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去第一帖(淳化阁贴是什么朝代的)_法帖_淳化_王羲之

本文目录

  • 淳化阁贴是什么朝代的
  • 淳化阁帖
  • 淳化阁贴谁写的
  • 淳化阁帖的帖石目录
  • 淳化阁帖是北宋初年的吗
  • 郗道茂的《淳化阁帖》

淳化阁贴是什么朝代的

宋代的
宋淳化祖帖:又名《淳化阁帖》和《淳化帖》,此帖摹刻于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由翰林书王著奉敕编次,共十卷,收集唐代以前名家、先贤及帝王一0五家,四一九件书迹,是现存最早的官刻丛帖(一说其中收录了部份南唐的刻帖)。当时以拓本赏赐登二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大臣,所以原拓流传很少,不过后来借着官方与私人的翻刻本,流传广布,影响后世书学。编排体例是照书人的身份,分帝王、名臣、古代名家及王羲之、王献之四类。

淳化阁帖

历代帝王,爱好书法者,不乏其人。南朝梁武帝爱王羲之书法,吩咐侍郎周兴嗣,用王羲之写的一千个不同的文字,编次了千古奇文《千字文》,不朽于世;唐太宗李世民爱王羲之书法,极力搜求,将王羲之推向了书圣的崇高地位;宋朝的宋太宗喜欢书法,命王著将宋朝皇室收藏的自周代以来的历代名人墨迹,成一部《淳化秘阁法帖》,简称《淳化阁帖》或者《阁帖》,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最早的丛帖,是书法艺术不朽的名著。
肃府是指朱元璋儿子肃王朱楧,朱元璋曾赐给他一套宋拓本《阁帖》,朱楧的后人后来又把这份法帖翻刻,就是上文提到的肃府本《阁帖》。虽然是明朝翻刻本,但因为是直接复制自原拓本,而且印刷精美,依然是笔画精绝,光彩夺目!
这套阁帖有极大一部分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尺牍作品,也就是书信。能让我们一睹魏晋书法的风采。米芾说书不入晋格,终为俗品。初学书法,以唐人法度严禁的楷书作为启蒙是可以的,但想在书法上有所突破,终究是绕不开魏晋书法的笼罩。这册淳化阁帖,为袖珍本,用起来倒也方便。

比较有意思的是,淳化阁帖收集历代名臣墨迹,偏偏在唐朝漏掉了颜真卿这个大咖。大家猜测可能是宋太宗不太喜欢颜真卿肥硕的运笔方式,也有的说是颜真卿当年是积极抵抗安史之乱的重臣,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家的祖先赵眺则是安禄山史思明手下的官员,属于颜真卿的对头,所以《阁帖》当中不收录颜真卿的书法。无论如何,由于宋朝皇帝大肆搜罗历代的优秀法帖,而排斥颜真卿的书法,导致宋朝初年开始,由科举出身的官员,往往只能看到颜真卿等少数书家的书法,而难以学习其他书家的笔迹,从而导致颜真卿自创一格的书法风格在宋朝大放光彩。宋代大家苏轼,蔡襄,无不受其影响。

淳化阁贴谁写的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由宋太宗下旨镌刻的一部古代书法丛帖,被称为“中国书贴的祖宗”。由侍书王著奉旨编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共100多人,400多篇,分为十卷,其中最珍贵的是上百篇已失传的王羲之书迹。后由于宫中火灾,《阁帖》原版焚毁殆尽,原版的祖刻拓本因此极少传世,千余年后更是踪迹早绝。

淳化阁帖的帖石目录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徐峤之《春首帖》八行;陆柬之《得告帖》四行;薄绍之《回换帖》六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前有“甲二”卷版标号
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二行;东晋康帝司马岳《陆女帖》二行;东晋哀帝司马丕《中书帖》四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庆赐帖》六行;东晋文孝王司马道子《异暑帖》三行;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谯王帖》(仅存首行) 一、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孔琳之(原作孔琳)《日月帖》(自“盛比”行起,仅存后五行);王僧虔《刘伯宠帖》(存前八行,至“乃更”止)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李邕《晴热帖》(自“不示之”行起,存其后六行);褚庭诲《辞奉帖》(存前四行)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阮公帖》(缺前二行,存后五行)、《家月末帖》二行、《蒸湿帖》四行、《不得西问帖》一行、《丘令帖》四行、《谢生东旋帖》六行、《飞白帖》三行、《遣书帖》(存前三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前有“三四”卷版标号
王凝之《八月帖》(存二行);索靖《载妖帖》八行、《七月帖》四行;刘穆之《家弊帖》六行;王劭书标题一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一”卷版标号
庾亮《书箱帖》(原作庾元亮)五行;庾翼《故吏帖》、《季春帖》五行;沈嘉《十二月帖》(原作沈嘉长)四行;杜预《十一月帖》五行、《亲故帖》仅存起首第一行) 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四”卷版标号
智果《评书帖》(第六行“举体”起,至三十六行“扶风”止)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欧阳询《比年帖》(自“岂能”行起,存最后二行)、《脚气帖》三行
柳公权《圣慈帖》五行、《伏审帖》十行、《荣示帖》六行、《十六日帖》二行、《辱问帖》(仅存第一行)
后有“四六”卷版标号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右侧中部有“五二”卷版标号
宋儋《接拜帖》二十一行;卫铄《急就帖》八行;古法帖《贤弟帖》(仅存首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九”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数年帖》(自“燋金”行起)存六行,《东都帖》四行;
唐高宗李治《无事帖》六行、《文瓘帖》二行、《钱事帖》一行、《六尚书帖》四行、《昨日帖》二行、《玄堂帖》(存前六行,至“知此”行止)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遣书帖》(自“一日”行起,存四行,后有银锭纹)(见图十三)、《采菊帖》五行、《增慨帖》四行、《由为帖》一行、《月半哀感帖》四行、《独坐帖》四行、《安西帖》六行、《黄甘帖》(存起首二行) 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又不能帖》(仅存二行,缺前四行)、《疾不退帖》五行、《儿女帖》五行、《彼土帖》十一行、《谯周帖》四行、《夫人帖》三行、《蔡家帖》(仅存首行)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前有卷首标题
《适得书帖》五行、《知欲帖》三行(左上残损)、《差凉帖》(仅存首行,上损)
二、倒石,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极热帖》八行、《冠军帖》三行、《服油帖》(存前三行)
其后附正刻数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二”卷版标号
杜预《亲故帖》(缺首行,存后三行);王循《七月帖》五行;刘超《如命帖》三行;谢璠伯《江东帖》四行;王徽之《得信帖》七行;谢庄《昨还帖》仅存前一行 一、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授衣帖》(自第六行“日忧驰”行起,存后七行)
《奉别帖》(存前十行,缺末行三字)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王导《省示帖》七行残字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下有“一二”卷版标号,上有“甲三”卷版标号
宋明帝刘彧《郑修容帖》(存末二行);齐高帝萧道成《破帖》四行;梁武帝萧衍《数朝帖》五行;梁高帝《众军帖》五行;梁简文帝萧纲《康司马帖》四行;唐太宗李世民《江叔帖》(仅存前二行)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日月帖》(自“瞻廓”行起,存三行)、《兄灵柩帖》七行、《省别帖》(仅存一行半)
二、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夜眠帖》四行、《嫂等帖》(存前九行,至“骆驿”行止)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侍中帖》(缺首行,存后二行)、《敬豫帖》二行(上有横刻“巳十三”卷版标号)、《清和帖》五行(左下截残损)、《追寻帖》(仅存“追寻伤”三字)
二、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相过帖》(缺前四行,自第五行“尽此”起,存七行(上有横刻“壬一”卷版标号)、《诸舍帖》二行、《永嘉帖》四行、《鹅还帖》五行、《诸女帖》(仅存首行)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张华《得书帖》四行、桓温《大事帖》六行
二、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黄甘帖》(仅残存二字)、《尊夫人帖》(存三行,右上角残损)、《日五期帖》四行、《先生帖》二行、《雨快帖》(仅存前二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唐高宗李治《玄堂帖》(仅存最末一行)、《遣弘帖》六行;陈叔慎《梅发帖》六行; 陈伯智《热甚帖》三行、《寒严帖》四行 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嫂等帖》(自“慰吾”行起,存五行,上有“十卷九”卷版标号字样)、《鄱阳帖》八行、《鹅群帖》八行、《敬祖帖》(仅存首行) 前有卷首标题刻款
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一”卷版标号
苍颉《戊己帖》四行;夏禹《出令帖》二行;孔丘《延陵帖》二行;史籀《射州帖》二行;李斯《田畴帖》四行;程邈《天清帖》五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钟繇《长风帖》(前缺二行,自“居处”行起,存七行);皇象《文武帖》六行、《顽闇帖》九行;张华书标题一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郗鉴《灾祸帖》(仅存后二行);郗愔《九月帖》五行、《廿四日帖》二行、《远近帖》三行、《想亲帖》四行;郗超书标题一行 一、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有卷首标题刻款
《秋月帖》(存五行,最末行缺)、《桓公帖》残存八行、《谢光禄帖》残存首行
(有银锭纹一)
二、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晋元帝司马睿《安军帖》三行、《中秋帖》五行
东晋明帝司马绍书标题一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山涛《侍中帖》八行;卞壶《文墨帖》六行;谢发《晋安帖》六行;王昙首(原作王昙)《服散帖》(存前四行)
后有“三九”卷版标号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谢庄《昨还帖》三行;司马攸《望近帖》四行;刘瓌之《感闰帖》四行;王坦之《谢郎帖》四行;王涣之《二嫂帖》八行;王操之《婢书帖》;王凝之《八月帖》 历代名臣法帖第三
有“三五”卷版标号
王劭《夏节帖》五行;纪瞻《昨信帖》四行;王《静媛帖》六行;张翼《节过帖》三行;陆云《春节帖》五行;王邃《张丞帖》三行;王恬书标题一行 诸家古法帖第五:
何氏《去留帖》五行;蔡琰《我生帖》二行;
古法帖《敬祖帖》五行、《鄱阳帖》八行、《度德帖》五行、《亮曰帖》(仅存首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前有“四四”、上有“丁四”卷版标号
褚遂良《家侄帖》(存后七行);
虞世南《大运帖》五行、《去月帖》六行、《贤兄帖》八行、《疲朽帖》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有“一五”、“甲六”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枇杷帖》九行、《辱书帖》十一行、《比者帖》(存九行,缺末行) 法帖第八(王羲之书三):
《雨快帖》(存五行,缺前二行)、《长史帖》二行、《得凉帖》五行、《此郡帖》八行
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其后余石尚多。 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余杭帖》(存五行,缺首行)、《节过帖》八行、《愿余帖》七行、《夏节帖》七行、《思恋无往帖》(仅存前三行)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离不帖》三行、《清晏帖》四行、《朱处仁帖》三行、《吾服食帖》二行、《爱为帖》一行、《盐井帖》三行、《七十帖》(仅存前三行) 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七”卷版标号
唐太宗李世民《昨日帖》三行、《三五日帖》三行、《雅州帖》四行、《道宗帖》二行、《所疾帖》一行、《北边帖》二行、《八柱帖》八行,《气发帖》(仅存前二行)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张芝《八月帖》(仅存最末三行,右上截残损)、崔瑗《贤女帖》四行(右下截残损)
二:倒石,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不谓帖》(自“自胜”行起,存四行)、《阮新妇帖》三行、《奉对帖》九行(尾残损)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亮曰帖》(仅缺首行,存七行);怀素《右军帖》七行;张旭《晚复帖》四行、《十五日帖》三行
后有“五七”卷版标号 一: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知铁石帖》仅存最末一行、《玄度何来帖》八行
二: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还来帖》存最末一行 、《雪候帖》三行 、《知远帖》三行 、《荀侯帖》五行 一:倒石,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一)
《涧松诗》四行(右上角损)、《仲宗帖》二行、《黄门帖》三行、《外甥帖》二行、《思恋帖》三行、《冠军帖》三行、《可必不帖》(仅存前二行)
二:正石不倒,法帖第六(王羲之书一)
《昨得帖》二行(下截残损)、《不快帖》四行(下截残损)、《小佳帖》(仅存首行) 一:倒石,卷六王羲之《二谢帖》仅存五字,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
二:历代名臣法帖第二(此石漫漶不清)
钟繇《白骑帖》四行、《常患帖》二行、《雪寒帖》四行、《长风帖》(仅存前二行) 诸家古法帖第五:
前有“五五”卷版标号
智果《评书帖》(自“羲及隶篆”行起,存十三行)、何氏《投老帖》十三行
后有“五五”卷版标号 法帖第七(王羲之书二)
《长素帖》(缺首行,“得敬豫”行起)存二行、《知念帖》六行、《长风帖》三行、《谢生帖》三行、《初月帖》四行、《时事帖》七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有卷首标题
张芝《冠军帖》存十九行,“不见奴”行后缺 首行有“五三”卷版标号,上端有“戊三”标号
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贤弟帖》(缺首行,自“之伤”起)存七行,隋朝法帖《慧则帖》八行
智果《评书帖》(存起首五行) 历代名臣法帖第二:
前有“二九”卷版标号
王珉《此年帖》(自“少忧”起)存二行、《十八日帖》二行、《嫂何如帖》四行、《欲出帖》七行;王珣《三月帖》四行;王廙《廿四日帖》(残存首行) 法帖第十(晋王献之二)
《铁石帖》(自“寒不适”行起,存八行)、《知铁石帖》五行)
后有卷版标号“十卷二”

淳化阁帖是北宋初年的吗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中国最早书帖《淳化阁帖》是公认仅存的孤本,因其中3卷是摹刻王羲之书迹的专卷而被视为无价之宝。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

郗道茂的《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里有「奉对帖」,正是王献之在离婚后写给郗道茂的信,内容如下: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姐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姐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史书记载据《晋书》,王献之离婚后曾写信与郗道茂,有记载的内容如下:“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妹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惟当绝气耳!”
《晋书》记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备注:王献之字子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