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是明朝哪个年代的(著名的大奸臣严嵩是哪个朝代的)_嘉靖_分宜_世宗

本文目录

  • 著名的大奸臣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严嵩是什么朝代的人
  •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人
  •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
  •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还有当时在位皇帝是哪位
  • 请问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著名的大奸臣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严嵩 - 明代六大奸臣之一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甲进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
明世宗下昭将严嵩罢职,被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人一一治罪。隆庆一年(1567),87岁的严嵩贫病交加,在举国一片唾骂声中死去。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严嵩是什么朝代的人

1、严嵩是明代的人,字惟中,号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桥村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2、严嵩在朝期间,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他结党营私,贪赃纳贿,而他的党羽和子孙更是跋扈骄奢,横行朝廷。严嵩的专权乱政,使明王朝的国力衰弱,边疆防御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蹂躏。晚年因事激怒嘉靖帝而失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勒令致仕,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世蕃案发,其恶迹败露后,世宗下诏将他罢职,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人一一治罪。

3、隆庆元年(1567年),87岁的严嵩贫病交加,把持朝政20多年后,在举国一片唾骂声中死去,挤进《明史·奸臣传》。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人

严嵩是明朝代的人。著名史学家曹国庆认为严嵩在书法上成名,是他初入翰林院的时候。明代的翰林院网罗了天下的科举人才,相当于中央的智囊团和书记处。严嵩的经义文章每每列为首选,他的诗词唱酬之作也常在宴集中力拔头筹,于是,人们在欣赏他的文章的同时,又领略了他的书法技艺,观其文便可获双重享受。

严嵩人物特点

严嵩一生,政事几无建树,只顾揽权敛财,祸乱朝纲,虽然其文学与书法的造诣颇高,但依旧只能遗臭万年,严嵩的权势逐渐被收回、剥夺,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子严世蕃被判斩首,明世宗念及旧情,只是削去严嵩所有官职,没收家产,判其归乡。隆庆一年(1567),严嵩这个曾权势滔天的首辅在饥饿、病痛、哀怨中永远合上了双眼,终年八十七岁。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严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严嵩是哪个朝代的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严嵩(1480-1567),是明朝重要权臣,也是明朝人。

   人物简介

  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为明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

   严嵩生平

   中进士

  严嵩自幼聪颖好学,其父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于权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

  五岁在严氏祠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县试拔擢超群,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乙丑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直在他雄心壮志的时候,严嵩得了一场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严嵩的退官10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

   高攀夏言

  及后刘瑾与其党羽被灭后,严嵩北上顺天,正式复官。在此后的十多年内,严嵩先后在北京与南京的翰林院任职。明世宗时,世宗沉迷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对政事漠不关心,朝中事务皆交由朝臣处理。礼部尚书夏言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拼命讨好夏言。

  一日严嵩在家中设宴,并邀请夏言,但夏言辞不赴宴,于是严嵩跑到夏言家门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谢绝,便到严嵩家中赴宴。自此以后,严嵩成为了夏言的知己,并向多方推荐严嵩。有了夏言的引荐,严嵩自此步步高升,并深得世宗喜爱。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升任内阁首辅,严嵩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反咬夏言

  夏言自视甚高,渐不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将沉香水叶冠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并不戴上;但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见状,越喜严嵩而嫌夏言。

  严嵩晋升为太子太傅,羽翼已丰,开始攻击夏言,严嵩又怂恿世宗罢黜夏言。夏言被罢后,严嵩为所欲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与严嵩一同参与机务,但世宗遇事只召严嵩。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许赞以老病去职,张璧去世,世宗再度起用夏言。这时夏言知道严嵩的`为人,处处小心防范。严嵩表面上对夏言谦恭,但怀恨在心。日后严嵩再以青词夺回世宗的信任。

  后来,严嵩握着鞑靼入侵中原的机会,迫害夏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鞑靼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陕西总督曾铣发兵夺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此举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举荐曾铣,并与之商讨计划。

  明世宗决心夺回河套,并褒扬曾铣。此时严嵩买通皇帝近待,称其“轻启边衅”,并指使边将仇鸾诬称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严嵩更在世宗面前说两人夺回河套别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铣被杀,妻子流放两千里,夏言下狱,后来严嵩利用传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毁谤自己,同年十月,夏言被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父子权倾天下

  夏言死后,严嵩独揽大权,所有政事悉由严嵩裁决。此时除了严嵩、道士和左右近侍外,基本上没人见过世宗的一面。

  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后,继续讨好世宗,世宗赐“忠勤敏达”银印。后来,严嵩年老,提拔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成为工部侍郎。严世蕃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严世蕃。大臣干脆叫他们为“大丞相”与“小丞相”。有大臣讥称“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严嵩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国家都没有我富有啊!”众多大臣加以弹劾,皆赖世宗包庇。嘉靖四十一年,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世宗,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世宗对严嵩开始产生厌恶之感。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被蓝道行的几句话推倒,严世蕃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两年后病卒。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

严嵩是明朝人,著名权臣。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然而多年来,有关严嵩是否大奸臣,仍然争议不休,这些争议主要围绕着他专国擅政,逼害忠良与及巨贪恶富的指控。

另外来自严嵩故故乡分宜的学者,包括严曰文、严小平等人却对严嵩的评价采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他也具有忠君爱民,知人善用的一面,而且政绩卓著。

扩展资料:

严嵩迫害忠臣

夏言自视甚高,反对世宗沉迷道教。渐不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将沉香水叶冠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并不戴上;但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见状,越喜严嵩而嫌夏言。

严嵩晋升为太子太傅,羽翼已丰,开始攻击夏言,严嵩又怂恿世宗罢黜夏言。夏言被罢后,严嵩为所欲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与严嵩一同参与机务,但世宗遇事只召严嵩。后来,严嵩抓住鞑靼入侵中原的机会,迫害夏言。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鞑靼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陕西总督曾铣发兵夺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此举得到夏言的支持。

夏言向朝廷举荐曾铣,并与之商讨计划。明世宗决心夺回河套,并褒扬曾铣。此时严嵩买通皇帝近待,称其“轻启边衅”,并指使边将仇鸾诬称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严嵩更在世宗面前说两人夺回河套别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许赞以老病去职,张璧去世,世宗再度起用夏言。这时夏言知道严嵩的为人,处处小心防范。严嵩表面上对夏言谦恭,但怀恨在心。日后严嵩再凭借青词夺回世宗的信任。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铣被杀,妻子流放两千里,夏言下狱,后来严嵩利用传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毁谤自己,同年十月,夏言被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严嵩重新出任内阁首辅,从此擅专朝政。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还有当时在位皇帝是哪位

严嵩是明朝人,当时在位皇帝是明朝嘉靖皇帝。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明朝权臣。成化十六年(1480)正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

严嵩自幼聪颖好学,五岁在严氏祠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县试拔擢超群,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任侍读。时的著名作家李梦阳称“如今词章之子,翰林诸公,严惟中(严嵩字)为最。”

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严嵩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六十三岁拜相入阁,晚年,为明世宗所疏远,八十三岁退休回归故里,八十六岁遭遇儿杀抄家之难,两年而殁,享年八十七岁。

扩展资料

嘉靖皇帝崇道斋醮追求长生来说,严嵩为了媚上,他还是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管花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在所不惜。其中单是营建,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经费不敷,乃令臣民献助;献助不已,复行开纳,劳民伤财,视武宗过之。当时明王朝的太仓岁入只有二百万两,而斋宫秘殿等的营建,岁费竟至二三百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对此,严嵩实难辞其咎。

要斋醮祷祀,就要撰写青词。严嵩因善写青词而得宠。自他担任首辅后,他经常在世宗左右,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为了撰写好青词,他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有时废寝忘食,甚至在庚戌之变时,当俺答兵包围了北京,并在城郊大肆杀掠的重要时刻,他竟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死活,还在专心致志地大写青词。

特别当左谕德赵贞吉提出抗敌之策,在奉敕谕军之前去谒见严嵩时,嵩竟以撰青词辞不见可见在严嵩的心目中,青词的位置远在家与百姓之上,难怪人们嘲讽他是“青词宰相”了。

请问严嵩是哪个朝代的

严嵩是明朝的权臣。严嵩(1480——1569),表字惟中,号介溪,分宜(今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后引疾归家十年;还朝后,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入京为礼部尚书盘踞津要,凡21年。
贪鄙成性 招权纳贿
严嵩入京之时,正值礼部要补选译字诸生,这立刻成了他捞钱的机会。当时,向明朝进贡诸国,唯朝鲜、琉球、越南的表章用汉文,其他皆须经礼部翻译,所以要用从事文字翻译的人员,即译字诸生。严嵩见有人想谋得此缺,便向他们索要贿赂,且“更高其价”。因此,史书说:“严嵩至即受贿”。由此,他广开贪贿之门,收受黄金白银,动以数千计,此外,还索要“土物”即地方特产,收买幼年男女,其受贿形式确实可谓花样繁多。
严嵩不仅本人贪赃无已,更纵容其子孙卖官鬻爵,贪污中饱。其子严世蕃,其孙严鹄、严鸿,个个钩爪锯牙,势如饕餮。
严嵩在执政期间,聚敛了大量财富。其势败被抄时,除其罗至的异宝、奇珍、田地、房舍、子女之外,仅籍没的白银就有二百零五万五千余两。
呼朋引类 结党营私
赵文华曾以贪名昭彰被贬官,后来他重贿严嵩,复入京为郎,不久改为通政,被人称作“权门犬”,此后又进一步与严世蕃结交,认严嵩为义父,被擢为工部侍郎。他发现吏部尚书李默与严嵩颇有异同,便上疏弹劾李默,终使李默备受拷掠,死于狱中。于是,他更得严嵩青睐,被任为工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衔。
鄢懋卿贪贿奢侈,无所不至,被严嵩擢拔为左都御史,此后严嵩又使之执掌天下盐政大权,于是他变本加厉,市权纳贿,对于严嵩更是通贿无虚日,最后官至刑部右侍郎,直至严嵩势败之后,才被劾戍边。
仇鸾本是有罪被废之人,然与严嵩结交之后,便立即官运亨通起来,成为驻守方面的宜大总兵。在俺答入寇之时,他与俺答义子脱脱相约,请毋犯大同,且许与之通市。俺答汗进犯京师,他奉命率军入援,遇敌便溃,然因其是严嵩之党羽,仍能加官太子太保,总督京师地区军事。后来,严嵩发现嘉靖皇帝怀疑仇鸾,便落井下石,以掩盖其引荐仇鸾之初迹。最后,仇鸾以误国败政被罢官戮尸。
其他如吏部尚书吴鹏、大理寺卿万寀、御史路楷、侍郎杨顺、广西副使袁应枢、广西御史方辂等等,皆非好货,俱是其党。
排斥异己 残害忠良
御史桑乔首劾严嵩贪污,说他秽行既彰,理应罢黜。严嵩便向嘉靖皇帝面前以他事自白,将其谪戍九江而卒。
御史叶经上疏揭发严嵩交通藩邸,既受其贿,滥予封爵。严嵩在忍过一时之后,乘叶经主管山东乡试之机,摘发策中言语,断章取义,说他有讽刺皇帝之意,使嘉靖皇帝大怒,将其逮至京师,廷杖而死。
锦衣卫经历沈练在俺答兵逼京城之际,历数严嵩十罪。结果被严嵩反噬,以诋毁大臣之罪,将其廷杖之后,谪贬于保安。但严嵩仍不放过他,又指使其党以与白莲教勾通叛逆的罪名将其处死,并籍其家,杖杀其二子沈衮、沈褒,囚其长子沈襄。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论严嵩十罪五奸,严嵩又设法激怒皇帝,将杨继盛廷杖之后下于狱中,使其备受苦楚并最终遇害。
钤山诗选 严嵩
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从京城退师之后,嘉靖皇帝下诏廷臣进言,诸臣多以屑琐细故应诏。刑部郎中徐学诗见状,十分愤然,便上疏弹劾严嵩,说:“大奸柄国,乱之本也,乱本不除,能攘外患哉?”严嵩大怒,不仅将其削籍,还欲加罪其兄中书舍人徐应丰。虽然一时之间未能得逞,但终在数年之后,以其书后有误将其杖杀。
其实,不仅弹劾严嵩者被他设法加害,就是那些与他略有异同者,也是难逃他的构陷的。
大学士夏言,位在严嵩之上,是他独持国柄的障碍,严嵩便设计离间夏言与嘉靖皇帝的关系,使夏言被迫致仕,然而严嵩意犹未足,又继进谗言,说夏言与被嘉靖皇帝屈杀的曾铣交通,终将其陷于死地。
礼科给事中沈束为官颇正,因上奏大同总兵周尚文生前屡屡立功,应加追恤,意见与严嵩不合,严嵩便将其下于狱中。在加害沈炼之时,他怀疑沈束与沈炼同族,又令狱吏械其手足,将其囚系18年之久。
庸懦无能 祸国殃民
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俺答以大兵进犯京师,嘉靖皇帝大惊,召严嵩问计:“事势至此,奈何?”严嵩说:“此穷寇乞食耳,毋足患。”嘉靖皇帝又问:“何以应之?”严嵩则默然无以为对。其默然,是因为他实在不好说出他的应对之策。他的应对之策是什么呢?他对兵部尚书丁汝夔说:“地近丧师难掩,当令诸将勿轻战,寇自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在京师作战,不比塞上,如果战败,则难于向皇帝掩饰,所以,应当明令诸将,不可轻易出战,待俺答抢掠兴尽之后,他自然就会退兵了。说到底,不顾民之生死,委之于敌,让敌人任意抢掠蹂躏,这就是他的退敌之策。
《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五十四载:“专政既久,诸司以事请裁,嵩必曰:与小儿议之,甚曰:与东楼议之。东楼,世蕃别号也。”谁能想象得到,他作为朝廷首辅,遇事竟然会一筹莫展,无奈之余,便把朝廷政务委诸其子。清代史学家谷应泰称其为“茸阘庸材”,这四个字确实下得十分准确。
补充一点:严嵩先后在宜春、分宜两县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桥:宜春秀江上的广泽桥,下浦的广润桥(上浦、下浦各一座的总称),分宜清源河上的万年桥,共花三四万两银子。同时还出资修茸了分宜县学等等。这些钱,虽刮自人民的血汗,建桥又有狭隘的乡土观念和光宗耀祖的思想,桥成又尽管有媚上之嫌,但也是为人民做了点好事。

严嵩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严嵩是明朝时期的人物。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桥村(今江西省分宜县)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隆庆元年(1567年),87岁的严嵩贫病交加,把持朝政20多年后,在举国一片唾骂声中死去,挤进《明史·奸臣传》。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文学作品:

著有《钤山堂集》《钤山诗选》《直庐稿》《直庐稿续》《南还稿》《留院逸稿》《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等数十种,共计200多万字,其中诗作1300多首,仅吟诵明月山(原仰山)、宜春台、仙女湖、毓秀山、玉山、龙虎山、钤山、大岗山等名胜诗文就有200多篇(详见《严嵩趣闻逸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