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波涛滚滚来(忆钱塘潮全诗)_观潮_钱塘江_钓鱼台

本文目录

  • 忆钱塘潮全诗
  • 苏轼的关于钱塘江的诗句
  • 七绝·观潮的作品赏析
  • 七律观潮全诗

忆钱塘潮全诗

你好!古诗有很多。举上几个参考一下吧。
1.《观潮》宋朝·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ldq...
2.《十七日观潮》宋朝·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3.《钱塘观潮》清朝·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4.《观潮》宋朝·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5.《洒泉子·长忆观潮》宋朝·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6.《沁园春·观潮》清朝·吴伟业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
7.《七绝·观潮》近现代·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苏轼的关于钱塘江的诗句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忆钱塘江】宋诗-李觏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七绝·观潮的作品赏析

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诗人紧扣题目“观潮”中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指水域之宽;“滚滚来”指波浪之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雪花飞向钓鱼台”,指后推前阻形成的浪涛飞向钓鱼台,写尽涌潮的磅礴气势,沿江而上,不可阻挡。清代诗人曹溶的《满江红·钱塘观潮》,曾有“乱涛穿到严滩歇”的诗句,意同“雪花飞向钓鱼台”一样。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人山人海的观潮者纷纷赞扬涌潮的阵势阔大,就好像那雄师劲旅凯旋归来,受到人们前呼后拥的欢迎。“人山”写出了观潮者众多,不仅站得密集,而且站得层层叠叠高低不平,形成了一座人山;“纷赞阵容阔”,是说观潮者都在赞扬潮涌的阵势阔大、气势恢宏。“人山纷赞阵容阔”,突出其他观潮者的反应。

“铁马”是古代配有铁甲的战马,借指雄师劲旅。毛泽东戎马一生,由观潮而自然想到“十万军声”。“从容”二字,写出了潮涌镇定、无所畏惧。

“铁马从容杀敌回”的诗句,是由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化出的,是毛泽东观潮的总体感受和想象。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57年9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时适逢是钱塘江传统的观潮节,毛泽东及其随从人员轻装便服,到最佳的观潮地盐官镇。这里人山人海,他们只得改到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这天,天气晴热,毛泽东在警卫人员临时搭起的小帐篷内小憩。钱塘江涌潮时,毛泽东就步出帐篷眺望。

只见涌潮汹涌,海塘相撞,层层浪花,仿佛千堆雪。毛泽东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渐渐地平静,他又才回到椅子上,问警卫员潮水是怎样形成的,又将月球潮汐的理论向他们讲了一遍,并且说:“南宋的时候,钱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了。

现在钱塘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 所以就要跑到海宁 , 再过几百年 , 海宁也要看不到潮了。”后来,他又面对钱塘江凝视、思考,吟成了这首《七绝·观潮》。

七律观潮全诗

七绝·观潮
近现代:毛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译文
钱塘江的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溅起的浪花拍打向钓鱼台。
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这首诗还妙在陈述与喻笔交替出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千里波涛滚滚来”是实,“雪花飞向钓鱼台”是虚,到了“人山纷赞阵容阔”是实,“铁马从容杀敌回”又是虚笔。这种交错的写法使得潮景的壮美在诗中一点也不嫌单调。短短一首绝句里,虚实交替出现,又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