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嘉靖晚年时期,严世蕃为什么比严嵩更加肆无忌惮
- 严世蕃为什么叫小阁老 锦衣之下严世蕃和严嵩什么关系
- 严世蕃是嘉靖时期首辅严嵩的儿子,他为何比他父亲严嵩更为贪财
- 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严世蕃是怎么倒台的
- 嘉靖帝为何杀严世藩而不杀他父亲严嵩
- 《大明王朝1566》中的同为大贪官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 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怎么死的
-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 大明王朝: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为什么一个被杀,一个保全
- 严嵩父子在明朝号称大丞相、小丞相,两人的权利有多大
嘉靖晚年时期,严世蕃为什么比严嵩更加肆无忌惮
嘉靖晚年时期,严嵩和严世蕃这对父子都被治了罪。按理说他们俩是父子关系,如果有罪的话,应该罪责差不多,受到的刑罚也差不多,但是在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严嵩只不过是被降了官,而他的儿子严世藩却被判了死刑。为什么严世蕃会比严嵩的罪名更大呢?实际上严世藩是不如严嵩聪明,他做事不考虑后果,肆无忌惮。
严嵩作为朝廷命官,肯定会对他的儿子特别培养。他把他的儿子送到国子监学习,而且严世藩毕业后就成了左军都府都事,并且他后来又升了官,还帮助延松管理朝政。严嵩为官比较精明,他了解嘉靖的心理,知道自己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嘉靖能够容忍他,而严世藩却不一样了。严世蕃一心只有参与,他在当权期间疯狂的敛财,甚至还要从王子身上敛财,这就为自己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且他还肆无忌惮的自己创建军队。还在有亡妻的土地上盖房子,这简直就是犯上的行为。所以嘉靖非常讨厌严世蕃,最后给他定了死罪。
严嵩为官以来一直深受嘉靖的喜爱,因为他会写青词,如果是没有严嵩了,就没有人给嘉靖写青词了,所以严嵩有一点违法的行为,嘉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严嵩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也不敢太过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嘉靖的容忍范围之内,所以没有得到没有受到嘉靖的憎恨。并且严嵩比严世蕃心软,他做事张弛有度。而严世藩自觉着自己的父亲官高权重,就贪赃枉法,勾结外敌,所以嘉靖最不能容忍他。在嘉靖晚年的时候,严嵩也年事已高,不能对他构成任何威胁了,而让他老来丧子也是最大的打击吧,当时嘉靖注重的是“杀人诛心”,这也是他对严嵩最大的惩罚了。
从严嵩父子的结局来看,一个人不能作恶多端,也不能去迎合别人,做人要有主见,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不能任意妄为,不管权力多大。否则总会有一天呼啦啦大厦倾,昏惨惨灯将尽。人去财尽两头空。
严世蕃为什么叫小阁老 锦衣之下严世蕃和严嵩什么关系
人人都称严世蕃是明朝的鬼才,他因为父亲的缘故,年纪轻轻就官至高位,甚至直接入职内阁,处理政务,这也是严世蕃为什么叫小阁老的原因。《锦衣之下》严世蕃是严嵩的儿子,严嵩是内阁阁老,他的儿子,可不就是小阁老么?
严世蕃,是内阁首辅严嵩之子。众所周知,古代年轻人想要入朝为官,必须要经过重重选拔和科考,但是严世蕃不一样,因为他摊上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好爹,所以严世蕃不用参加科考,就能够破例入朝为官。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维护皇权,就已经废除了相权,所以明朝是没有宰相这一官职的。但是,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创建了另外一个辅佐皇权的机构,那就是内阁。
能够入职内阁的官员,最初只是些小官,但是到了后期,内阁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内阁首辅的权势也越来越大。那些能够执掌内阁的,也都是朝廷中的正一品大员,说他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
在明朝,只有像张居正、严嵩这种级别的人才有资格被尊称为阁老。但因为严世蕃是严嵩的儿子,严嵩后来年纪大了,直接让他的儿子接手自己在内阁的职责,让他去帮着自己处理政务,所以,严世蕃又被大家尊称为小阁老。
严嵩是一大奸臣,严世蕃也不例外,他身体里也没少遗传他爹的狡诈奸猾。史料中记载,严世蕃剽悍阴贼,席父宠;,对于权力贪得无厌,但是,又因为他通晓国典和时务,曾一度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器重。
历史上严世蕃是因为图谋不轨,贪赃枉法,遭到朝臣三番五次的弹劾,最终彻底惹怒了嘉靖皇帝,被斩首而死,死的时候五十三岁。
严世蕃是嘉靖时期首辅严嵩的儿子,他为何比他父亲严嵩更为贪财
严世蕃会比他的父亲严嵩更贪财,也更作恶多端,在于他自身很有才华,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加上父亲严嵩权势熏天,这才给了严世蕃贪财机会,众多人吹捧、贿赂严世蕃,也促使严世蕃贪心更甚,成为一个大贪巨恶。
严嵩是嘉靖朝时期内阁首辅,也是嘉靖在外朝代言人。严嵩执政期间,做了很多恶事,也因此臭名昭著。他膝下有一个儿子,名字叫严世蕃,儿子比老子更有才华,也更能作威作福滥用职权,父亲是“老阁老”,儿子在外面被称为“小阁老”。
严世蕃是严党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严嵩智囊。他比父亲严嵩更贪财,离不开下面这两个原因。
一、借着父亲权势,可以为所欲为
严世蕃虽然不太受嘉靖喜欢,但他的父亲严嵩,却是嘉靖身边红人,写得一手好青词,也能够对嘉靖一呼百应。严嵩在朝堂权倾朝野,也就使得严党如日中天。严世蕃作为严嵩儿子,自然受到了父亲影响和庇护。
只要父亲一天是内阁首辅,严世蕃就能够作威作福,为所欲为行事。严世蕃生活奢靡享受,这对于钱财收入有着重要要求,只有不断敛财,才能够满足他对生活品质追求和保持。
二、贿赂之风一旦盛行,便很难停下来
收受贿赂这件事情,从古至今都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分别。贿赂之风一旦盛行,很难将其停下来,即便是严世蕃也不会例外。我想初入仕途严世蕃,内心也想有大作为,将自己一身才华,施展在朝堂上。
随着进入仕途时间延长,被朝堂乌烟瘴气熏陶,也就更加严重。这样情况下,父亲一手遮天,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巴结严世蕃,开始兴起贿赂风气。
长期的贿赂,使得严世蕃见钱眼开,也对钱财充满了兴趣。这一癖好成就了自己,让自己享受了顶级待遇,最终也葬送了自己,让自己身首异处。
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严世蕃是怎么倒台的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晚年,为明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
那么,这么一个大权独揽,权倾一时的人物,是怎么倒台的呢?
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里倒是有所介绍,其中不乏一些细节。
笔者根据朱老先生所记载,将严嵩、严世蕃父子的倒台过程分为如下阶段:
嘉靖四十一年,深得世宗信任的一个蓝道士在宫里扶乩,乩仙显灵,告知世宗:天下不治的根源是“”贤不竟用,不肖不退耳!”,“贤如徐阶、杨博,不肖如嵩。”并且告诉皇帝,乩仙不除严嵩,是要“留待皇帝自殛”。
就在这年初夏的一个雨天,一个叫做邹应龙的御史跑到一个内监家里躲雨。从内监嘴里探得嘉靖扶乩的事。看看雨也小了,邹应龙谢过主人,在风雨中回去。这一晚他对着烛光发愁。严嵩是奸臣,凡是御史、给事中,都得替皇上除害。但是想起沈炼、杨继盛、吴时来的前途,何尝不值得担心?一封奏章,要是倒不了好臣,至少便得充军三千里。可是也许皇上已经动心,只要再动下,还愁倒不了一个严嵩。应龙真有些踌踏。
朦胧之间,他竟昏昏地睡去了。他做了一个梦。据说是在东风中,他带着随从出去打猎。远远地看见一座高山,他对准放了一箭,那箭飕飕地不知哪里去了。加上一鞭,他骑着马迎着东风走去,当前又是一座山,可是小得多了。山旁一座楼,下面全是田。田里只看到一一堆米,米上盖了草。他晓得北方没有稻田,就算有一 点吧, 也不会在春天把米苫在田里。奇怪得很。不管他,且发一箭。 不发还好,发以后, 只听到哗喇一声, 像天塌下一一样,米堆倒了!楼倒了,小山倒了,连带大山也倒了。这场大乱,吓得应龙浑身大汗,原来是做了一一个梦。应龙把烛花剪过,重新对着烛光沉思。据说当时他在桌上乱画着“高山,高山”几个字。模糊中他看到“山”字连到“高”字,正是严嵩的“嵩”!“好啊!”应龙拍着案,得到了新的启示。事情是容易了。东面的楼是“东楼”。他在桌上写一个“田”字,上面是“米”,“米”上加“艸”,明明是一个“蕃”字。他明白了,这一枝箭,不让它飕飕地落空,一定对准了射去。在烛光摇晃的当中,他起草,他誊清,一篇弹劾严氏父子的奏章呼之而出。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严嵩的政权倒了。世宗一面降旨安赋严嵩,一面却叫他回籍休养;严世蕃交法司讯问,最后判决世蕃、严鹄、罗龙文,充军边远。世宗对于严嵩还是不时地眷恋,在西苑奉道修醮的时候,永远舍不下这个撰进青词的老臣。
严嵩父子到底有没有翻身机会?预知后事如何,且看明日分解!
嘉靖帝为何杀严世藩而不杀他父亲严嵩
说到明朝的嘉庆帝很多网友都说了其实这个人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他的历史功绩很大,对明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倭寇战役中有着巨大的胜利,对内朝政方面也是有着自己见解,减轻赋税还有减少宦官的数量等等,简直就是一位大明君啊,最近我在网上有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嘉靖帝他是没有杀严嵩的,但是他却杀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藩,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在语文课本中曾有一首明朝歌谣《京师人为严嵩语》:“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讲的就是严嵩贪赃枉法,家中金银堆积如山,又横行霸道,残杀忠良。
光史书所载被严嵩陷害残杀的忠直大臣就有张经、李天宠、王忬、杨继盛、叶经、沈炼,因弹劾严嵩父子而被贬的大臣有谢瑜、童汉臣、赵锦、王宗茂、何维柏、王晔、陈垲、厉汝进、徐学诗、周鈇、吴时来、张翀、董传策等。
因此严嵩被《明史》列入奸臣传,成为明朝首屈一指的大奸臣。
1.十年钤山
历史上的奸臣其实基本上都是才华卓越之辈,严嵩也不例外,他五岁开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五岁的严嵩就高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前途一片光明。
但在正德三年(1508年),严嵩突然便生了场“大病”,因此只能回家养病,这一养就是十年。这期间,严嵩在钤山读书写诗,颇赢得了一些清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两年后袁州府修志,请严嵩为总纂,正德九年(1514年)严嵩任总纂,志成后严嵩北上复官。
可见,严嵩的病根不是其他,正是为了躲避刘瑾,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内,严嵩也完成了从一个普通读书人向大奸臣的转变。
2.谄媚升官
回京后的严嵩先后在北京与南京的翰林院任职。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明世宗嘉靖皇帝即位。礼部尚书夏言受到嘉靖的宠幸,因此严嵩利用同乡关系疯狂的讨好夏言。
就在嘉靖继位几月后,严嵩升南京翰林院侍读,署掌院事。
嘉靖四年( 1525年),升国子监祭酒。
嘉靖七年(1528年),任礼部右侍郎,奉嘉靖命祭告显陵,回来后说:“臣在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时,都及时的雨停天晴,群鹳环绕飞翔,等将碑文投入汉江,河水突然上涨,请陛下命人撰文刻碑,以纪念上天的眷顾。”这番话把崇信道教的嘉靖哄的龙颜大悦,从此记住了严嵩这号人物。
嘉靖十一年(1532年),升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南京吏部尚书。
3.投机获利
在南京的第五年,严嵩以庆贺嘉靖生日入京。当时正在廷议修《宋史》,于是宰辅就提议把严嵩留下,让他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身份总领其事。此后夏言入内阁,就命严嵩回去执掌礼部事务。
不久,嘉靖想要给自己的亲身父亲上宗号,并放入太庙供奉,爆发了大礼议之争。开始严嵩和群臣一样反对,但嘉靖马上写了《明堂或问》一书给大臣们看。严嵩立刻见风使舵的转换了态度,还详细的为嘉靖规划好相关的礼仪议程。不久又称庆云显现,写《庆云赋》、《大礼告成颂》上奏嘉靖。
严嵩的一系列政治投机果然获得丰厚的回报,被封为太子太保,获得赏赐待遇也和宰辅大臣相当。
4.独揽大权
此后严嵩日渐骄横,甚至向宗亲藩王索取贿赂,因此两京的御史弹劾贪污大臣时都是将其放在第一位。但当时夏言等大臣在崇道的问题上经常忤逆嘉靖,严嵩却每每谄媚迎合,而所有青词又只有严嵩的能满足嘉靖的心意,使得嘉靖偏向严嵩。严嵩又令儿子严世蕃打通各部关节,因此每每弹劾都不了了之。
此后,夏言离职。二十一年(1542)八月,严嵩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入文渊阁值班,仍掌管礼部事务。此时的严嵩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精力旺盛和青壮年无异,早晚在西苑的板房值班,也不回家洗沐。不久甚至直接辞掉了吏部的职务,专门待在西苑的值班房,嘉靖还以为严嵩勤勉,加封为太子太傅。
此后严嵩指使言官弹劾资历更高的翟銮,又侵夺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的权利,独揽朝政大权。
5.诬杀夏言
嘉靖虽然整日修玄,却是一个天生的权谋家,他渐渐察觉到严嵩在朝中已经缺少制衡,日渐骄横。于是他召回夏言,同时封严嵩为少师作为安慰。夏言回来后,先是斥退了很多严嵩党羽,又想要揭发严嵩父子的罪行。
严嵩闻讯非常恐惧,和儿子长跪在夏言面前,痛哭求饶。夏言被严嵩父子虚假的表演蒙蔽,放过了二人,却最终导致了自己日后身死。
暂时解除危机的严嵩,一心想除掉夏言,他得知陆炳与夏言不和,便与他勾结。在察觉皇上对夏言开始失去宠信后,马上指使言官弹劾收复河套的计划会“轻启边衅”,又勾结仇鸾诬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
嘉靖二十七年一月,夏言、曾铣入狱,最终被判斩刑。
6.君臣利用
严嵩在处理政事上的能力实际平平,蒙古俺达汗逼近都城,傲慢地投书要求朝贡。嘉靖召严嵩、李本、徐阶商议,严嵩毫无规划只会交给礼部讨论,而徐阶却能提出很多建议并全部被嘉靖采纳。
但是严嵩好权谋,善于猜度人心,谄媚皇帝,能够顺从嘉靖的心意帮其做很多事情。嘉靖十八年(1539年),葬章圣太后以后,便不再临朝听政,二十年又因为差点被宫女勒死,便移居西苑万寿宫,不再入大内。从此除了严嵩其他大臣很难见到嘉靖,严嵩也借此恣意妄为把持朝政。
每当要解救谁的时候,严嵩总是先顺着皇帝的心意诋毁他,然后再委婉的解释,使嘉靖不忍心加罪他。到要害谁的时候,先是称赞他,然后在小事上中伤诋毁,使得嘉靖忌讳他。
但是嘉靖真的就被严嵩玩弄于股掌之中吗?其实嘉靖对于严嵩也只是一种利用,所有的事务并非完全依靠严嵩,经常抽取一两件事情自己亲自处理,或者在某件事上做出和严嵩完全相反的决定,以此敲打他。在察觉到严嵩渐渐势大后,通过亲近扶持徐阶,抑制严嵩的权利。
吏部尚书空缺时,严嵩极力推荐欧阳必进,但仅任职三个月就被罢免了。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被贬职,不久后暴病而亡。这些严嵩都无能为力,说明了嘉靖对严嵩的压制。
7.年老失宠
严世蕃,严嵩之子,史载其“短项肥体,眇一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但其貌不扬的严世蕃不仅继承了严嵩的精明,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严嵩在七十多岁后,便开始越来越昏聩,已经开始猜不动嘉靖的想法了,也没有精力亲自写青词。偏偏嘉靖的诏书又都晦涩难懂,普通人压根都看不懂。所以到了晚年,嘉靖所有的旨意都开始由严世蕃回复,并每每能合嘉靖的心意。
后来,严嵩的夫人欧阳氏去世,严嵩上请本应归葬的严世蕃留下侍奉自己。嘉靖皇帝同意,但又禁止严世蕃进入办公室帮严嵩处理政事。严世蕃只能每天呆在家里玩乐。
但是失去了严世蕃的帮助,严嵩只能亲自回复嘉靖的诏书,以至经常会错意而出错。加上这时候的青词已经都是别人代写,都不能符合嘉靖的心意。
当时正好万寿宫失火,严嵩建议暂时迁到南城离宫居住,但那是明英宗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地方,导致嘉靖很不高兴。而徐阶营建的万寿宫却很合皇上心意。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阶将山东道士蓝道行介绍给嘉靖,并受到信任。一日蓝道行扶乩称:“今日有奸臣奏事”,而刚好恰逢严嵩经过,于是严嵩更加失宠。其实那时日常只有严嵩可以见到嘉靖奏事,只要掌握规律很容易就能创造这种巧合。
严嵩察觉到了嘉靖对自己的疏远,于是在家摆下酒宴,宴请徐阶,并让家人像徐阶下跪,并说:“我严嵩是将死的人了,这些人还望您哺育他们。”徐阶推辞说不敢。
另外,夏言是徐阶的恩师,而徐阶的孙女又嫁给了严嵩的孙子。
8.贫死墓舍
御史邹应龙在一个宦官家避雨时,了解到了其中的变化,便马上上书弹劾严嵩。皇上降职安慰严嵩,认为严嵩是过分溺爱严世蕃,而有负自己的眷爱和倚重,令其退休回家,给他每年一百石粮食养老,而将严世蕃依法审判。
当时御史林润等人揭发他的罪状,提到他冤杀杨继盛、沈炼的情况。严世蕃知道后非常高兴,而徐阶却对他们说:“你们是想让他活下去吧!”大家都说:“我们都想将他置于死地。”
徐阶说:“但你们这样做,正好是让他活下来。杨沈二人的罪案,都是严嵩巧取皇上旨意办成的。现在揭露此案,是暴露皇上的过失。如果是这样,则各位将有不测之祸,而严公子将骑着马悠然地走出都门。”
于是徐阶为他们删减草稿,单提罗文龙和汪直是亲家,通过贿赂严世蕃为汪直求官。又说严世蕃按照王制为自己建府邸,又招揽死士,勾结汪直余部企图投奔日本。
当严世蕃听到徐阶更改后的内容后,惊讶的说:“这回死定了!”果然,严世蕃被判斩首。在抄严世蕃家时,获得黄金达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余万两,其他珍宝服装和玩好之物,其价值又达数百万。
严嵩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庶民,之后老病的严嵩只能寄居在墓园的茅屋中,以贡品为食,两年后死去。
9.嘉靖帝为何杀严世藩而留下严嵩的性命?
只有通篇了解经过,我们才能理解嘉靖为什么杀严世蕃而留下严嵩,准确的说嘉靖并不一定要杀严世蕃,要杀严世蕃的是徐阶,严嵩是受到严世蕃案的牵连。
从夏言、到严嵩、在到徐阶,其实都是嘉靖手上的工具而已。夏言正直,但不够狠,最后被严嵩诬陷,而夏言平时又多忤逆嘉靖,最后落得斩首的下场。
严嵩因为顺从嘉靖,而代替夏言,把持朝政二十多年,随着逐渐年老无用,而被嘉靖抛弃。但是严嵩很多实际是为嘉靖办事,如果审判严嵩,如徐阶所说最后都会指向嘉靖。所以嘉靖只是以溺爱儿子指责严嵩,让他告老还乡,至于那些违法乱纪的事,嘉靖是一点也不知道,严嵩也是被蒙蔽的,全是严世蕃私下做的。所以只要审判严世蕃即可。
现在因为扳倒严嵩的关系,徐阶被影视描述成忠臣,但实际上徐阶并不比严嵩好多少,而且更有能力,更有手段。本来严世蕃并不一定死,只要为严嵩和嘉靖担一些罪名,平息朝野的怨气即可。
但是徐阶深知打蛇不死后患无穷的道理,也是亲眼见到自己老师夏言的下场。严嵩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有几天可以活,但是严世蕃正当壮年,如果以后哪天嘉靖又想起他们父子。严世蕃一旦被重新启用,对徐阶就是灾难,所以非常聪明的将和嘉靖有关的案子全部不提,只夸大诬告最被嘉靖忌讳的通倭。最终严世蕃被杀,又牵连波及到严嵩,一箭双雕。
《大明王朝1566》中的同为大贪官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先谈严嵩:
一,嘉靖离不开严嵩。严嵩能在大明首辅位置上霸占这么多年,任凭明朝多少言官和死谏的仁人志士,都无法撼动,这可不是一般的能力,更多的是来自嘉靖:嘉靖知道,自己离不开严嵩。自古皇帝都觉得臣子想分自己的皇权,想挑战自己,这恐怕也是明朝读书人的志向:有朝一日,将一身所学货与帝王家。嘉靖喜欢有才华的,尤其是青词写的好的,嘉靖还喜欢修仙练道,喜欢玩弄帝王之术,可是这些读书人大多都把书读的太死板:就是觉得自己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你皇帝不对我就指出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我死谏。皇帝受不了啊,干脆不用。多年以后,身边就剩个严嵩还阔以,一边老老实实伺候我,一边踏踏实实治理国家(其实嘉靖也懂,只是有心无力无为而治罢了)。其他的官员,更多的是拿来制衡严嵩罢了。
二,亦师亦友。虽然皇帝都是孤家寡人,但是嘉靖对严嵩明显不止这样。嘉靖后来修仙练道,有两个人给他试药:一个是他的弟弟陆柄(锦衣卫头子),另外一个就是严嵩(老严嵩的身体估计就是这样被祸害了),他严世蕃绝逼没这个资格。但是严嵩毫无怨言也不敢有怨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嘉靖极其依赖严嵩,国家大事甚至自己的私事都喜欢拿来询问严嵩的意见,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三,严嵩极善权谋,懂得分寸,知进退。严嵩能不倒,更多的是对人心和朝臣的把控:初上位直接加官进爵所有的官员,加薪水(你这一招狠,试想哪个臣子甚至皇家都得感恩戴德,对比一下张居正上来的胡苏乔木折俸。);懂得胡萝卜+大棒;最阔怕的是居然还阔以和陆柄做交易(这个就很厉害了);等等。还有很多时候知道该退就退,比如庭议失利(严世蕃这方面就差了一点)。
四,严嵩知道怎么去拉拢竞争对手,有时候甚至向对手低头。这一点严世蕃就差了严嵩一筹。
然后来看严世蕃:号称小阁老,可不是白叫的,至少权谋什么的不输给严嵩,但是可能从小在严嵩的大树下长起来,内心更多的膨胀,心理或许想着:这天下是我严家的,办起事情来不碰南墙不回头,从官场和平时为人处事这些来看,要逊色老严头一丢丢。
如果严世蕃的觉悟和严嵩一样的话,这怕是又一个阁老了。
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怎么死的
严世蕃是因罪被斩而亡,严嵩是病死的。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失势,严世蕃被判流放广东雷州,不料严世蕃途中擅自返回故里,并大肆扩建府第,四十三年(1564年),御史林润弹劾严世蕃通倭寇、图谋不轨,明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
次年案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二十四日,严世蕃与党羽罗龙文一同被处斩,刑前两人抱头大哭,得年五十三。次年四月,严嵩亦死于墓舍,死后无人问吊。
扩展资料:
相关事件
严氏父子因其贪赃枉法早就被正直之士所痛恨,不断有人站出来弹劾他们。但是,因为明世宗的偏听偏信、严嵩的奸猾狡诈,这些弹劾不但都没有奏效,那些上章弹劾他们父子的人反而往往备受打击,丢官不说,有的还搭上了身家性命。
沈鍊,曾作锦衣卫经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上疏弹劾严嵩“贪婪愚鄙”,历数其“受将帅之贿,边防弛备”、“受诸王馈赠,干预宗室事务”、“揽御史之权,败坏政纪”、“嫉贤妒能”等罪状。
世宗不但未将严嵩治罪,还认为这是沈鍊诋毁大臣,下诏将沈鍊廷杖、谪官。严氏父子并不罢休,几年后,指使党羽寻机陷害,沈鍊被斩,他的三个儿子,两个被打死,一个被发配到边疆。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有很多事,自己经历了才知道,否则再聪明也不知道!人有些毛病只有吃过亏,碰到南墙之后,才能改,否则就改不了!抛开历史,就电视剧的剧情说,严世蕃不是不聪明,只是很多时候,严嵩主观上、客观上保护严世蕃,所以使严世蕃少吃了很对亏,所以严世蕃考虑容易不周全,做事很少仔细考虑后果。
严世蕃非常急躁,遇到事情就往皇帝身上推,导致皇帝对他非常不满,严嵩遇到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受皇帝喜欢,所以两人结局不同。严世蕃太狂妄了,不懂得隐忍,严世蕃的所作所为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给他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如果更圆滑一点,就会和他爹严嵩一样还能保住命,可惜他不懂这个理。
严嵩知道去拉拢对手
严嵩知道怎么去拉拢竞争对手,有时候甚至向对手低头。这一点严世蕃就差了严嵩一筹。然后来看严世蕃:号称小阁老,可不是白叫的,至少权谋什么的不输给严嵩,但是可能从小在严嵩的大树下长起来,内心更多的膨胀,心理或许想着:这天下是我严家的,办起事情来不碰南墙不回头,从官场和平时为人处事这些来看,要逊色老严头一丢丢。如果严世蕃的觉悟和严嵩一样的话,这怕是又一个阁老了。
严世蕃的擅自做主
严世蕃不经请示,擅自做主,结果做的决定都是错的,而且大错特错!但是严世蕃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处罚,该干啥干啥!如果换个人对严嵩这么干,估计早就被怼死了,要是换个人对嘉靖这么干,估计也早就被怼死了。但是严世蕃当时基本没事,这客观、首长上严嵩都保护了严世蕃,导致严世蕃该吃的亏没有吃!
结语
严世蕃不会把握皇帝的心理,而且也不懂得衡量得失,也不会向对手低头,所以最终他才没有取得很高的地位。
大明王朝: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为什么一个被杀,一个保全
差就差在一个不知悔改,另一个悔过自新,所以才会造成不同的结局,至少得给能够改过自新的人一个活路。
严嵩父子在明朝号称大丞相、小丞相,两人的权利有多大
严嵩父子在明朝尤其是在嘉靖时期尤为猖狂,当时嘉靖皇帝昏庸无能每天只想着长生不老这件事,于是在永乐宫常年和道士混在一起,不理朝政,而且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就抓住了机会,再提拔自己的儿子,两个人一起在朝廷上为非作胆,严嵩这个人还比较谨慎,但是他儿子严世蕃这个人比较猖狂,将官职的升迁作为了买卖,而且每个官都有明确的标价,而严嵩后来也是和儿子一起干了起来,成为了当时贪污腐败的头领。
严嵩这个也一路趋炎附势,才得以接近皇帝,和皇帝亲近后,他知道皇上喜欢道教的一些东西,而且皇上经常会和道士一起向上天写信,严嵩正是一手青词写的非常好,从而抓住了皇上的心,之后严嵩也是一路高迁,最后成为了内阁首辅,嘉靖对他也是十分信任,许多事物都是又严嵩一手操办,而自己就在那永乐宫中整日修炼。
后来严嵩老了,就让儿子成为了自己的代理人,这严世蕃一上位,野心就爆发出来了,首先对自己不利的人,都统统打击了个遍,然后收买官员,此时朝廷中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严嵩的势力,之后对官员的升迁做起了买卖,看儿子干的如火如荼,严嵩也支持儿子,同时为了讨好皇上,严世蕃也是派人监视着皇上的一举一动,这样一来就取得了皇上的绝对信任。
这俩人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民间的人对他们都是骂声一片,足以见这俩人罪恶之深,虽然许多弹劾他们的人都没有善终,但是最后徐阶收买了那些道士对皇上说严嵩是不孝臣子不可留,加上永乐宫被大火烧了,严嵩建议皇上搬往南苑,让皇上感到反感,最后严嵩父子遭到皇上惩治得以倒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