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奇葩说》?家长给孩子起了“奇葩”的名字,上课时,老师该怎么念_奇葩_演讲_的人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奇葩说》
  • 家长给孩子起了“奇葩”的名字,上课时,老师该怎么念
  • 你们见过什么“奇葩”的人
  • 《奇葩说》中,你学到了什么
  • 你最无法理解的奇葩过年规矩是什么
  • 在学校里,你遇到最奇葩的事有哪些

如何评价《奇葩说》

为了避免回答过于冗长,我简单的列三个点粗略地说说,分别是「趣味」「套路」以及「争议」。

趣味

先来一段我之前在文章里提到过的对于奇葩说的定义:

如果说奇葩说这档节目的宗旨是「集结有趣的灵魂一起来做趣味观点的搬运工」,那马东就是「广告界的包工头」,决心不做豆腐渣宣传工程,一个有良心会讨广告主欢心的臭奸商!(纯玩笑)

是的,这就是这个节目之所以火爆的主要原因,两个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

其一人其中的一种欲望叫「表达欲」,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的节目将一个带有讨论空间的话题抛出,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其二思想被冲刷后的快感,人活着容易陷入一种思维惯性中,刻板印象也是这么来的,照大白话说就日常生活只动手不动脑,靠惯性生活。当被一群人刻意设置好情境和设计过的语言冲击到的时候,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许多事还能被这样所理解。坦白说,绝大部分的生活里都有过这些情况的存在,只是日常或被忽略或懒得琢磨。思想受虐也是一种趣味,应该可以算是「精神食粮中的烧烤」,常识类的白米饭吃腻了,换顿烧烤就滋味了。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奇葩说的「套路」。

套路

之前罗胖引用莱昂纳德·科恩的一句话结束了第四季,他说: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当时俘获了多少个人?温暖了多少颗心。

一句名言就震撼了无数人,这就是鸡汤的力量。可你要知道裂痕,同时也有可能是进水的地方!一群爱琢磨的人来仿佛告诉一群不爱琢磨的人真理似的,其实只要你懂得套路怎么用,你稍微琢磨也一样说得很有道理和感人。那我们就稍微解构一下这些套路是怎么来的。

第一个套路,高阶表达者善用理论你却不得而知,低阶表达者靠惯性说话。

意思是任何的表达都是套用世界已有的知识作了不同程度的阉割,一口口喂你吃。区别就在于你在收看节目被娱乐的时候,说话的那个人可能在家里正看着新出的论文或者某些领域的书籍。马东在第一季的时候说了「扭矩」这个词,本因就在这里,很多用常识说出来的话,稍微的运用一些生僻的或者大词做一下概括,这句话就成为了渗透心灵力量的话。

第二个套路,让被嘲讽的难过喘不上气,让被赞美的开心使劲憋着。

段子在辩论综艺中起到的作用可能远远大于观点立论,这个首推的当然是傅首尔这号人物了,可以说极为擅长,而像肖骁的这种低位击打的能手也惯用于这种模式。再诸如吐槽大会的形式,同样是利用「踩+捧」的基本套路。

在表达一句话时先用一些接地气的词将你踩一下,然后将你捧高,再踩一脚,在快节奏切换当中勾起了你看戏的欲望,从中Get到嗨点气氛就自然起来了,同时还可以进阶成为同一句话里同时拥有踩和捧的表达,如:你真的很努力,我也很佩服,证明了老女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不信你可以随便拿一件小事按这个逻辑试试,也能写出不错的段子。

第三个套路,偷换概念,屏蔽对方的攻击。

这个手法几乎每一场或每一个选手都在使用,不管是直接怼回去的(马薇薇),还是站在中间打辩论(陈铭),又或是延伸和转化了话题含义的(黄执中)等等,都无一不在巧用这个手段。只是由于话术较高明或说很多话扰乱你使其很难察觉。分辨的方式也不困难,就是每一次在承认或反驳对方观点的时候,下一句的那个「但是、虽然、或许」这些转折,就是概念开始被偷换的开始。如:我们当然承认一个人有梦想是好事,但是,我们不需要去鼓励的行为,我们只需要补足信息给他,现实会告诉他梦想靠不靠谱。

你乍一听好像挺对,但实际已经将「鼓励或不鼓励」的立场模糊了,而是用了站在中间两边不得罪的方式,反击了对手盲目鼓励的观点。

将一道应用题变成语文主观题就是偷换概念,比如谈论利弊问题,如果不通过数据或客观事件的对比和分析怎么谈论利和弊,转变成是「打击对方怎么忍心呢」的道德呼唤就是一种偷换。

第四个套路,细分受众,争取中间优势。

这个一般情况是道德呼吁失败的时候采用的,也就是说有些话题极度容易引起分歧,选择了自己笃定立场的观众是很难动摇的,但还存在一部分持中立觉得两边的论点都有对或错的人,暂时用「政治冷感」来表示这一类人,而往往这一类人是最容易被蛊惑的。

富爸爸说过:聪明的人很难撼动,愚蠢的人不能理解。

这些看似中立的观众,只要给他明确的区分以及将一件事形容成两个结果都是坏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没那么糟糕的时候,他就会动摇做出选择。譬如有一期的话题是该不该送老人去养老院?马薇薇就去除了富人和穷人,让剩下的经济实力一般的中层去思考:父母老去以及养老环境和经济实力挂钩的问题,这些中立的就开始做了不愿意的选择。

第五个套路,战场倾斜,瓦解对方语境。

这个比较难做到是因为需要有强大的说服力,比方说新科技要不要的问题,直接将这个辩论的战场变成现实与虚拟的问题,科技发展到极其发达,现实和虚拟高度融合,提出一个灵魂拷问:人是要活在被插满管子和仪器的虚拟又很真实的生活里吗,人难道就从此就不在乎真和假了吗?

强烈的人类认知在让你的大脑迅速作出排斥的反应,「真假」这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在提醒你科技的危害。正是由于战场倾斜,就容易瓦解对手之前所有的论调,从而让自己更愿意相信这是需要重视的后果,所以我们得警惕科技,这种科技不要或者暂时不要。

其实只要你认真静下来想想,这样的例子放到哪一种题目都可以用,只是夸张了结果则完全忽略过程会带来不断改善和优化,避免出现这些预期的灾难。同样的,只要是人可预期的,就可以被防范,所以从逻辑上来说,他能够提出的危害,也正应该是我们选择要新科技而努力克服的其中一项挑战而已。

争议

唠叨了这么多,提供了一些小方法,相信之后自己在收看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强化自己的自由意识,也促发被娱乐的同时不断地思考,不要让这些辩手把你的主观世界一次次的KO。

之所以节目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有两个:

1. 不同于一般的纯综艺节目,牟頔说过一个节目能够撑到第六季已经是长寿了,还能继续的原因除了观众的喜恶之外,还有奇葩说这个产品本身的「变革」和「爆款」怎么再寻求突破?这可能也是唯一的出路。

2. 「重娱乐轻思辨」的失衡问题,在第五季的时候已经愈发的明显,话题过多的纠缠在一些旷男怨女的话题上,太敏感的容易被禁,太常见的又聊烂了,只能用渲染女权或是强调男权的方式在话题里不断撒泼和尬聊。引入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性话题,才能把节目的质量保持下去。


回答得有点长,可能也是因为看奇葩说确实能激发一些想表达或吐槽的欲望,这是节目的良性效果。关于更多的怼人(辩论)小技巧就不过多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同名GZH订阅了解。

家长给孩子起了“奇葩”的名字,上课时,老师该怎么念

去我在头条里面发的文章看看,那些名字起的太草率了,坑了孩子一辈子啊。取名需要慎重…

你们见过什么“奇葩”的人

我们公司以前有一个女同事,来公司上班的时候孩子大概1周岁。

工作了半年不到,她提出离职,原因是离婚了,要带孩子回娘家去住,娘家在外地,不得已才离职。

公司老板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她挺可怜的,刚离了婚,如果再失去工作,那不是双重打击嘛。于是就让我、她部门领导和一个经理一起给她打电话,了解一下具体情况,然后尽量给她一些帮助。

我们三个一商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对她最大的帮助就是让她在家工作,既能保证收入又不耽误照顾孩子。

于是由她的部门领导来给她打电话。她接电话的时候态度很不好,我们这种境况换了谁都会焦躁的。

于是她部门领导说,我们老板很同情她目前的情况,公司对她也很重视,特意让我们三个人一起给她打电话,就想看看怎样做才能对她的帮助最大。

结果,这女同事说,你们能帮我什么?是能不让我离婚还是能帮我带孩子?

我说,这些我们都不能做,但是我们觉得如果能让你在家远程工作,既能保证收入又可以在家照顾孩子。这样也算是我们对你能做出的帮助吧。方便的话,每个月回公司一次,把工作内容备份一下。

她想了想,说,可以在家工作,但是她没有电脑。

我说,写一个借条,可以把她在公司用的台式电脑拿回家去,如果自己拿不方便,我们可以给你邮寄过去。

然后她又说,她娘家没有网,回家工作就得安装网线,这个钱也得公司给出。

经理说这个钱公司不能出,公司里的工作环境都具备,为了照顾你才让你在家工作,电脑我们可以借给你,网线你就自己想想办法吧。

然后她又说,那在家工作伙食费怎么算?

我说,我们公司每天吃饭交4元钱,她在家工作的话,当然就是不用交钱了啊。

结果她说,那怎么行呢?你不止不能扣我的餐费,还应该把餐费和餐后水果的钱都补给我。就是每天补给我4元钱的伙食费和1元钱的水果钱。还有,每个月回公司一次的话,交通费公司得给我报销。还有……

经理打断了她的话,说,你的离职申请我批准了,明天就来公司办离职手续,然后去财务结工资,最晚下个月就能把你的保险关系都转出去。

她沉默了两秒钟,说,那我两个月回一次公司,交通费不用报销了。

经理说,做好工作交接,以后都不用回公司了。今天的谈话已经录音了,我已经给你的离职申请签好字了,一会就和财务打招呼给你算工资。

然后就把电话挂断了。

她马上又把电话打回来,她部门领导说,接不接?

经理让我来接,说不想再听她说话了。

我接了电话,她就说,我还没说完呢,怎么就挂了?这样很没有礼貌你知道吗?

我当时都差点要骂人了。我深呼吸一下,说,真是抱歉,但我们要说的都说完了,你要说的我们也不想听,明天别忘了来办手续,再见,我要挂断了哦!

然后我就挂断了。

《奇葩说》中,你学到了什么

马薇薇,黄执中,颜如晶,陈铭...《奇葩说》的教科书级演讲实战技巧

难得有一个综艺节目,能让若尘季季追,且一直追一直爽。

我说的是《奇葩说》。

五季看下来,期期都让人颅内风暴不止,心下惊叹不绝。

且不说几位特色鲜明,又能说会道的嘉宾,选手们也都是一些辩论大拿。

马薇薇的犀利睿智、陈铭的博学深虑、姜思达的灵光闪现、黄执中的侠骨柔肠......

在这其中,颜如晶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她是唯一一个在人多的时候会格外露怯,一上台演讲就滔滔不绝的选手。

如果正如《伦敦时报》1974年11月的调查所说,人们最恐惧的事情第一名是“当众讲话”,第二名才是死亡。

那么颜如晶应该是最会辩论的选手当中最怕“当众讲话”的。

最会辩论与最怕“当众讲话”,这两个完全两极的矛盾体在她身上完美结合。

这并非天性使然,而是颜如晶精钻在辩论这个领域,上了无数次战场历练后的结果。

在若尘看来,辩论中,每一个人站起来,从吐出第一个字,到最后结尾收官坐下来,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演讲。

会演讲,或者说会当众讲话有多重要?

丘吉尔说:“一个人能面对多少人讲话,决定了他人生的成就”

你有没有一上台就说不出话的经历?

看着周围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眼睛盯着你,或者看着台下乌压压一大片人等着你出声,你就开始手心直冒汗?

也不知道该怎么站,眼睛看向哪里,手放到哪里,从哪句话开始,要说的是啥来着?整个脑袋一片空白?

如果是这样,你需要学一学如何演讲。

那么,让我们从“演讲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始。

在我看来,演讲,是一个说者将听众代入到自己所描绘的情境,让听者对此情境产生合纵连横般的感同身受,并对说者通过此情境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似有所悟,深表赞同的过程。

高阶的说者还能让听者在赞同之上,达到万分激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奇葩说》,双方选手一上场,你方说完我登场,我们的思想也跟着摇摆,一会儿觉得正方对,一会儿觉得反方对的原因。

那是一个个被双方选手演讲力折服的过程。

那么,我们非辩论咖的普通人,有什么办法能通过提升演讲力来提升自我的公众表现力呢?

今天,就跟着若尘结合演讲的过程原理,从《奇葩说》里,挖掘点可以学习的方法吧。

演讲的目的——先搞清楚你想输出什么思想主旨,并以此达到何种结果!

当你要去做一场演讲或讲话的时候,有一个绝佳的优势千万别忽略,那就是既定命题——这意味着这一次你要演讲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竞选演说,是为了工作中的某个职位或者拿下某个称谓,意味着你需要让听者为你投出宝贵的一票;

谈判演说,是为了与对方达成某种共识,并以此建立合作关系,意味着你要给出让对方与你合作的可信证据;

表演演讲,是为了输出你最有心得的经验或者最有趣的表演,意味着你要挖掘听众对你感兴趣的部分,和觉得你有趣且厉害的地方;

辩论演讲,是为了让评判的听众认可你的观点,站在你一边,意味着你要在反驳对方观点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匹配相关证明;

就像《奇葩说》的选手们上台讲话之前,辩题和正反双方的观点已经早早确定下来,可以以此作准备功课一样,当你有要演讲和公开讲话的场合需要完成,先搞清楚目的是什么,应该从哪方面下功课。

素材的选择——应该通过怎样的素材描绘来实现演讲目的?

仔细琢磨《奇葩说》选手们在对选题陈述的素材选择,可以发现这几个描绘情境的方法:

1、代入影视剧或名人名言名句。

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执中,只要他一开始说金庸,我就有预感这一局又要被他拿下了。

如何利用权威背书,利用大家共所熟知的东西来增强听者与你的共识度,这个方面可以多下点功课。

比如,在关于婚姻美不美好的时候,马薇薇用的这句:

罗宾.威廉斯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孤独终老,而是跟那个使自己感觉到孤独的人终老。”

2、输出自己的职场属性,或者最熟悉的东西,来体现专业度和个人特色。

比如记者出身的董婧,当她用略带口音的话语说“有这样一位王先生……”,你就知道她曾经的职业生涯给她带来了多少案例输出。

陈铭老师总能在他的发言中,给出你所不知道的知识,这些储备让他和詹青云那场关于“天空飘着两朵云”的奇袭被冠以神仙打架,因为两个旗鼓相当的人,用渊博的知识储备给所有听者补了一堂重要的知识课。

当然,还有颜如晶关于吃鸡的案例百试不爽……。

3、自创金句是万用灵药

马薇薇是个中代表(当然,大家在这方面都很厉害),这个方面的能力,取决了你在获取听者共鸣和支持的同时,能达到多少程度的激赏力。

随便举几个金句感受一下:

“手段不够硬,身段就要软。”

“在爱你的过程中,有些人变成更强壮更智慧的自己,故而一念成佛,有些人变成更猥琐更不堪的自己,一念成魔。在爱的过程中,是佛是魔,历尽你给我的百劫千难,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我。”

“这是一个男人争先恐后要证明自己强于女人,至少,是要强于自己女人的时代——带着一种“狼看见兔子长出獠牙”的惶恐。而终于有人平静蹲坐在我的身边,用一种你我并不彼此为食的姿态。”

听者的共鸣——引导听者进入你的轨道进行头脑风暴有什么技巧?

在引导听者走进说者的世界时,优秀的演讲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惯用的技巧。

想想《奇葩说》五季下来,有哪些是这些大咖常用的词:

“对!但是...“——先承认对方的可取之处,再提出自己认为有缺失的地方,并引导听者关注自己的点。

演讲中,是不是也可以设置这样的自问自答,来引导听众跟着你思考?

“来!、来来来!”—— 一个简短直接的词,让听者的思维跟着你的思维走,跟着你所描绘的,所假设的,所开脑洞的描绘行进,再适时给出亮点,互动中接受了你。

演说或谈判中,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技巧,让双方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在你所要表达的点上?

还有:“试想一下!”“假设!”“如果,那么”“停,等一下,”......

合理利用起来,不仅能让你的发言充满趣味,互动流畅,也会因为听者的参与而让自己更有自信,更舒展,更有说服力,更有魅力。

《奇葩说》每期节目,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关于演讲力的点,可堪称为教科书级提升演讲力的实战教材。

如果你也是奇葩迷,欢迎留言和若尘一起来探讨你从中领悟到的各种体会哦。

原创不易,喜欢记得关注我哦~

(原创申明:本文为若尘原创撰文,首发于今日头条。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搬运,会被强制删稿。欢迎留言转发,记得多多关注哦~不盗文,不搬运,欢迎留言转发,点个关注,以免错过)

你最无法理解的奇葩过年规矩是什么

感谢邀请。妙色莲花妍小时候可是特别的喜欢过年,但是呢,过年也会有一些我不能理解的奇葩过年规矩,奇葩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大家也一起来看看你们那里有没有这样的规矩吧?

八九年的时候,我十二岁时,因为字写的还可以,于是就被家人和大伯家叫去写春联。那时候卖春联的少,最起码我们小街上都是请人写的,多少要给人家一些钱的。大伯抠门的很,所以才找的我。可是我没写过啊,不知道怎么写,大伯就说,我说你写。

正常的大门上的写完以后,该写一些其它的叫小联的,有什么五谷丰登,出门大吉,出入平安,小心灯火,童言无忌,迎门见喜,日行千里,鸡鸭成群,六畜兴旺什么的一大堆。可能我还没有说全,希望大家也留言补充。就是这个对联,我整整写了一个上午,累的手疼,不想写了。

谁知道大伯说,还有呢,什么水井,米罐,衣柜等都要有自己的小联。我的天啊!这是什么奇葩规矩啊?对联不就是写门上的就行了吗?大伯却说,这是他们都不懂,你看仔细的人家,有学问的人家,以前的地主家,都有这讲究,这是古老的传统,也是规矩,一个写对联的要不知道这些,人家谁请你?不过大伯也不让你白写,今天大伯也教你一个绝招,别人都不会的。我一听才来了兴趣,说好。

大伯就拿过笔,在废纸上写了一个连在一起的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有,有的一横用的是道字最后走之,这样连在一起。我一看呆了,这是什么?大伯得意了说,别看你读书了,知道怎么念吗?我说不知道。这样的字根本没有。

大伯说,谁说没有?这个可是我在一个古老的宅子里看到的,当时它就贴在条几的抽屉上,每个抽屉都有。我当时也问了,人家说你念念是什么字。我说是道有。人家说是啊,道就是说,有就是里面有东西,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都有!你看,咱们街上没人这么贴过,可是这也是老传统,这个我要引领。他们一看我贴了,也会都跟着贴的,哈哈,你看好不好!

我当时就特别不理解,什么道有?哪有这样说话的?这样贴对联的?这也太奇葩了吧?我心里暗暗决定,明年再也不给大伯写春联了,要求又多又怪。所以,这个老传统,大伯也就没有引领成,虽然此后他坚持了几年,可是没人跟着他学,想来真好笑。

现在,我相信确实曾有过这个道有,甚至会是老传统,可是,别说它,就是其它的很多小联,慢慢的贴的人都很少了。因为贴完以后,撕着很麻烦。你听说过这些奇葩的写春联规矩吗?你们哪里有小联吗?都写的什么?欢迎留言,喜欢的别忘点赞哦!

在学校里,你遇到最奇葩的事有哪些

有一次考试,中途教务处来人检查,气氛严肃。

走到我旁边的时候,右前方一个哥们估计有点紧张,翻卷子的时候不小心把小抄抖掉了。

纸片晃晃悠悠地飞到领导的皮鞋旁边,他善心大发,推推眼镜说:“我也不想为难大家,这次就当没看见”,就俯身去捡小抄。

结果弯腰的时候,发现了这哥们藏在座位底下的手机,他眉头微皱,拿过手机说:“你这位小同学很不自觉啊,我先帮你收着”

然后领导又露出了和蔼的笑容:“接着考试吧,你叫什么名字?下课来我这拿手机”

大家都知道,大学考试是AB卷混发。

领导凑过去仔细一看,发现连卷子也不是他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