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是谁(历史上第一位存在主义者是谁)_海德格尔_题为_演讲

本文目录

  • 历史上第一位存在主义者是谁
  • 海德格尔是哪位
  • 马丁·海德格尔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
  • 学术界对海德格尔评价是怎样的
  • 品读海德格尔:什么是人的“本真状态”
  • 马丁·海德格尔的贡献影响

历史上第一位存在主义者是谁

严格的说,这个问题应该分为这么几块。
第一位明确提出存在主义的是:马塞尔
第一位广义上的存在主义者是:克尔凯郭尔
第一位狭义上的存在主义者是:海德格尔
而存在主义的渊源,包括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等,还有笛卡尔,雅斯贝尔斯等等都不算狭义上的存在主义,只能算作广义上的存在主义,并且多是后人追封的。

海德格尔是哪位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
  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出发,
  (胡塞尔“观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视域(horizon)或边沿域中运作,比如:当我们的感性直觉要“看”清桌上的一张白纸时,我们必须已经看到了这张纸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的各种物件,比如桌子,笔...等等。 再比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其实其本质就是这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同理,广义相对论中参照系的选取,混沌理论中的复杂体系等也可作为例证。) —— 并将胡塞尔的视域扩大为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并进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视域——即存在,无 —— 并从东方老庄那得到启示,来追问存在(无,道),写出《存在与时间》
  主要结论——情感》理智
  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又称“澄明”“敞开”“无蔽” 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真理”=存在=大道
  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
  语言就是道说,语言就是道(对语言有神话倾向)
  要注意一点:海德格尔的无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海德格尔在未完成的《《存在与时间》》中将太多的笔墨用于对人之此在的所谓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来通达大道, 而未直接从在先进入道之中后接着返回于世界再来用道统摄一切, 而使得该书有喧宾夺主, 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过人本而反而遗忘存在之嫌. 因此放弃完成存在与时间一书反而是海德格尔在真理之路上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 所以后期的海德格尔在方法切入点就改善了. 而这个改变也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彻彻底底地形而上学化了,导致很多人对海氏的理解更加坠入了云里雾中.)
  其他相关观点或结论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结构对于直观世界的直觉式的概念化,对应于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为主的自然主义科学一开始就跳过了存在本源问题.
  所以,科学方法不是解决哲学问题的金钥匙! 尽管可作为考。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在于人本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虚无主义.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结果的错误从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开始已经发端并在看似反对柏拉图的尼采那达到高峰.现代技术也是它的表现之一.
  海德格尔年表:
  1889年9月26日 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母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父母笃信天主教。
  1903年-1906年 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 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 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 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7年 与艾弗里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 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 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 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1923年 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1926年 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1928年 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在里加的赫尔德尔研究所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1929年 一月二十四日在美茵法兰克福作题为《哲学人类学和此在的形而上学》的演讲。
  三月在达沃斯高校讲座上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四月九日作《胡塞尔七十寿辰讲话》。
  七月二十四日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教授就职讲座,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
  十二月在卡尔斯鲁厄作题为《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的演讲。
  《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出版。
  1930年 三月在阿姆斯特丹科学协会作《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和《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的演讲。
  在各地多次以《真理的本质》为题作演讲。
  1933年 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
  三月在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的讲话。
  1934年 辞去弗莱堡大学校长职务。
  1935年 十一月十三日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一月在苏黎世重作。
  1936年 四月二日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
  十一月至十二月在美茵法兰克福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多次演讲。
  1938年 六月在弗莱堡艺术科学、自然研究和医学学会上以《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象的奠基》为题作演讲。
  1939年 多次作题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如当节日的时候……”》的演讲。
  1940年 作演讲《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该演讲报告首次发表于1942年的《精神遗产年鉴》上。
  1943年 作《追忆》,载于克卢克霍恩的《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上。
  六月六日在弗莱堡大学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还乡——致亲人》的讲话。
  在小圈子里作题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演讲。
  《真理的本质》出版。
  1944年 秋季被征召入民团。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出版。
  1945年 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1946年 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在小圈子里讲《诗人何为?》。
  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一起译读《道德经》。
  1947年 作《田间小路》、《从思的经验而来》。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出版。
  1949年 十二月在不莱梅俱乐部作四次演讲,题为《观入在者》(《物》、《座架》、《危险》和《转向》)。
  1950年 六月六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演讲《物》。
  十月七日为纪念马克斯·科默雷尔在比勒欧作题为《语言》的演讲。
  《林中路》出版。
  1951年 八月五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
  十月六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1953年 五月八日在不莱梅俱乐部作题为《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
  五月作题为《科学与沉思》的演讲。
  十一月十八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题为《技术的追问》的演讲,此演讲为“技术时代的艺术”系列之一。
  《形而上学导论》出版。
  1954年 在苏黎世、康斯坦茨和弗莱堡作题为《沉思》的演讲。
  《演讲与论文集》出版。
  《什么召唤思?》出版。
  1955年 十月三十日在梅斯基尔希纪念作曲家孔拉丁·科劳泽诞生一百七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泰然任之》的讲话。
  八月在法国诺曼底作题为《什么是哲学?》的演讲。
  1956年 五月在不莱梅俱乐部,十月在维也纳大学,作题为《根据律》的报告。
  为1956年海贝尔日作《就“小宝盒”与海贝尔对话》。
  在弗莱堡为建筑师们作题为《保罗·克莱》的演讲。
  《走向存在问题》出版。
  1957年 二月在托特瑙堡作题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的演讲。
  夏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五次演讲。
  十二月和次年二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三次演讲。
  《同一与差异》出版。
  1958年 三月在法国埃克斯,七月在德国海德堡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
  五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的演讲。
  1959年 一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在海德堡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在慕尼黑荷尔德林学会会议上作题为《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讲。
  九月二十七日被授予梅斯基尔希市荣誉市民称号,海氏作《向故乡梅斯基尔希致谢》的讲话
  在巴登-巴登作题为《现时代的艺术的使命》的演讲。
  《泰然任之》出版。
  《走向语言之途》出版。
  1960年 七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
  1961年 《尼采》两卷本出版。
  1962年 四月首次去希腊旅行。
  《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出版。
  《技术和转向》出版。
  1964年 五月在梅斯基尔希以《关于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致词。
  1967年 四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
  《路标》出版。
  1968年 在阿姆里斯维作题为《荷尔德林——诗歌》的演讲(勒内·夏尔法文翻译)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八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黑格尔:费希特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异》的讨论班。
  1969年 九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康德:论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论据》的讨论班。
  《面向思的事情》出版。
  1970年 《赫拉克利特》(1966-1967年冬季学期讨论班》出版。
  《现象学和神学》出版。
  1971年 《谢林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809年)》出版。
  1972年 《早期著作集》出版。
  1975年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年夏季学期讲稿》出版。
  1976年 《逻辑学——真理问题。1925/1926年冬季学期讲稿》出版。
  五月二十六日逝世,二十八日安葬于家乡梅斯基尔希。终年87岁。

马丁·海德格尔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在20世纪上半期,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哲学的代名词。海德格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在哲学上的早熟和天赋。

学术界对海德格尔评价是怎样的

海德格尔不仅是康德以来最杰出的哲学家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家,是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和黑格尔这些为数不多的西方伟大思想家比肩的思想巨匠,而且,他关于存在与时间意义的探讨,他对艺术理论和技术性的沉思,他的语言格局理论,以及他对柏拉、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真理和逻辑模式的彻底矫正等等,对当代西方各种学说都产生了影响。有人预言,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和牛顿的时代,那么,海德格尔将主宰着我们20世纪的精神王国。

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女政治家汉娜·阿伦特则说,纵观20世纪的全部哲学,海德格尔一直是“思想的神秘主宰者”。而对海德格尔的著作持否定态度的分析哲学家G.赖尔(GibertRyie)也承认:“他对意识所作的考察极其精细和透彻,他的方法和结论大胆而有创见,他以不懈的毅力努力超越正统哲学和心理学的陈旧范畴,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位真正重要的哲学家。”斯坦纳因此断言:“自苏格拉底以来,没有谁能够像海德格尔这样遭遇到如此不同的毁誉褒贬。”

品读海德格尔:什么是人的“本真状态”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他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思考这个时代的文明与喧嚣;他追问“存在”的意义,探明真理的显现。

下面聊一聊其核心理念,什么是人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

人活在世,有两种可能状态:“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

这里先聊聊“非本真状态”,就是“此在”丧失了自己的状态,丧失了成为自身的各种可能性。

人的行动和选择都受到“众人”影响,丧失掉自己的个性,趋向用“所有人都接受”的方式去生存,之后变得人云亦云。

这里的“众人”就是指大家,公众和集体;总是按照集体标准要求自己,总是不自觉地走向集体,向集体看齐。

别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么享乐。

别人对书籍怎样评价,我们就怎样评价。

别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当你不知所措,不想承担责任,不想背负风险的时候;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向“众人”;别人怎么选择,自己就怎么选择;这样就感到了一种莫名的轻松和自在。

久而久之,就被“众人”所影响,成为“众人”中的一员;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按照“众人”所规定的秩序规则生存。

于是,越来越远离自己,越来越远离那个“自我筹划”冲动之下的“本真状态”。

人就逐渐丧失了改变的勇气,逐渐沉浸在“众人”的无形统治之中。

“本真状态”就是此在本来的“去存在”状态;面向未来时,能够不断筹划自身,最终超越自我。

人的行动应该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人的选择也应该是出于自己的想法,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此在”的本真特性是“去存在”,就是去成为自己;“此在”本来就是一个筹划自身,谋划未来的“在者”。

我“存在”着,不应该被遗忘,迷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要敢于找到那个最为真实的自我。

把人生交给自己掌控时,意味着要承担自己所作所为的一切后果。

“去存在”就是要敢于活出自我,在是是非非面前,能够勇于做出正确的选择,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护所爱的人,说出正义的话,而不是冷漠的成为众人中的一员,袖手旁观。

当人从“去存在”的角度看待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现成“存在物”时,人就处在“本真状态”,就能够“活出自己”。

我们应该选择成为自己,以“本真的状态”,以“真实的状态”存在。

当然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对很多事情要敢于说“不”;更需要智慧,有鉴别能力;毕竟其中也包含很大一部分内容,追随“众人”是正确的。

在大是大非面前,参考“众人”,保持自我,独立思考做出选择,才是人间正道。

马丁·海德格尔的贡献影响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 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在弗赖堡大学时期,海德格尔在一些哲学杂志发表过论文(《学者》),与当时著名的教师交往亲密,例如施耐德和李凯尔特,毕业时海德格尔的考虑过专攻数学争取教师资格和专攻哲学留校工作或者继续哲学,最终还是进了哲学系,并倒向胡塞尔。
在大学时期由于受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很大影响,并称这本书有着非凡的魅力,虽然阅读时困难重重,但此书始终不离手。1912年在《为天主教德国的文学展望》上发表《逻辑新探》,此文把已被胡塞尔克服的心里主义问题选择为主题,可见胡塞尔对其影响之深。在施耐德指导的《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成功取得“最优秀”的成绩后,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1915年,一战爆发取得教师资格,并写出了资格论文《邓司各脱范畴和意义学说》。海德格尔在论文中对各种对象领域、构成 “各种现实性的形式”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进行考察这个意义上借用了司各脱的语言,对“范畴”进行了讨论。在做无俸讲师时,邂逅了胡塞尔。后者相当赞叹海的才华,并称其为“现象学神童”,于此之前胡塞尔年长的朋友,马堡大学的那托普交友曾有意聘请海德格尔来自己这边讲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20年曾计划招聘海德格尔为编外教授,四月初在胡塞尔的生日聚会上结识了雅斯贝斯,马堡大学在22年2月正式打算招聘时,结果还是没有实现,九月在海德堡雅斯贝斯的私宅中与雅斯贝斯进行了一周的讨论,十月中旬编写成了《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即《那托普手稿》)并送往马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这些发展非常重要,标志着《存在与时间》方法上的准备。
在1923年在托特瑙堡修建了山中小屋,并作为主要的写作场所,在24年发表了《时间概念》之后的1927年,《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问世,从此海德格尔名声大噪,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德国哲学界的第一号人物。《存在与时间》成型时并不真正成熟,如果没有外部压力,海德格尔或许会推迟此书的出版,书中亦有不少草率,性急之处。
这里集中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过程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 “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逻辑与判断”“真理构成”“先于理论认识的经验”“事实性生命”“此在的存在方式”“时间性问题”等
海德格尔开篇便重申对“存在意义”发问的必要性,从“存在”本身便是超越一切种属关系的,最普遍的概念,它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从柏拉图开始,便把错误的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海德格尔则认为西方哲学在这一错误上越走越远。书中详细讨论了此在与世界,时间的问题,书中概括来说分为此在与世界,此在与时间,此在展开部分。
书中准备性叙述中,则规划了人类学与心理学还有生物学,进行了生存论的准备工作。
并提出了Dasein(此在)的基本问题,“此在总是我的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海德格尔为了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占优和人的对象化(笛卡尔式思考)而选用此词。
之后便马上提出此在总是“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详细讨论了世界与世界的各个环节。世界并不是物的单纯聚集,它并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并讨论了笛卡尔的存在论,提出了用具和世内存在者,详细了讨论了人们对于物的用具性把握。
此在的展开样式则分为:情绪,言谈,领会。此在被抛之于世界,并总是非本真的沉沦与世界,在沉沦中与他人共在,依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众人的概念,我们总与其他人一起存在,并且在这种一起中参与大众的一切,然后丢失自己,被抛地筹划自身,接着就是沉沦的样式:闲言.好奇.两可。
尽管此在总是非本真的存在,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畏”这一情绪,使得本真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此在的基本存在即为——操心。畏袭来,此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畏在畏之中,它是无而且在无何有之乡,此在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的终极——死。海德格尔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它是时间的到时并且无法被经验,他使得此在谋划自身——向死而生,此时出现了“良知”呼唤此在。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
在书中最后一部分则讨论时间问题,批判了传统流俗的计数时间,结合时间性来讨论此在的生存状态,得出让人迷惑的概念“人即时间”这主要体现在领会.沉沦等时间性的讨论,在这里,也引导出了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念。
总的来说此书用人的在场来探索存在的种种意义,此后分析的种种结论则导出了存在的“疏明之地”,在这里存在者正题被把握,这光影纵横的存在场就是存在本身,使得物与此在的缘在发生,物与此在是其所是的回归于自身。不过存在本身的探索并没有就此结束。
此书的第二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或许出于思想的触礁,海德格尔决定不再写下去。后期的思索基本都是对《存在与时间的》补充,主要见于《形而上学导论》《艺术作品的本源》《时间与存在》《根据的本质》《真理的本质》等
在科学方面海德格尔有着很高的修养,可以和海森堡进行高层次的科学对话 后期也对科学技术提出自己的批判:《世界图像时代》《追问技术》。等海德格尔后期也宣称了哲学终结,这是自然也是出于他对哲学史的深刻研究,后来他的全集已经出了80多卷了,无疑是思想界的瑰宝,他用他的思想证明了他的一生。 用“Dasein”与“Ereignis”阐释中国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国哲学康德化,建立了“圆教”。后来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 Dasein(缘在)”与“ Ereignis(本成)” 阐释中国思想。例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
学者又利用海德格尔的哲学,进行了中国本体诠释学的理论建构,目标是建构中国的“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第一哲学是指神学中对于最高存在者(不动的推动者或神的研究,或指存在论(本体论)中对于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研究。
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在这个(即存在论的)意义上,第一哲学获得了它作为所有科学基础的普遍意义。对于胡塞尔,第一哲学所有其他哲学学科的方法论和理论的基础。例如:赖贤宗尝试利用海德格尔的哲学,建构了佛教本体诠释学 (Buddistische Onto-Hermeneutik)的思想体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