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白居易翻译赏析(白公咏史)_白居易_刺史_诗人

本文目录

  • 白公咏史
  • 白居易的古诗《三年为刺史》与李商隐的古诗《咏史》的 诗意
  • 白居易《咏史》赏析
  •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 鉴赏白居易咏史
  • 【诗歌】咏史/白居易

白公咏史

苏轼在《志林》一书中说:“白居易曾经被王涯谗言陷害,贬斥为江州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写诗道:‘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情的人以为白居易是幸灾乐祸,他哪是看到别人遭殃而会幸灾乐祸的人呢?应该是悲悯之情吧。”我读白居易文集中有一篇《咏史》,里面注释说:九年十一月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葅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之变而作,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悲悯之意了。

《咏史》里面,李斯、郦食其都是政治人物,不得善终。黄绮,黄指的是夏黄公,绮指的是绮里季,这俩都是秦末汉初“商山四皓”隐居组合中人,传说他们著作了《紫芝歌》,非常惬意。葅醢是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白居易诗中的意思是,深处风暴中心的政治人物,虽然煊赫一时,但终究难逃被风暴撕碎的命运,而远离风暴虽然被边缘化但终究能够留存性命。福祸前途,终究不是天意,而在抉择。

容斋随笔·随笔卷一·白公咏史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葅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白居易的古诗《三年为刺史》与李商隐的古诗《咏史》的 诗意

  三年为刺史二首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故事再生: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做刺史三年,在任期间,
  他兴修水利,发动百姓筑垒湖堤,把西湖整治得山青水绿,同
  时对湖水进行合理的蓄放,大批农田受益,杭州百姓的生活渐渐
  富庶起来。皇帝知道了白居易的功绩,就把他调回长安(今西安)
  另有新的任用。白居易要离开杭州的消息传到百姓的耳朵里,大家
  心里很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离开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
  糕点,到西湖边来送别。百姓们在西湖边等,但是没有听到鸣锣喝
  道的声音,也没有看到抬着大箱小箱的行列。过了好一阵子,才见
  白居易骑着一匹马,从西湖西边的天竺山缓缓而来,随从抬着两片
  天竺石在后面跟随。百姓们拦住白居易,泣不成声地送别这位父母
  官远行。白居易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话别,心中十分感动。自己
  在杭州为官三年,坚守了清苦的生活,不肯收受贿赂而为杭州做出
  了一些实事。以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再看到这湖光山水了,临
  别之时,我只有前往西边的天竺山取来两片石头作为纪念。这石头
  在我心里价值千金,希望不会损坏我的清白吧?于是,他在马上吟
  咏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
  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咏 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遇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 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蟠?
  提起李商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使人迷离情醉的爱情诗篇。其实,诗人那些并不为人关注的咏史诗,也是一生爱国的诗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巨擘。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颇高。就内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类。其中,咏史诗是诗人那璀璨诗卷中一颗尤为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的政治诗,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报效国家的志向;他的咏史诗则委婉而意蕴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与民的深切忧患,以及因报国无门诗人那深深的落寞和惆怅。在诗中他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委婉表达。这是诗人的无奈和苦心。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崇尚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中国咏史诗的表现容量。诗人以他深重的历史责任和艺术的执着追求,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咏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的新路,思想性和艺术性臻于和谐,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可以说确立了一个里程碑。
  李商隐的诗独具风格,在中国五千年的诗坛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透过他的咏史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领略到婉转幽曲的艺术特色。使人们加重了对诗人的尊重和喜爱。

白居易《咏史》赏析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所送别的是一个出门远行的友人。送别的时间是仲春二月的一个晴和的日子。当送别来到郊野的时候,但见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绿。这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到最后一句才能见出诗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贯主张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诗作巧妙使用隐喻的手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中有“送别”二字,可见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复一年,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枯荣往复。这两句平直抒写,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和枯败不断交易的自然规律。而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人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摹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埋下伏笔。此二句是此诗中的千古佳句,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大及春光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 古原”,以人世的兴衰与自然界的勃发的生命力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绘春草蔓延、绿野天际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由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诗人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比喻别离之情,是古诗中的传统。《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别赋》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把友人间无影无形的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如在目前,魂销黯黯,不胜其苦。
  这首诗通过古原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对友人的惜别深情。情调昂扬,使人读了胸怀开朗,积极乐观向上,不象一般送别之作写得那样惆怅,使人读了伤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前六句都是写春草,赞颂它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后两句才点出送别;写春草的笔墨多,写送别的笔墨很少。粗略一读,似乎是一首赞颂春草的咏物诗,但只要仔细体会一下,便不难知道:诗人只是借春草托寓,赞颂春草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也就是以此来联系到人的坚毅顽强精神,从而更好地突出送别之情的。写送别虽仅两句,却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语言精炼,锻字炼句甚工,特别是“野火”、春风”两句,语精意深,富于哲理,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词。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年为刺史二首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非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翻译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只向城郡中,题诗十多首。
惭愧不是甘棠咏,哪有不想人。
三年担任刺史,喝冰又吃檗。
只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这到有千金,无论是伤害清白。

赏析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兴湖筑堤,重疏“六井”,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在任期间,他两袖清风,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有一个爱好,喜欢赏玩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曾从杭州天竺山取得两块普通山石。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甚至觉得这有损自己的清白。白居易的这种清廉品质和自责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鉴赏白居易咏史

这是一首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为流传千古的佳作。当诗人来诸葛亮故居,但见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绿。这正好触动诗人的情怀,于是眼前景、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咏史抒情的诗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并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咏史》原文: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诗歌】咏史/白居易

                          七古/咏史      白居易

                琵琶诗成满人间,长恨歌声妇孺传。

                自从春风吹过后,白居天下有甚难?!
      注:

      自居易,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乐天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他与元稹诗风相近,时称二人诗为元白体。
          琵琶诗:是白居易一篇很著名的现实题材诗作。全诗是写自己被贬到江州做司马时一次夜晚在浔阳江送客时遇一琵琶女子并邀请此琵琶女在他们船上为他们弹奏琵琶曲的前后之情形。原来这个琵琶女年青时是一个色艺俱佳的倡女,如今却因年长色衰委身于重利不重情的商人为妇。因此琵琶女痛苦的遭遇与其目前倍受寂寞的情形与作者被贬的冷酷现实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二者确有同病相怜之处,于是作者从内心发出了“同是天涯冷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满人间:宋•洪迈巜容斋随笔》:“今人好和《归去来辞》,……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间也。“
        长恨歌:是白居易所作的很有名的诗篇。全诗内容是叙写唐玄宗和杨贵妃自始自终的爱情故事。此诗多据史料铺叙而成,叙情加议论融为一体,诗句通俗易懂,流传甚广,至今不衰。此诗与《琵琶行》诗是白诗中双璧。此二诗当时风靡全国,妇孺皆诵,故唐宣宗在《吊乐天》之中有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清代张维屏也有“一曲琵琶说到今“ (《琵琶亭》诗)之赞。
        春风吹过二句:《唐摭言》卷七:“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赋得古草原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 老夫前言戏之耳’。“ 居大不易,乃笑白居易名有白白居住而容易之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