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朝将领(萨尔浒之战,如若是明中的王阳明亲自统帅,有获胜可能吗)_努尔哈赤_明朝_萨尔

本文目录

  • 萨尔浒之战,如若是明中的王阳明亲自统帅,有获胜可能吗
  • 如果李如松还活着,萨尔浒之战结局会怎么样呢
  • 明朝在萨尔浒大战中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 明清战争史上的萨尔浒之战,谁胜谁负
  • 萨尔浒之战,明朝有47万精锐部队,为何最后还是惨败给兵力很少的努尔哈赤呢
  • 萨尔浒之战中若明朝是派袁崇焕为将,后金还能取胜吗

萨尔浒之战,如若是明中的王阳明亲自统帅,有获胜可能吗

如果萨尔浒之战由王阳明来指挥,必定会取胜。王阳明是明朝大儒,他的“心学”开创一代学术新风。直到近代的日本,在明治维新,高喊“脱亚入欧”的时候,依然奉王阳明的学说奉为圭臬。当年蒋介石去日本留学,他就发现一种现象,日本人在坐电车的时候,很多人手里拿着一个小册子,看一段就闭目思索片刻,然后继续看下一段,就这样周而复始。

蒋介石后来打听,原来日本人看的是王阳明的学说。日本人在总结日本的腾飞时,认为王阳明的学说给日本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日本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就随身带着一个印章,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这么崇拜王阳明,这是因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三个半圣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代思想宗师,开创了“心学”理论。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少有的书生因军功封侯之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战争,著名的宁王造反就是他平定的。因此,他是中国人眼中“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

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后期,明朝和努尔哈赤的一次决战。这一次战役,决定了辽东局势的走向。这次战役,明军出动十万人马,攻打努尔哈赤的六万后金军,结果遭受了惨败。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

这一次战役,明朝征调了国内最能打仗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兵,携带了大批火器,以优势人马攻打敌人,却遭到了这样的惨败。这使得辽东的局势变得不可收拾,努尔哈赤随后转守为攻,攻下了大片土地。乾隆评价这一战,“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这一仗后,明朝对这一次战役也进行了教训总结。最后总结的教训第一条,就是指挥这一次战役的明军统帅杨镐庸碌无能,指挥失当。杨镐此人,在早年的援朝抗日的战争中,就曾经因为指挥错误,造成优势明军被日军打败。可是,多年之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已经被事实证明无能的他,居然担任了明军的统帅。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朝官僚阶层的腐败。为了自己势力的私利,根本不拿国家和将士的命运当回事。同时,特显示了明朝君臣轻敌自大的一面。自以为努尔哈赤不堪一击,杨镐去只是走个过场,大功手到擒来。

而杨镐此人确实不是当统帅的材料。他去了以后,自以为和李如柏有旧,想依靠李如柏为支持。可是李如柏知道努尔哈赤的厉害,在战斗中半心半意。而他与部下刘綎不睦,就处处刁难刘綎,连刘綎的兵马没有到齐就催着刘綎进军。以至于刘綎认为杨镐就是要自己去送死的。

而在军事部署上,杨镐不顾实际情况,兵分四路。他既不亲自到前线指挥,也不明确规定各部的利害变更线。结果几路人马成为互相之间没有配合的孤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威吓努尔哈赤,杨镐居然在出兵前给努尔哈赤去信劝降。在信中,杨镐将自己的兵力部署和出兵时间向努尔哈赤和盘托出!这使得努尔哈赤得以实施他的战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依靠杨镐提供的情报,努尔哈赤顺利的打赢了这一仗。

我们看杨镐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不是明朝的统帅,和努尔哈赤素无交往,我们真可以怀疑他就是努尔哈赤派在明朝的奸细。后来,李如柏在战败后,为了摆脱他人对他的怀疑,洗清自己与努尔哈赤的瓜葛,就选择了自杀。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萨尔浒之战,如果明朝君臣对努尔哈赤有足够的重视,准备工作更仔细一些,尤其是不选用杨镐这样的庸才,明朝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既然说,杨镐这个主帅的原因是萨尔浒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主帅换上王阳明又会如何呢?我的看法是,明朝肯定能够取胜。

这是因为,明军有几个优势,能够碾压后金军。首先是兵力,明军十万人,后金军六万。二是军队构成,明军是久经战阵的将士,是多兵种的混合军队,作战能力强。而后金军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全是骑兵,它的主要组成是重步兵,除了骑兵部队,整体的作战能力并不强。三是装备。明军装备了大批的火器,而后金军只有弓箭。武器装备上的代差会给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就不多加评论了。在这次萨尔浒之战中,由于被袭击,明军的火器只发挥了一次作用。就这仅仅的一次,还杀伤后金军千余人。

由于装备的代差,后金军只得寻求和明军野战。而野战只能投入以骑兵为主的部分兵力,这样虽然后金军有六万人,实际上投入战场的绝不会有那么多人。如果明朝的统帅足够明智,不让后金军找到野战的机会,那么后金军必败无疑。即便是与后金军野战,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发挥火器的威力,后金军依然是必败无疑。

这样一看,萨尔浒之战的胜利难度并不大。可是,由于杨镐胡乱布置,放弃指挥,泄露军机,明军的巨大优势被他化为乌有,最终招致惨败。

如果明朝统帅换上王阳明,那么局面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看王阳明的指挥过的战例,就能够感受到他作战指挥的特点。他首先会广泛的收集敌人的情报,对敌人了如指掌,甚至连敌人内部的矛盾都能够刺探到。第二,他用兵以计为先。王阳明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不崇尚以直接的作战取胜,更多的是先以计混乱对方的军心,瓦解对方的士气,然后一击取胜。第三,他军纪严明,爱兵如子。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力。第四,他的军事部署不拘一格,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准。

这样,如果王阳明来指挥萨尔浒之战,那么,杨镐所犯的错误就不会存在。这样一个中等难度的战役,王阳明应该很轻松的就能够取胜。

但是,这一切只是假设。斯世已无王阳明,庸臣误国有杨镐。萨尔浒之战终究以明朝大败载入史册。

如果李如松还活着,萨尔浒之战结局会怎么样呢

李如松活着也不能扭转大局。萨尔浒之战明朝败于辽东军备松弛,武备荒废加上明军采取分兵之策被努尔哈赤制定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所打败。即使李如松还在,也改变不了整个辽东武备废弛的局面,也改变不了明朝流民日渐增多,农民起义日渐增多的局面,明朝也会灭亡。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今辽宁铁岭人。祖上并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是来自朝鲜的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最出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在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给明军带来了巨大的胜利。

在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他制定了侵占朝鲜继而征战明朝的战略,率领日军在1592年在渡过对马海峡之后登陆朝鲜,壬辰倭乱爆发。当时朝鲜武备松弛,被丰臣秀吉一路势如破竹,两三个月朝鲜18道全部沦陷,丰臣秀吉带兵打到鸭绿江。膨胀的他要求占领朝鲜,并让大明的属国向他称臣,大明一片哗然,崇祯帝最终决定要征战日本,第一支派遣的军队被日军埋伏吗,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主将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朝廷改派李如松去征战。在平壤之战中,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在这种恩威并施下,明军将士无不奋起杀敌,李如松自己的坐骑被火炮打死,立刻换马继续征战,将士看将军尚且不怕死又有何惧,日军败局已定,小西行长率军从冰封的江面突围,但是明军用火炮摧毁冰面,一举击溃日军。

明朝在萨尔浒大战中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问题的提出发生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争,是明帝国政府为遏制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部之崛起势头,而发动的一场“突袭作战”。在这场突袭作战中,明朝政府因战略战术失误损兵折将,而努尔哈赤也借助这场胜利,不仅极大的扭转了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实力对比情况,还为其之后的进一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那么,在这样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中,明政府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这些数据又有多大的水分?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47万?不靠谱关于这场战争中明军的参战人数,说10万、20万,甚至47万的都大有人在。但是笔者认为,47万显然是最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就在之前的万历援朝战争中,明政府所累积动员的陆军也未超过20万人的大关,那么对于帝国的政治精英们来说,清剿一个小小的努尔哈赤,又何需要“小题大做”呢。

还需注意的一点,则是明帝国在进剿努尔哈赤的前夕,已发动了数场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即“万历三大征”),除此之外,万历为了给自己修筑宫殿等,也让政府给他掏足了银子。所以此时的财政压力之巨大,已无法供应如此庞大数额的军队。

因此,47万的数字,是首先可以排除掉的。正规军+雇佣军+盟军=?那么明一面真实的参战人数,到底更接近哪个数字呢?对于这场战争,著名学者黄仁宇教授等曾作专文加以详考,并给出了我们较全面的解释。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二。为了打击努尔哈赤的主力,明中央政府集结了大量的军队,这支大军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即是明帝国直属的作战部队,其主要将领分别为杜松、刘綎与李如柏等四人,统一归由杨镐节制。这四人均是久经战阵的大将,而其手下的人马,要达到十万人左右(《神宗实录》所载——“调兵四方,议兵十万”,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过这些部队中,因为既包含了他们原先所统属的人马,也包括了新补充的兵员,部队建制等较为混乱。所以战斗力参差不齐与指挥难等问题,自然浮出了水面,并困扰明军战役之始终。

再看第二部分,明帝国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大量的雇佣军,即“土兵”。他们多来自于云贵等地区。在针对四川杨应龙的叛乱中,明将刘綎便曾率数千“土兵”对杨的阵地进行迂回渗透,这些土兵也奋力拼杀,并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但是,英勇归英勇,这些兵勇中的精锐多为将领的私人武装,是不上正规军花名册的(不过是不是拿私人的钱养还是政府的就不得而知了)。而明政府也对“土兵”之战斗力有所耳闻,所以在战争的前夕,明政府除刘綎部固有的数千“土兵”外,又征调了一部分配属到各作战部队中,他们的数量,也升至近万人。

说完正规军与雇佣军部队外,还有一支武装,也参与到了这场作战当中,那就是李朝朝鲜的军队。对于李朝来说,明帝国对其可算有“救命之恩”。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刘綎向朝鲜王国提出的派出部队来助战的要求,便很容易的得到了满足。

近万名朝鲜官兵(其中有数千名火铳手),顺势加入到了明一方的战团中。虽然他们在数量与装备上同明正规军存在一定差距,但毕竟充实了明远征军的队伍,也起到了扩张声势的作用。这便是第三部分。

叶赫的算盘第四部分,则是明军团的另一支友军部队,即女真人中的叶赫部。叶赫部与努尔哈赤部可算是一对仇家了。不过,仇恨归仇恨,在实力上,叶赫部却远低于努尔哈赤,就在大战爆发的前几个月,努尔哈赤部又出奇兵一口气攻取了叶赫的十几个寨子,让叶赫等大为惊恐。

所以此次明军的突袭作战,叶赫也派人积极联络,并派出两千余人配合明军主力行动,希望可以借助明军压境来减轻来自努尔哈赤的威胁。

但叶赫想错了,在他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努尔哈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明军的主力,而他对明军的策应不仅没有给努尔哈赤造成多少伤亡,反而让他成为了努尔哈赤攻击的下一个目标,萨尔浒之战后不久,叶赫部便被努尔哈赤所吞并(而谁又曾想,二百多年以后,这个部落的一个女人,却掌握了努尔哈赤子孙的命运),所以叶赫部所派出支援明军的人马,虽也有千人之众,但未能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军在萨尔浒一战中所投入的兵力,如果将土著雇佣军与朝鲜兵等加在一起,大致在10到15万人左右。这支大军兵分四路,浩浩荡荡的杀奔努尔哈赤的老巢,但由于各部联络不畅等原因,最终被八旗军各个击破。从这之后,明帝国在东北,再未能一次性投入如此庞大数量的兵员作战。战场的主导权在发生转移,明帝国这艘巨舰,又将驶向何方呢?

明清战争史上的萨尔浒之战,谁胜谁负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场明朝和后金,在辽东地区发起了一场特大型战争,这场战争的史称为萨尔浒之战,而清朝的开朝皇帝努尔哈赤在这场战争中,在萨尔浒击败了明朝的四路进攻,而这场战役,也是清朝和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对于明朝和清朝的历史来说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当然,如果在我们不知道后来是清朝胜,明朝完败了这一结果情况下,相信很多人都会猜明朝会赢得这场战争,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从自己国家的国力来讲,还是从部队的兵员的数量上来说,明朝相比较于当时的努尔哈赤来讲,都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明军最终不但输了,而且输的惨不忍睹!
而如果真的认真的思考一下这场战争失败原因的话,笔者认为,这跟当时万历皇帝的急功近切有一定的关系,这场战争明军的率领将领是一个名叫张镐的将领,初张镐在知道要率领一支部队去攻打努尔哈赤的时候,自己的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觉得自己有十万大兵,拥有绝对优势。
但是张镐并没有迅速的去攻打努尔哈赤,反而迟迟的没有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臣都上书来催张高开始进兵,但实际上并不是张镐进而是这十万大军中,很多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无论是从组织上还是各军种之间的默契程度上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整顿,但是,万历皇帝并没有这样想,而是崔促迅速进军,这就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萨尔浒之战,明朝有47万精锐部队,为何最后还是惨败给兵力很少的努尔哈赤呢

一个军队的战斗力看数量,更看质量,萨尔浒之战中,明朝看似在人数上占有很大优势,但是明朝军队士兵的素质太低,很多人都没有经过训练就被拉上了战场。明朝末期国家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内有很多地方都有武装起义,明朝镇压内部的叛乱已经忙不过来了,对付清朝的军队只能征收大量的新兵,但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到了战场上毫无战斗力可言。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战争,清朝只有了几万人就打败了这支40万人的军队。明朝从此也是一蹶不振,失去了统治国家的军事力量。萨尔浒之战是明朝最后的赌注,明朝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场战争给清军毁灭性的打击,能够彻底消除外部的威胁,没有想到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明朝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很多人都被逼无奈才加入了明朝的军队。没有军人的荣誉感,没有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这样的军队有再多的人也只能是一盘散沙,从战斗力上来说,简直不堪一击,根本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

明朝也没有人能够统领这么多人的将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在明朝内部的权力机构中兵部尚书竟然还没有人担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很多前线的紧急情况都要兵部尚书来做出决定。前线的指挥将领更是一群酒囊饭袋,都是纸上谈兵的庸才。

萨尔浒之战中若明朝是派袁崇焕为将,后金还能取胜吗

在萨尔浒之战中,如果是派遣原重患为主将后经还是可以取得胜利。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袁崇焕之所以能够击败努尔哈赤的进攻,很大因素就是凭借宁锦防线坚固的城墙,并且在当时明军也装备先进的红衣大炮,而此时的满洲军队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在攻打城池上并不具备很大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袁崇焕在平原上与八旗军一决高下结局还是失败,因为在明朝末年军队腐败空饷严嗯重,军队战斗力出现了严重下滑,所以即使袁崇焕前来,最终还是失败。

明军优势在于守城

在经历了萨尔浒之战过后,我们看到明军主要还是凭借高大的城墙阻挡八旗军队的进攻。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辽阳还是沈阳之战结局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可以凭借坚固的城墙,但是在辽东地区八旗已经掌握了巨大优势。而明军在山海关以内无论是粮食人口还是军队供养以及地理因素也存在很大优势,所以凭借这些优势就可以建立强大的宁锦防线。可问题就在于,袁崇焕时期明军与八旗军野战数据胜率并不是很高,很多时候都是凭借坚固城墙阻止八旗进攻,并没有消灭对方大量军队兵力。

萨尔浒之战是主动出击

在前文我们说到原崇汉的主要优势还是在于防守,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军队主动出击。并且也犯了兵家大忌分兵合击,这对于国力强盛的明军而言,自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万历皇帝后期,我们都知道朝政日益腐败,尤其是在经历了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日益空虚,而作为帝国边军,此时军队的精力主要还是以家丁为主。并且军队当中吃空饷现象极其严重,军队火器装备质量奇差很多时候并不能够有效发挥。所以萨尔浒之战,就算是袁崇焕成为将领,恐怕也很难取得胜利。

八旗军队士气旺盛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女真各族之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尤其是在后期通过昱科尔沁部落联姻,得到了数量非常可观的战马。而八旗军队在装备了这些战马过后,军队作战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面对以步兵为主的明朝大军可以采取集中兵力分而歼之的策略。这在随后的战争当中我们也看到,努尔哈赤正式凭”任你几路来我一路歼灭“的战略思想,将数十万万明朝大军一一歼灭。所以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上,明朝已经失败了就算是袁崇焕前来还是无力回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