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关于写后宫的诗,词曲都行
- 宫词一百首的鉴赏点评
- 风雨后的霓虹—中唐—元白诗派
- 中唐时期有哪些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关于写后宫的诗,词曲都行
后宫词(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春宫怨(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庸.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词(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描写后宫生活的主要是宫怨诗,此外还有宫廷爱情诗。
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颇为畸形而不合理。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干人”①。而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则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②于是,有了为数众多的宫怨诗。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正如孙月峰所说的“此后世宫词之祖”③。唐宋是宫怨诗的鼎盛时期,写宫怨诗的诗人多,诗作更多,不少诗词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写过宫怨诗,只不过数量有多有少罢了。
古代宫怨诗中最为常见的是那些抒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之怨恨的诗作。班婕妤的《怨歌行》便是一首抒写宫女“恩已断”之怨的力作: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姓班,名不详,婕妤是宫廷嫔妃的称号。汉成帝刘骜时,她被选入宫,受到宠爱,后见赵飞燕得宠,便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作《怨歌行》,托纨扇夏日为主人所喜爱,而秋天为主人所抛弃,抒写其失宠之怨情,揭示封建社会宫女的不幸遭际。
写宫女“未承思”怨恨的代表作首推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此诗通过叙写一个16岁入宫直至60岁也未被皇帝宠幸的老宫女的悲惨遭遇,抒写宫女的“未承恩”之怨,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与揭露宫廷的黑暗,颇具典型性。唐代另一位诗人薛逢的《宫词》也是一首抒写宫女“未承思”之怨恨的佳构:“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全诗通过宫妃晓妆而盼望君王恩幸而不得,与君王将临幸正殿之对比,以及对宫妃所处环境的勾勒,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宫妃“未承恩”寂寞无聊的怨情。
宫怨诗中也有一些抒写宫女渴望爱情与自由的作品。唐代诗人张祜的《赠内人》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此诗写宫女在月光下出神地看着双栖的鹭鸟,斜拔玉钗,以之剔开燃烧的灯焰,救出落在灯里的飞娥,从而,将宫女的怨情以及她对自由的渴望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出来,较之那些一味抒写宫女“未承恩”或“思已断”之作别有一番韵味。
宫女一旦入宫,大都将伴随着无聊与泪水活在宫中,直至死于宫中。唐代诗人杜牧的《宫人冢》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映: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宫女少年入宫,教习歌舞,可是直至老死也未能见到“君王”一面,更不用说受宠了,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此诗哀婉凄恻,对比鲜明,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对宫女的不幸命运予以同情,堪称宫怨诗中的上乘之作!
宫怨诗中还有一些诗将写宫怨与发盛衰之慨结合起来。这方面典型的当数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官》:“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荒废已久的行宫,庭院内盛开着的红花,以及“闲坐说玄宗”的“白头宫女”集合在一起,实则写宫怨与抒朝代盛衰之感有机结合,全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难怪清代的潘德舆要评赞此诗:“‘寂寞古行宫’二十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余字,尤为妙境”④。
宫怨诗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有语言直率,直抒胸臆的。唐代诗人刘方平的“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春怨》),白居易的“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探前殿按歌声。(《后宫词》),张祜的“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二首》之一),都是以写泪直抒宫女之悲情。也有含蓄蕴藉,曲笔写情的:
或借古讽今,抒写愁情。汉武帝刘彻封胶东王时曾回答长公主嫖的问话道:“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结果,“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后来,汉武帝宠爱妃子卫子夫,废了陈皇后阿娇,幽禁于长门宫,立卫子夫为皇后⑤。据说,陈皇后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抒写其失宠后的悲情⑥。后人便借古讽今,以长门怨泛指宫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棉”,明代诗人刘基的诗《长门怨》:“白露下玉除,风清月如练。坐看池上萤,飞入昭阳殿”,都是借古讽今,以写陈皇后的失宠曲笔抒写宫怨的佳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则借汉代班婕妤长信宫中的故事反映唐代宫女的生活,抒写其怨情。
或状写宫女之动作以抒发其怨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春词》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前两句写宫女新妆下楼,目睹宫门锁春光而愁上心头。后两句写宫女闲行至庭中,数花,蜻蜓停留在其玉搔头上。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宫女百无聊赖的万斛哀愁极其巧妙地抒写了出来。
或明写宫女之恨而实写宫女之思。如唐代诗人刘皂的《长门怨》:“宫殿沉沉月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写彻夜难眠的宫女,“恨君”而不是“思君”,明言“恨”而实写“思”,别具一格。
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宋代武衍的《宫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惟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以高墙锁春色抒写宫女被禁的悲哀,以落花飞舞出宫墙寄寓宫女渴望自由而不能如愿以偿的怨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乐景写悲情。如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诗中以春风送暖、鸟语花香的眼前乐景的描绘,以对宫女入宫前在溪边采莲的昔日乐景的追忆,反衬宫女今日的怨苦.收到了以乐景写悲,倍觉其悲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 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唐·自居易:《后宫词》。
③转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④《养一斋诗话》卷三,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校点本,下册,第2047页。
⑤参阅《汉武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八卷,第451—453页。
⑥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十六《长门赋》“序”,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上册,第237页。
宫词一百首的鉴赏点评
《六一诗话》:王建《宫词》一百首,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往往见于其诗。
《唐王建宫词旧跋》:《宫词》凡百首,天下传播。仿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
《唐诗镜》:王建《宫词》俱以情事见奇。
《石洲诗话》:欧阳《诗话》云:王建《宫词》言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唐诗纪事》乃谓王建为渭南尉,赠内官王枢密云云以解之。然其诗实多秘记,非当家告语所能悉也。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处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
风雨后的霓虹—中唐—元白诗派
中唐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活跃诗坛的,是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元白诗派继承杜甫及中唐前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重通俗、平易、写实,旨在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功能,形成务实通俗的美学特征。
(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下邽(gui),晚年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结社,自号“香山居士”,官太子少傅。
白居易生于小官僚家庭,其父、祖辈皆明经出身,只做过县令、郡佐等小官。白居易少年时,为避乱而颠沛流离,因此可以接触到社会底层,了解底层民众的苦难,他的诗歌作品一开始就走上了关注现实的道路。
贞元16(800)年,白居易进士及第,三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至五年,分别为盩厔尉、翰林学士、左拾遗。他感激宪宗皇帝的提拔,以高度的热情直言谏事,招致皇帝和权贵的不悦。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刺现实的诗篇,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
元和五年,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至九年冬,他丁母忧居下邽(gui)渭村,过着隐居生活。这一时期,佛道思想在他心里占据上风,产生了退隐情绪,同时,与农民往来,也使他对农村生活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创作有《采地黄者》《村居苦寒》等诗。
元和十年,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六月,因“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江州之贬,是白居易生平的重要事件,可谓分界线。之前,是志在济世安民;之后,则是独善其身。这一年,他写下《与元九书》,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多首,他的诗歌主张与传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他的《新乐府序》和《与元九书》中,他的主要内容是:
1、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君、为臣、为民、为事。
2、阐发诗歌特性。不论贤愚神鬼,声闻则应,情交则感。情感、语言、语气音调、深意共有,内容和形式协调兼备。
3、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注重诗歌的通俗平易,晓畅明白。
但由于白居易过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功用,极大地限制了诗歌的艺术多变性,对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以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为标志,诗坛掀起新乐府诗的创作热潮。新乐府继承乐府传统,以通俗平易的形式,表达着诗人们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白居易讽喻诗今存170多首,以《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为代表,具有严格的形式和明确的政治教化目的,先以“序”表明创作意图,“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上阳就是上阳宫,玄宗天宝五年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不复受宠,六宫美色,皆置别所,上阳宫即别所之一,在洛阳皇城西南。无数被选进宫的美丽女子幽禁于此,美好年华白白流逝,本作品就是揭露与批判罪恶的后宫制度和对女性造成的苦难的。
诗写一位十六岁妙龄女子入宫,因为美丽受到杨贵妃嫉妒,连君王一面都没见就被潜配上阳宫,从此在孤寂中度过一生。残灯孤影,月圆月缺,早已过时的装扮,印证了她从红颜到白发的凄苦岁月,对统治者的批判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观刈麦》《村居苦寒》《采地黄者》等作品,也都是优秀篇章;但也有个别作品庸常乏味,不算成功之作。
“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相对讽喻诗,白居易对闲适诗同样重视,两者分别代表兼济天下的胸怀和独善其身的心理,两种作品基本相伴而生。
优雅闲适的生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愿景,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人生理想的另一面。其淡泊悠闲的情调,为后世文人所欣赏,同时其表现出的超脱情怀,也容易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成为心灵抚慰剂。
但也有一些作品热衷于描写生活琐事,津津乐道于衣食俸禄,虽能展示诗人的闲适生活,却不免庸俗单调。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抒情长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创作才能。
《长恨歌》:
元和元年(806)冬,白居易任盩厔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语及玄宗与杨之事,颇多感慨。白居易作《长恨歌》诗,陈鸿作《长恨歌传》,诗、传各有侧重,并行于世。
《长恨歌》被白居易归入感伤诗范畴,共六十韵。前半多揭露和批判,后半又歌颂和同情,呈现出情感的矛盾状态。
《长恨歌》语言精炼,写贵妃美丽,用“天生丽质”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便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写荒政误国,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便生动展现。同时,诗人以景喻情,使情景交融,将其中内涵描绘得淋漓尽致。
《长恨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取材于此。
《琵琶行》:
与《长恨歌》齐名的长篇抒情诗,作于元和十一(816)年被贬江州期间,诗以“枫叶荻花秋瑟瑟”和“茫茫江浸月”来渲染琵琶女出场,定下悲凉寂寥的基调;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羞涩难言的心事和不愿见人的情态,并对应后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摹音乐的美妙动听,成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经典名篇;最后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将琵琶女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合一,突出浓郁的抒情性。
白居易的作品,大多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本人在唐诗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
(779~831),字微之,洛阳人,排行九,世称元九。793年明经及第,803年与白居易一起应试,名列第一。
元稹性格鲜明,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都很强,因得罪权贵,多次遭贬。819年冬,宪宗召元稹还京,822年升任宰相。因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冲突,四个月后被罢免为同州刺史,827年初,任武昌军节度使,后病逝于任所,终年53岁。
元稹是白居易好友,也是新乐府的倡导者之一。元稹认为诗歌应该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属事而作”。为此,他非常推崇杜甫“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诗;同时也重视《诗经》《离骚》以来,诗歌传统的继承。
元稹最早将李白杜甫并称“李杜”,并对杜甫做出高度评价,开后世扬杜抑李的先河。
元稹的《元氏长庆集》现存乐府诗四卷,作品五十多题,其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的篇章为世所重,如:
元稹的乐府诗明白晓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但也有少数作品议论过多,主题散乱。
如果说,元稹有什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独树一帜的,那一定要数爱情诗了。他的爱情诗分两类,就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的艳诗以女性为描写对象,多写青年时期的浪漫爱情和对恋人的美好回忆,如:
元稹的悼亡诗成就尤高。自西晋潘岳以诗悼亡,开中国古代悼亡诗先河,元稹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性都更胜一筹。
元稹和妻子韦丛感情真挚,诗中充满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如:
元稹的《连昌宫词》也是唐代叙事诗的典范之一,与《长恨歌》齐名。诗中通过连昌宫边老翁的见闻和经历,叙述了唐王朝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巨变,借老翁之口,表达了期盼和平的善良愿望,结构上有学习杜甫《兵车行》和《石壕吏》的痕迹,内容波澜起伏,形象鲜明,引人入胜。
(772~846),字公垂,生于仕宦家庭,元和元年(806)进士及第,与元白为诗文之交,因身材短小,被戏称“短李”。
元和四年,李绅作《新题乐府二十首》,白居易元稹即受其启发,开始了新题乐府诗风大规模创作,但李绅的作品已亡佚,并未流传下来。
李绅的《悯农》二首是千古名篇,流传广泛。
(766~830?)字文昌,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及第,现存诗470多首,其中乐府诗70多首。
张籍的乐府诗多取自现实而挖掘深刻,能反映社会的本质问题。
(766~831?),字仲初,出身寒微,初次为官时已年逾四十,存诗五百余首。
王建与张籍同岁,即是邻居,又是同窗,两人均从事乐府诗创作,时号“张王”。
除了乐府诗,王建以“宫词”称名,被称为“宫词之祖”,其大型宫词组诗由百篇七绝组成,几乎涉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如:
中唐时期有哪些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中唐分前后两个时期。后期诗坛有通俗、怪奇、雅正三个流派,三大流派构成了奇特的鼎立抗衡格局。通俗派诗歌的主导风格在于质实通俗,不避俚浅,讽兴时事,不虚为文。如此倾向可谓其来有自,总体上说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就艺术实践而言,成就不小,但缺陷难免。“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此为通俗诗派审美追求的全部内涵,同时也是抗衡雅正诗派、怪奇诗派的鲜明旗帜。审视一番诗派鼎立之格局,有助于中唐诗坛形势的立体化认识。 一、中唐诗歌流派:(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简单运用)诗到元和体变新(元和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时期主要有:1、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2、 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不平则鸣,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直接影响了李贺等人,开创诗歌创作新天地。3、 刘禹锡、柳宗元也是这一时期的大诗人。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解)白居易是一位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的诗人。他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现实,著诚去伪,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1、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 他把自己创作的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这种分类不科学,前三类按内容而分,后一类按形式而分。但是,习惯使然,现在一般就按照白自己的分类分析作品。)三、白居易《卖炭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讽喻诗的内容和特色,理解)1、 思想内容:(1)对贫苦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而且能够“为民请命”,勇敢地揭发现实的黑暗。(2)批评官府欺压百姓的暴行。(3)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白居易讽喻诗最值得肯定的地方。2、 艺术特色:(1)主题明确。(2)善用对比。(3)语言通俗流畅。“其言直而切。”四、白居易《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1、 思想内容:(1)关于主题,有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双重说。(2)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此诗中的李、杨悲剧可分为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也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2、 艺术特色:白居易的《长恨歌》(感伤诗)艺术成就较高,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艺术感染力很强。五、白居易《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1、 思想内容:(1)此诗主题思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此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将天涯歌女弹奏琵琶的技巧,和音乐的美妙描写得出神入化。2、 艺术特色:(1)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特点。诗中,琵琶女受人冷落摒弃的悲惨命运与作者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寂难耐之情与作者身处穷乡僻壤、牢骚困顿、郁郁寡欢之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寄托着自己“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2)有关江月的三次刻划,意向不同,内涵各异。A、 送客时所见夜景,借以烘托惜别时的茫茫心绪。别情的凄切与景象的萧瑟交融在一起。B、 曲终时所见江景,衬托出乐曲的引人入胜。写出了乐曲余音绕梁的神韵。C、 琵琶女独守空船所见江景,渲染出琵琶女的孤单寂寞、凄苦抑郁。写出她凄凉的心里感受。(2)运用新颖精妙的形象比喻和音箱摹拟刻画音乐形象。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景象。写大弦是”嘈嘈如急雨”,以”嘈嘈”象声,以”急雨”作比。以”裂锦”比喻曲子终了时的清脆,响亮。这就把抽象的、难以捉摸的音乐形象转化为鲜明具体的语言形象,使人如闻其声。(3)描写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含深情。(4)描绘乐曲的变化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情感活动。(5)以情会声,把听者对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变化的感受传达给读者。写出诗人听琵琶演奏的感受,也就为读者的想像确定了情感方向。(6)不仅写”有声”的境界,而且写了”无声”的境界,以无声衬托有声。虚中见实,以乐曲休止时的余韵突现乐曲效果。(7)写了琵琶女三次演奏,互不重复。A、 第一次,诗人江边送客所闻。不完整,零星听到,但已经觉得十分精妙。B、 第二次,从调弦到完整的演奏一曲。琵琶女在乐曲中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之悲,幽愁暗恨。这是用音乐语言作倾诉。C、 第三次演奏,作者简略叙写,但突出它的效果。六、元稹的悼亡诗与爱情诗,《舞腰》诗,《行宫》诗及《离思五首》(其四)。(理解)1、 元稹写情胜过讽喻,擅长写男女之间的爱情,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不是新乐府,而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2、 《舞腰》、《行宫》等都是艳情佳作。3、 《离思五首》(其四)等悼亡诗,哀艳缠绵,语言朴素真切,寄寓者人生至情。七、元稹和白居易诗的异同(综合运用)1、 相同点:(1)文学主张相同。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诗歌要反映政治、社会、民生。共同推动讽喻诗的创作。(2)部分诗歌体裁和形式相同。(3)艺术上都是写实简俗。2、 不同点:(1)元稹的部分新乐府仍借用古题;白居易则完全用新题。(2)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形象的生动性方面,元不如白。(3)白居易最看重讽喻诗,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不是新乐府,而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八、张籍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乐平李司空师道》、《野老歌》。(理解)1、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拒绝强藩李师道之聘的比兴、含蓄之作。2、 《野老歌》将农夫的贫困与商贾的富庶作对比,表现了农民的不满。九、王建的乐府诗和宫词特征:1、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但以宫词的影响较大。2、 其乐府诗的主要特色是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3、 他主要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闻名于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这些诗带有七绝连章组诗的性质,王建也因此赢得了“宫词之祖”的声誉。十、王建的乐府诗,宫词与《望夫石》、《宫词》(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理解)1、 《望夫石》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望夫石)强烈地表现主题。语言通俗流利,脍炙人口。2、 《宫词一百首》以描写宫女生活而闻名于世。王建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这些诗带有七绝连章组诗的性质,王建也因此赢得了“宫词之祖”的声誉。十一、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综合运用)韩愈是文章家,其毕生致力于文,却能创为诗派。其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1、 散文化的铺排描写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诗句。2、 采用游记散文顺序叙述,或以时间先后顺序,或以游历先后顺序加以叙述的手法。如《山石》。3、 句式方面,全诗以“单行”散句贯穿。如《山石》。《山石》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从语气到句式,具有明显的散文化风格。十二、韩愈《山石》诗的散文化风格。(理解)1、 按游记散文顺序叙述,以时间先后,以游历先后的叙述顺序,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细致,给人如临其境之感。2、 全诗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从语气到句式,具有明显的散文化风格。十三、韩愈诗歌的创新特色:╳(03年7月浙江考简)韩愈主观意识旺盛,生性好奇,勇于创新,以古文为诗,波澜壮阔,手法变怪百出。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追求非诗之诗和以丑为美,艺术形式怪奇生新。1、 “以文为诗”的特点。2、 构思想象,比喻意象怪奇,选词冷僻奇特。3、 “以丑为美”。如《答柳柳州食虾蟆》中所描绘的虾蟆的奇特形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