王室世系。此窑藏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
陈燮君说,之所以花大力气复原这样一个窑藏,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明古国考古中的真实感。
珍贵文物亮相上博
12月16日上午,在上海博物馆参加“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的第一批100多件珍贵文物首次对媒体记者亮相。上海博物馆破天荒拿出一楼、二楼和四楼的三个展厅安置这些展品,并分别以“周秦雄风汉唐歌”、“法门寺地宫觅宝”、“何家村窖藏遗珍”为题。
不同湿度
一楼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无疑是唐朝壁画、西周青铜器和北周安伽墓里的石门和石榻。 但是,真正要将这些展品妥善地置于一室也是件令人犯难的事。由于材质不同,这些文物适宜的湿度也不同。青铜器喜干,壁画要湿一点,而北周安伽墓的石榻则要保持它原先在地宫里的湿度。
上海博物馆的科技人员几经探索终于寻找到了分门别类的处理方案:青铜器用干燥剂就可以保持干湿度;壁画需要的湿度为60%-65%,通过中央空调来调控;而来自北周安伽墓的石榻、石门必须把湿度控制在70%以上,所以须在地面的青砖上浇水,让文物在上海也像在陕西老家一样舒服。
特殊灯光
参展的国宝级的文物异常娇嫩,对灯光的要求特别高。尤其是过强的灯光对秦朝彩绘兵马俑和唐朝壁画更会有损伤,而所谓过强的灯光,也不过是一直用来照射油画等艺术作品的专用射灯。但这次都得调低瓦数,因此上博特地使用了德国进口的防紫外线照明灯具。
亮度下来了,但是又产生了新问题,观众欣赏觉得暗怎么办?平常,珍贵书画同观众保持70厘米的距离,这个常规被打破,壁画之类的文物离观众仅50厘米,对博物馆的文物欣赏规定来说,“这已经是个极限了”。
定制“座位”
记者发现,上博别出心裁地几乎为每件展品量体裁衣定制了“座位”,以防止展品因震动摇晃而受损。唐代壁画的珍贵程度自不待言,它们分别放在一个个特制的台面上,背后还有销子,足以防止任何震动。而对金银器展品,上海博物馆甚至用上了特殊的防爆玻璃。
编钟叩开文明之门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开幕
12月28日下午,由陕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开幕典礼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行。陕西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马中平,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以及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与陕西省各有关文博单位的领导、国内外来宾千余人出席了开幕式。这是继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2003年“《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成功举办之后,又一个全力打造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品大展。同时本次展览也是陕西省历年来在省外举办的绝无仅有的一次大型出土文物精品展览。
此次的所有展品均属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陕西省内的出土文物,时间跨度近两千年之久,其中不乏有近年内陕西省新发现或新出土的、甚至从未公开展出过的古代艺术珍品。全部展品由陕西省13家文博单位共同提供,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咸阳博物馆、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彬县文化馆以及临潼区博物馆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超过90%的展品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此次展览的规模之大、质量之精、品级之高在同类展览中名列前茅。
为迎接本次展览,上海博物馆特辟出全部的三个临时展厅以应陈列所需,展品以时代为序,按展厅分块,分别为“周秦雄风汉唐歌”(第一展厅)、“法门寺地宫秘宝”(第二展厅)以及“何家村窖藏遗珍”(第三展厅)。
展出期间票价不作另外调整。 跪射俑威风凛凛
秦俑博物馆近年新出土的彩绘秦俑一直深藏不露。在修复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尊威风凛凛的彩绘跪射俑正在接受两位德国专家的细心“呵护”。据专家说,秦俑本来都有彩,但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彩绘已失去,加上过去保护技术跟不上,秦俑出土不久彩绘便纷纷脱落。如今秦俑彩绘保护技术已相当成熟,可在正常自然环境中展出。彩绘秦俑最怕震动和碰撞,如何万无一失地运往上海,专家们正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
金银器耀人眼目
法门寺博物馆所藏大量唐代皇帝当初供奉真身舍利的珍宝也足以让观者叹为观止。大量精美的金银器耀人眼目,尤其那支陈列在入口处的鎏金锡杖更显庄严华贵。中国古代瓷器的顶级珍品“秘色瓷”,是中国陶瓷史长期以来的一个谜。直到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批“秘色瓷”,而且得到地宫中器物帐单的明确记载,这个谜才得以解开,引起国际考古界的高度重视。据法门寺博物馆馆长韩金科表示,该馆届时将提供80件最珍贵的藏品到上海参展。
美陶塑面容圆润
走进陕西省考古所陈列室,记者的眼光立即被一尊造型生动优美的陶塑吸引。它比真人小些,匍匐在地,双手拱持朝笏,面容圆润,宽袍广袖,身形和衣服的曲线优美。考古专家说,这是从唐玄宗的长兄李宪墓中发现的跪拜俑,原本已破碎,现在已修复。
青铜禽“待字闺中”
秦始皇陵7号陪葬坑发现的青铜水禽、唐李宪墓的跪拜俑从未公开展示过。陕西省考古所的负责人破例让记者走进了修复工作室。只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子正全神贯注地通过显微镜,用手术刀给一只青铜大雁去锈。2001年8月起,7号坑共发掘出土了十多件原大青铜禽类文物,其中有仙鹤、大雁等。但锈蚀严重,有的已破碎。经陕西省考古所与德国文物修复专家合作修复,观众这次将有机会看到那些从未公开亮相的青铜禽了。
昭陵骏“扬蹄欲驰”
碑林博物馆里石刻浮雕“昭陵六骏”究竟有哪几匹来上海,令人关注,但现在还未确定。浮雕镶嵌于博物馆的墙上,要拿到上海还得拆掉一面墙才行!
陕西省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称,虽然现在尚未最终确定参展文物名单,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把最具代表性的、最珍贵的文物提供给上海博物馆展出。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简介
为什么陕西省的文物可以代表周秦汉唐的文明呢?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廷皓说,中国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尤以周、秦、汉、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是中国在世界上最为强盛的时期。陕西的文物精品多为皇家之珍,具皇家之品质,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最高成就。
这次参展的文物都是在中国文物界大名鼎鼎的重器:代表周朝历史文明的青铜器,主要有杨家村近年出土的一批铭文青铜器;秦代以秦始皇陵区陪葬的兵马俑、百戏俑、青铜水禽、青铜长剑等为代表;汉代有汉阳陵陶俑、昭陵六骏等;唐代最为可观,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供奉器物,如“秘色瓷”、丝绸品、金银器、琉璃器,以及永康公主墓中的壁画、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等…… (记者林明杰)
“周秦汉唐文明大展”追踪报道
作为到2010年上海博物馆将举办的十个有文化影响力的大展之一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将于2004年12月举行。这是继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2003年“淳化阁帖特展”之后又一次国宝级的大展。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水平最高、品种最全的全面展示中国周秦汉唐时期文明成果的文物艺术展,也是2004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展览。它的举办,很可能再次在申城引起一波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探寻热。
展览原由
缘何会举办这样一次大展呢?这还要追溯到2002年底。当时正值“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举行,陕西省文物局长在观看了展览后,被申城这块人气极旺的文化展示平台以及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深深吸引和感染,他主动找到上海博物馆馆长,表示希望将陕西的国宝级文物拿到上海来展出。他提到:陕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源地之一,十世纪以前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首都,历时近1100年,因此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文物古迹。如:距今约100多万年的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半坡原始村落遗址,被中国人尊为始祖的轩辕皇帝的陵墓,周王朝的都城周原遗址,秦始皇陵兵俑坑, 汉武帝茂陵及其石刻艺术,三国遗迹五丈原,武候祠等文物群,唐代法门寺地宫珍宝和佛指舍利,中国历史著名女皇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和葬墓乾陵,艺术价值最高的“石质图书馆”西安碑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垣建筑西安城墙等等,是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他指出陕西的很多文物单位的“镇馆之宝”虽价值连城,但却很少在外地展出,有的根本没有跨出过陕西的地界,因此很多人都无法一睹国粹神韵,同时近几年陕西又有了很大的考古发现,陆续出土了大批罕见文物,有的甚至可以申请新的世界遗产。陕西省文物局长很希望能够汇聚陕西各历史文物单位周秦汉唐时期的一批精品文物来上海展示,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感受周秦汉唐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个想法引起了上博馆长的共鸣,于是他们饶有兴趣地进一步商讨签定意向书、落实单位、相互配合等具体问题……
出展精品
次此的展品将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法门寺、陕西省秦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宝鸡市博物馆等七、八家陕西重要的文物单位中征集。因此精彩纷呈、独具特色。
最新出土的独特秦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中,新近出土了划船俑和彩俑。它们造型独特,有些保留着漂亮的色彩,有些经过精心修补,马俑最高达1.93米,兵俑最高达1.73米,从未公开展示过。
精心挑选的汉唐壁画
汉唐壁画中以唐墓壁画居多,题材包括唐人生活中四神、星象、宗教、建筑、仪卫、狩猎、生活、友好往来等各方面。故事完整、色彩分明。但因为庞大的体积和重量限制了它们 在异地展出,这次展出的壁画精选了五、六十年代出土的汉唐壁画的一些精彩部分,利用最新的轻型材料,把重量从原先的每平方米100公斤减至每平方米十几公斤,使它们有机会与上海观众见面。
玄妙通幽的法门寺宝物
法门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在中国唯一发现珍藏释迦摩尼佛指舍利的地方。次此将展出法门寺的法器。由于法器常年深藏在与世隔绝的地宫之中,因此基本未被氧化,色泽保存非常完好,路途中也会用考古所特有的氢制材料运送,因此观众将有幸一睹真容,并将其与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法器形象作个比较。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和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否能来上海展出,目前还没有最后的定论。
有望重逢的“昭陵六骏”
古代雕塑的代表作——唐代的“昭陵六骏”有可能全部在展览中现身。“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北阙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包括唐太宗平刘黑闼时所乘的“拳毛马呙”,平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的“什伐赤”,平薛仁臬时所骑的“白蹄乌”,平宋金刚时所乘的“特勒骠”,平窦建德时所骑的“青骓”和征略洛都时所骑的“飒露紫”。这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马呙”不幸被文物贩子盗运到美国,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则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目前,上海博物馆正与美国方面进行紧密联系,准备让收藏在宾大的“飒露紫”、“拳毛马呙”两块浮雕石刻与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四块骏马浮雕齐集上海博物馆公开展出。沟通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果真如此,这将是“昭陵六骏”分离90年后首次在故国“相聚”,也将成为2004年中国文物界的一大佳话。
这次展出将是陕西周秦汉唐精品文物的一次大荟粹。周代的甲骨文、秦代的兵马俑、秦剑、汉唐的壁画、唐代的宫廷金银器、法器、舍利子等200多件奇珍异宝将齐聚上博,竞献风采。
展出情况
为了这次大展,上博将首次专门开辟三个展厅同时对外,展览面积达2000多平米,制造空前宏大的空间展览效果。同时还会展览布置上花费心思,争取还原兵马俑出土时的真实感觉,力争给人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达到最佳欣赏效果。次此展览将控制参观人数,时间持续45天左右。在展出的同时,上博还将自行拍摄印制精美的巨型图册作为历史珍藏本。图册分为三本,分别是《壁画》(汉唐壁画为主)、《法门寺》(玉器、佛骨为主)、《杂项》(新出土的秦俑、金银器为主),重达20公斤。在印制精装版珍藏图册的同时,还将印制一批小型精选简装版图册,供广大艺术收藏者欣赏、收藏。所有的图册都将采用史无前例的全数码摄影技术、全新的角度和模拟实验的拍摄手法,力求让文物自己说话,用自身的独特艺术向人们娓娓道来那段穿越时空的历史岁月。
目前进展
目前,上博已派出10多人的队伍,从上海出发,赴陕西实地拍摄文物。随行的5辆箱式卡车携带有20多吨的道具,整个拍摄活动将有40至50天。我们期待着这一份独具冲击力的艺术大餐。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北阙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这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其中有唐太宗平刘黑闼时所乘的“拳毛”,平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的“什伐赤”,平薛仁贵时所骑的“白蹄乌”,平宋金刚时所乘的“特勤骠”,平窦建德时所骑的“青骓”,征略洛阳时所骑的“飒露紫”。
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马呙”不幸被文物贩子盗运到美国,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则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为了“昭陵六骏”能在阔别90载后有望在故国“相聚”,上博与美国方面进行了多方联系,最后争取到“飒露紫”、“拳毛马呙”的复制品,以圆“团聚梦”。
“昭陵六骏”石刻以唐朝统一战争为题材,手法简洁浑厚,造型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昭陵六骏”以杰出的艺术风范和动人的情感魅力,以悲壮色彩和富于启迪性的英雄史诗,寄托了戎马半生的唐太宗对与自己唇齿相依、壮烈牺牲的六匹骏马的生死之情,同时,还寄寓了唐太宗对大唐创业艰难的深深感叹。
“昭陵六骏”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诞生的背景和故事更是演变成广为流传的神话,激发起历代文人墨客的无穷想象。“昭陵六骏”从宋代起就有文字记载,并有画像和复制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金代赵霖所绘《昭陵六骏图》绢卷。卷首有乾隆书《昭陵石马歌》,卷中有乾隆题诗,卷末有金人赵秉文题跋。2001年,我国还发行了以“昭陵六骏”为内容的邮票,以贺马年。
唐墓壁画、何家村金银器
唐墓壁画是1971年在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的,高100-200 壁画中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
何家村金银器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金银器纹饰清晰,美轮美奂,精致眩目,正是唐代冶银技术水平的体现。
秦俑中的精品划船俑、彩俑和秦剑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在本次大展上亮相的秦俑中,有两件在文物界声名赫赫,而且过去从未公开展出,即划船俑和彩俑。其中,为了配合秦俑的展出,主办单位还将展出极为少见的秦剑。
秦俑中的精品——划船俑和彩俑是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其中,划船俑形象十分逼真;而展出的彩俑,更是美纶美幻,尤其是裸体彩俑,俗有“东方维纳斯”之誉。
秦剑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陶俑佩带实战青铜兵器刀、剑、矛、戈、戟、标枪、弩机及弓箭等,为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现这些秦剑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极具神秘色彩的陕西法门寺稀世珍宝
陕西法门寺的稀世珍宝无疑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在我国,很多寺庙都收藏有不少珍宝,但是法门寺收藏的珍宝,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却是在其他寺庙中见不到的。法门寺也可以说是一座罕见的中国文物宝库。在法门寺的地宫内藏有金银器121件,玻璃器17件,秘色瓷器16件,石质器12件,铁质器16件,漆木及杂器19件,珠玉宝石等约400件、粒,还有大批纺织物品,为世所罕见。经专家鉴定,确认这批稀世之宝有多个“世界之最”。如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一套金银茶具,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长达1.96米的鎏金4轮12环金花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体形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这些珍贵文物的制作工艺如今大多已失传,它们中的大部分将在本次大展中露面。
求王羲之淳化阁帖+译文
原文:
适得书。知足下问。吾欲中泠。甚愦愦。向宅上静佳眠。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恨不暂面。王羲之。知欲东。先期共至谢吴处。云何欲行。想忘耳。过此如命。差凉。君可不。今日寔顾不。迟面。力知问。王羲之。比奉对。对兄以释。
岂一。汝不可言。未知集聚日。但有慨叹。各慎护。前与嫂试求屏风。遂不得兹为也。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
日月如驰。嫂弃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兄灵柩垂至。永惟崩慕。痛贯心膂。痛当奈何计。慈颜幽翳垂卅年。而吾勿勿。不知堪临。始终不发言。哽绝。当复奈何。吾顷至勿勿。比加下。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伏想嫂安和。自下悉佳。松上下至。乖隔十八年。复得一集。且悲且慰。何物喻。嫂疾至笃。忧怀甚深。穆松难为情地。自慰。犹小差。然故勿勿。
冀得凉渐和耳。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惟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言一。
此诸贤粗可。时见省。甚为简阔。远顷异。多小患。而吾疾笃。不得数为叹耳。宰相安和。殷生无
恙。时面兄。当宣兄怀。啖豆鼠伤如佳。今送。能啖不。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
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秋中感怀。异雨冷。足下各可可耳。胛风遂欲成患。甚忧之。力知问。
译文:
刚刚得到书。知道您问。我想中冷。很糊涂。向住宅上静好睡眠。都不知道您来门。很无意。遗憾的是,没有暂时面。王羲之的。知道想东。提前感谢一起到吴国的地方。为什么要走。想忘了。经过这样命令。略凉。你可以不。今天真看不。迟面。努力了解问。王羲之的。遵从回答。对兄弟以释放。
哪一个。你不可以说。不知道聚集太阳。只要有感慨叹息。各慎护。前和嫂子试着寻找屏风。就不能这样做了。突然这灾祸。情愿不就。缅甸是永绝。疼痛的至深。情不能已。何况你怎么能胜任。怎么办。怎么办。由于没有叙述哀伤。悲哀心酸。
时间像奔驰。嫂子逝世两周年。上月穆松周年。瞻仰廓然。永远只有悲摧。爱情像切割。你也增加羡慕。省疏酸感。他的灵柩垂到。永远只有死羡慕。疼痛贯穿心腹。痛应该怎么计算。慈颜幽蔽将近三十年。但我们不要不要。不知道能胜任治理。始终不说话。梗阻绝。该当怎么办。我一会儿到勿勿。比增加下。
省另。具备以下大小问。为安慰。多分散。想念您在心情。武昌等你。也有许多远宦。您兼具。并多次问不。我近来病重。救命常常忧虑。我粗略平安。知道您情到。
早晚城市。动静清和。想必您出使回来。准备时候州将桓公告诉。安慰感情。盼望您有使命的。谢无奕外任。多次写信问。没有别的。仁祖天去。言罢悲哀心酸。怎么可以说。
我想嫂子安和。从下都好。松树上下到。隔离十八年。又找到一个集。又悲又安慰。什么东西比喻。嫂嫂快到重。忧思很深。穆松难为情地。自我安慰。就像小差。所以不要不要。
希望得到凉缓和了。凡随从都有有问题。粗略平安。只有修记载在远方。音讯不敷。在情。司州病重。不果西。公私可恨。您所说的:。全部情况。我没有异议。各问想必您别具。不再说一。
这是你们大体可以。当时被撤销。极为简单宽。远顷不同。很多小问题。而我病重。不到几为之感叹罢了。宰相安和。殷先生没有
还好。当时面哥哥。当宣哥哥怀。吃豆鼠损伤如好。现在送。不能吃不。得到您毛毡。胡桃药两种。知道您到达。戎盐是重要的。这是吃所需。知道您认为需要服用。
方回最近的。不允许我这个想法。知道我的希望。这里有成说。无缘见到你。因为当一笑。秋中感念。不同雨冷。您都可以可以啊。脾风就想成患。非常担心的。努力了解问。
扩展资料:
淳化阁帖的流传记录与特色:
传世《阁帖》宋拓善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泉州本淳化阁帖》十卷本(睢阳袁氏家藏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泉州本淳化阁帖》十卷本等,香港中文大学藏《宋拓淳化阁泉州本·王右军书》(卷六、卷七、卷八之残本合并本)。
淳化三年(992年实)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节点,它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淳化阁帖》的刊刻才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淳化阁帖》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从而掀起了官私刻帖之风。如今宋拓佳本大多已经影印出版,复现了《阁帖》的本来面目。
2019年03月,明代拓本《淳化阁帖》亮相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卖会。
孤山阁帖的祖本
《淳化阁帖》。
传世《淳化阁帖》宋拓本有五六件,其中对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一件是上海图书馆藏《淳化阁帖》卷九,另一件是安思远旧藏四册,后被上海博物馆收购,最终称为“最善本”。
上海界龙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1966年,创办小五金加工厂,创办当地村历史上第一家企业。1973年投资1000元创办小印刷厂,开始改变命运、充满艰难与希望的创业之旅。
1984年,界龙与中国包装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包装进出口公司,三方联营成立了上海外贸界龙彩印厂,费钧德出任厂长。
外贸彩印厂开发了销运两用高级包装盒,被列入国家星火开发项目,外贸彩印厂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和人才,产销突破亿元大关。
1993年12月28日,改制成立“上海界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1994年2月24日,“界龙实业”(60083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赢得“中国乡村第一股”的美誉。
1994年,与跨国公司加拿大摩亚(MOORE)共同投资1607万美元成立商业表格公司。
通过上市募集和自身筹集资金2亿多元,先后投资新办9家印刷企业,“界龙印刷城”悄然崛起浦东。
1998年7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海访问时会见了企业家代表费钧德。 1999年5月,原全国人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视察界龙欣然题词“界龙印刷 独领风骚”。
2000年11月,界龙实业与中国日报社合资成立上海界龙中国日报印务公司。
2001年5月,与海德堡、曼罗兰等全球印刷业巨头共同设展中国印刷博物馆(为期五年)。
2001年6月, 集团董事长费钧德、总工程师龚忠德分别荣获中国印刷界最高奖“毕升奖”和“森泽信夫奖”;由龙樱公司、艺术印刷公司(原印刷装订厂)印制的《晋唐宋元国字宝画画册》在业界引起轰动,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发来贺信。
2002年12月,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女士在北京芬兰驻华大使馆会见费钧德总裁。 2003年10月,界龙隆重举行“界龙彩印三十周年庆典”大型活动。
2004年12月,《淳化阁帖最善本》在新加坡荣获亚洲印刷大奖金奖。
2005年11月,上海界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成功。
2005年11月,《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在泰国荣获亚洲印刷大奖金奖。 2006年4月29日,费钧德董事长提出公司新的经营理念:我们要成为提供策划、设计、产品、服务多种选择的世界性供应商,最终让我们的客户提高收益。
2007年2月,界龙实业成功实施非公开定向增发股票。
《关于修内司官窑问题的思考》作者是谁
没有东西思考研究空气?
汪庆正
汪庆正
提起汪庆正,大家都公认他是位陶瓷研究专家。他这个专家包含着三层意思,一层是对某件具体瓷器真伪的鉴别,另一层意思是对陶瓷理论的研究,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古窑址的发现。这三方面的学问在汪庆正身上得到统一。汪庆正腹中还有一门学问就是对碑帖的研究。远的不说,即从他对海外归来的《淳化阁帖》的研究,确定它是现在存世的阁帖中最好的本子,而且毅然拍板购回,不只是魄力,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帖学研究上的功力。对这部阁帖虽有歧议,但还没有人能推翻汪庆正的鉴定结论。汪庆正腹中还有一门鲜为外界所知的学问,那就是对古钱币的研究。而在古钱币研究领域中,他却是备受推重的学问家。在他住院期间,笔者前往探望,他还摇晃飘洒着华发的脑袋,颇有感慨地说:“我的研究对钱币用功最多,算是第一,治碑帖之学是第二,瓷器研究算第三。不过和老一辈学者相比,我这些都是小儿科。”在治学上,汪庆正总是有着内在的谦虚,所治的钱币之学不就是藏而不露吗?
生活在积淀深厚的古钱文化土壤中
谈到对钱币的研究,汪庆正说:“在钱币的研究上我可以说是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用的功夫最多。”他还是中学生时就开始玩起古钱了。
汪庆正出生于苏州名门,家中颇有些收藏。但是在这方面,他是很少谈及的。只是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他的夫人突然露了一句,他们的儿子周岁生日时,祖父送给孙子的礼品是一箱青花瓷器。不过,在1948年,他考的却是东吴大学法学院,而不是和文物有关的历史或文学之类的系科。1949年之后,法律已经避时,他又转学经济。1 952年毕业时虽然是国家分配,但他还是如愿以偿的进了上海市文管会,干的是行政工作。对钱币的研究虽然是业余的事,但毕竟是在文物机构,近水楼台,使他接触到更多的实物,他自称是“学业成绩突飞猛进”。
对古钱币的收藏与研究,在中国也算是一门比较古老的学问了。但没有脱离股掌间的赏玩之学。从清代乾嘉之后,很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不过还是停留在出版图录等资料的收集上。上海这个地方对古钱的收藏研究土壤深厚,晚清之后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许多钱币收藏研究者萃集在这里,如丁福保、张叔未、袁寒云、宣古愚、罗伯昭、郑家相、张絅伯、戴葆庭等,他们创办钱币学会,出版刊物。汪庆正在文管会工作时,和他们中还在世的藏家多有往来。他们的藏品又大部分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汪庆正在这片土壤中对古钱币的开拓与研究,那是前人所无法具备的古钱文化丰厚的环境。汪庆正极为珍惜这样的研究环境,他说:上海博物馆古钱藏品丰富,这是我进行研究的先决条件。但是,研究先秦货币,需要多学科的配合,涉及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史料学、金属工艺学和钱币学等等,而且必须有正确的货币学的理论指导。
笔者:你所说的正确的货币学的理论是指什么?
汪庆正: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货币为基础对社会形态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在研究钱币的过程中,我前后把《资本论》读了三遍,此外还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我认为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讲了货币的五种功能,对货币的分析是全面的,也是最权威的。国内外的经济学家,有的也讲了货币,但却是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中国搞钱币的,大多数只是为了收藏,停留在观赏和鉴别上。我是想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货币史。
大气综合与细镂剖析相和谐的学问
无论是读汪庆正的有关钱币的学术论文,或是和他交谈,我都感到他是个思维敏捷的学者,他善于用考古发掘的新材料,来探讨回答前人研究中留下的疑难课题,很快就形成新的思想,建构一个别人难以逾越的学术构架。1957年,他写了一篇《关于我国货币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思考,到1959年才拿出来在《考古》杂志上发表。这篇文章不长,但提出货币发展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即是中国货币发展从没有货币开始→物物交换→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金属铸币。现在中国研究货币都是沿着这条线进行的。1988年,汪庆正主编《中国历史货币大系·先秦货币》在“总论”中对这个研究构架又作了进一步完善。
在以“贝”作为主要实物货币时代,汪庆正提出猪、牛、羊及谷类也是作为实物交换的。但到了金属铸币普遍使用的战国时代,墓葬中各种类型的仿制贝,应该是装饰品,而不应该是货币了。
汪庆正有细致的学风,能从极细微为人们不注意之处做出学问来。在金属称量货币的研究中,除了应用文献资料,他从金属称量币的重量变化,提出了历史断代或王朝的兴衰问题。更有趣的是从金属币重量的变化上,他提出古代也有贪污的事。
在金属铸造货的币中,对布中的空首布、原始布与工具铲、早期空首大布、早期平肩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以及平首布,汪庆正不但回答了前人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给以后的学者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诸如中国金属货币制造的确切始铸年代、各种货币的演变序列及其纵横之间的关系、涉及先秦铸币的有关形式以及币面文字的释读等等。
刀币向来是古钱币研究领域中的复杂问题,如莒刀、齐刀、燕刀、赵刀等,其始铸时间、铸造地点、交换手段及流通区域,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人著述常因资料的局限而产生某种误解。汪庆正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都一一进行梳理,一方面纠正了前人之误,另一方面就是提出新的见解。读了他的论文,方能体会到他既有高屋建瓴的综合能力又有精心的细镂剖析的功力。
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极为特殊的品种。虽然清初尚龄在《吉金所见录》中开始介绍给世人,但多少人能见到传世之品。到清末民初,因其稀见而价值昂贵,且伪品传世甚多,真品罕见,拓本亦少。广州王贵忱编的《三孔币汇编》于1984年出版,算是三孔布拓本最多的了。
关于三孔布的研究,除了裘锡圭《战国货币考》一文,是对三孔币面文字释读一次重大突破,而对铸造三孔币的国别及铸造年代,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1984年,汪庆正赴日本,考察了日本东京银行收藏的三孔布,1985年即发表了《三孔布为战国中山国货币考》一文,对三孔币面的文字加以释读,并结合历史地理学的知识,考证了中山国的历史疆域及三孔布上记载的地名,论证三孔布是中山国货币,并进一步确定三孔布铸造年代应属公元前四世纪。
在“布”“镈”两字相通的考证中,同时考证人死之后,其朋友往往送一笔钱,作为“奠仪”。在古代称为“赙赠”,亦即“镈赠”。可见,中国对丧家的赙赠是非常古老的。在实物货币时期,赙(镈、布)用来作为建墓挖坑时的铲土工具,赠给丧家应该是最实用的东西,在金属称量货币时期,铜铲不仅可以使用,而且是财物。这样对古钱和民俗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都是饶有趣味的。
汪庆正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总论》、《“半两”考异》等论文,在先秦货币的研究上都有新的突破。在《“半两”考异》一文中,除对“两”字的含义的变化作了有趣的探索外,还提出了“半两”和衡制的“两”联系起来始于何时等难题,给他人留下了新的研究天地。
带着敏捷思维进入新的学术领域,做出新的学术成果
1962年,文博界泰斗徐森玉在《宝晋斋帖考》一文中的开头写道:把自己研究的见解“假手青年同志”成文刊出。这个青年同志就是当时被称之为“小汪”的汪庆正。徐森玉是版本、碑帖研究大家,汪庆正被调去任秘书时,开始进入碑帖研究的新领域。
谈到在徐森玉身边工作,汪庆正说:在森老身边,我要做三件事,首先为他做具体工作:信件处理、公文往来,还有生活上的事情,我都要办;二是跑腿,文管会要买东西,我要往收藏家家中跑;第三件事就是学习,森老知识渊博,又是版本碑帖专家,我不学就无法在他身边工作。在徐森玉的指令下,经汪庆正的手收了许多碑帖,如《郁孤台》、《凤墅帖》、《许真人井铭》及北京琉璃厂庆云堂为上海文管会提供的碑帖,都是经汪庆正的手收进的。要收购,就要研究,就要学习,何况身边有徐森玉的指导,汪庆正很快就进入碑帖之学的新领域。
徐森玉一生不留著述,但他是学界公认的学问大家,像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等,在做学问时涉及到碑帖、版本及汉石经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恭敬地向他求教。但是一生不留著的徐森玉,当汪庆正到了他的身边,居然把他研究的心得口述,由“小汪”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从1961年到1965年,汪庆正为徐森玉代笔的文章除了《宝晋斋帖考》一文外,还有《郁孤台帖和凤墅帖》、《兰亭续帖》和《兰亭真伪的我见》等。大家都很清楚,他是在用这种方法培养后学。在笔者的印象中,汪庆正年轻时就是满头白发,因之问道:“你是不是由于为森老代笔,才愁了少年头?”他说:“是啊,给森老代笔不只是记录他的讲话,还要查许多书,要写成一篇文章,当时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当然也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写《兰亭真伪的我见》这篇文章时还有一个故事。1965年,郭沫若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假的,甚至怀疑王羲之书法的存在。南京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对郭沫若提出驳辩,投给报社,结果是退稿。后经章士钊把高二适的文章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批示发表。其中有陈伯达、康生的参与,要组织文章支援郭沫若。徐森玉也接到通知,要他撰文支持郭沫若。徐森玉、谢稚柳、汪庆正三人商量,高二适的文章是对的,不能否定,又不能得罪郭沫若,怎么办呢?他们讨论了一个意见,由汪庆正执笔写一篇“调皮文章”应付过去。提到这件事,病中的汪庆正还直摇头,说:“那样的文章真难写啊。”
汪庆正聪明睿智灵活,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只要他钻进去,很快就能跳出来,做出成绩,并卓然成家。1961年以后,除了为徐森玉代笔,他自己还撰写研究论文有《隋龙藏寺碑》、《东汉石刻文字综述(上)》、《南朝石刻文字概述》、《泰山刻石略述》、《董其昌法书刻帖简述》,还有《宋拓本《茶录》帖》及《淳化阁帖最善本考》等。
《东汉石刻文字综述(上)》一文,不只是介绍碑刻文学艺术,而是旁征博引,涉及到石刻文字中的经济、政治、军事史料,对东汉石刻文字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史的重要性,和研究古代经济史关系及文学史料,都作了评介。在这项研究中,我确实感到汪庆正的大家风范,其见解很具有权威性。他的事务太忙,未能深入继续下去,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南朝石刻文字概述》中,他除了把所见诸石刻本作了编目的基础工作,还对南朝石刻文字的书体的演变作了分析,见解精辟。这为他后来研究收购最善本《淳化阁帖》打下了基础,并壮了胆量。
即使在病中,他还在惦记着由他倡议的中日书法名品展的事,现在藏于日本的石鼓文的各种拓本、泰山刻石、西岳华山庙碑、定武兰亭序帖、丧乱帖、李氏临川四宝等六十余种珍贵拓本及法帖,都将来上海博物馆参与展出。他由此在思考:文字、字体、书体、书法是不同的概念,就汉字来说,每种字体都有其真草两种书体,不管是篆草、隶草,还是行草,不管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都有其书字美与否的方法和技巧,对这些问题,他还在作深入研究。
以小见大,大小兼顾,探索难解之谜
在汪庆正的学术生涯中,对陶瓷研究起步最晚。在徐森玉身边,征集文物,也接触过陶瓷,瓶瓶罐罐也摩挲过几件,但他真正把陶瓷作为课题来研究,还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但他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从事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使他进入这个领域就能所向披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参加主编并由他统稿成书的《中国陶瓷史》,被陶瓷界视为经典之作,但其意不在于此,而是要揭开陶瓷研究中的难解之谜。于是出现了《青花料考》的论文,解析了青花料的配方的形成,在陶瓷研究中尚属首次。
在收藏家或古董商的眼里,发现一件稀世陶瓷珍品,就如同发现一片星空,和古窑址相比,这件稀世珍品只不过是一粒芝麻。汪庆正作为博物馆领导者,当然不会放弃那粒芝麻,但他心中想着的,眼睛盯着的是寻找古窑址。读他的文章,有时会感到他像老僧念经那样,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钧窑和定窑的窑址所在地已经比较清楚了,官窑的问题解决了三分之一,汝窑窑址在哪里?哥窑的窑址在哪里?他成了一个窑址的寻觅者,经常在念这本经。他知道一旦找到窑址,陶瓷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1986年在一次陶瓷会议上,他从王留现那里发现汝窑器残片,他说自己当时的心情是“惊得目瞪口呆,有一种失重的感觉”。经他的同事范冬青、周丽丽两次调查,在连绵数十里汝窑遗址上找到器物残片,窑具及用来做釉的玛瑙。他们的研究又进一步搞清楚汝窑始于汝州,代表了汝州青瓷最高水平,从而被宫廷命为汝官窑,烧制御用瓷器。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他还在思索真正的北宋官窑究竟在哪里。已往都认为北宋官窑在开封,但汪庆正还是在思索这次发现的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关系。几年之后的2002年,在汝州城内张公巷发现新的汝窑遗址,所烧制器物的釉色属于清凉寺汝窑秘色瓷一类,但比清凉寺汝窑器的釉色更纯洁,更淡雅,而且胎硬,不用支钉,这和清凉寺汝窑烧制方法亦不同。汪庆正认为这可能是北宋官窑。
汪庆正对南宋官窑修内司窑的研究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在陶瓷史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对两宋官窑一直持怀疑态度。一种意见认为北宋官窑就是汝窑,而且是汝窑工匠在开封烧造的。清凉寺及张公巷两处窑的发现,对这一结论当然是一个否定。南宋官窑呢?宋人笔记中虽然记载为修内司窑,但由于没有发现窑址,前人研究对此说持否定态度。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内司窑遗址的发现,汪庆正曾几度亲临现场考察,他感到多年带着希望的探索并没有落空。他从发掘现场所见的部分发掘材料和某些标本,确信该处窑址和南宋人的记载完全相同,应属南宋官窑无疑。而且他还进一步考证推断修内司官窑的创立不可能早过绍兴二十年(1150 )前,窑址烧造的下限一直延续到元代。
从研究老虎洞修内司官窑的启发,汪庆正又提出哥窑遗址的问题,他以为老虎洞窑址进一步发掘,能不能为解决传世哥窑的产地提供令人欣喜的资料,这正是他所期待的。
汪庆正的学术研究是一种连锁反应,常能从一个题目中派生出许多题目来,环环相扣,逐渐形成一个体系
吴敢的部分作品
《中国名画家全集- 沈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实用文玩收藏指南:砚台》,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被误置的经典:颜真卿《颜勤礼碑》辨伪》,《收藏家》2013年第一期
《与明代“浙派”“院派”相关的一些鉴定》 ,《荣宝斋》2012年第11期
《两件沈周花鸟作品的年代及相关考证》,《中国花鸟画》2007年第5期
《画为真山水----董其昌《古木清流图》》,《收藏家》2005年第6期
《《 淳化阁帖》传世最善本考》,《收藏家》2004 年第 1 期,与陈根民合作
《《唐释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及相关问题》,《收藏家》2003年第2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