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宫怨诗《宫词》?王建写了一百多首宫词,哪一首流传最广有什么特别经典的句子_宫女_太后_二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宫词 宫女 太后 二姐

本文目录

  •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宫怨诗《宫词》
  • 王建写了一百多首宫词,哪一首流传最广有什么特别经典的句子
  • 白居易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后宫词》,明白如话为何又那么感人
  • 大宋宫词背后的历史,阴毒嗜杀的萧太后是怎么对付两个姐姐的
  • 唐诗床词中哪一句最美美的让人一读就想哭的是哪一句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宫怨诗《宫词》

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的《宫词》是首宫怨诗。诗的主人公可以是妃嫔,也可以是普通宫女。这首小诗,短短二十字,写尽了宫女内心的辛酸苦楚,饱含作者深切的同情。

首句“三千里”不一定是实指,极言距离遥远,写宫女远离故土。第二句“二十年”不一定是实指,极言时间之久,宫女离家入宫时间之长。这两句从空间上与时间上点出宫女的身份遭际,为下文的抒情蓄势。

第三句,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让宫女想起自己的身世。可能是曲子凄怆悲伤,引发女子共鸣,可能是曲子从小就熟悉,自然引发女子对家园对亲人的思念。
第四句,女子听曲生情,泪落沾襟,在君王面前挥洒泪水,把这多年的委屈、不平、怨恨、乡思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不惜冒着失宠或被责打的危险。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每句都有数量词。

一二句空间“三千里”与时间“二十年”构成对比,极言宫女离家之远之久,暗含思念之深。三句“一声”与四句“双泪”形成对比,极言情绪转变之快,说明情感压抑得太久,被这何满子这支曲子一触动,情感像开了闸的洪水,倾泄而出……

获宠的妃嫔宫女是极少数,大部分宫女被夺去了自由与幸福,后宫是埋葬她们青春与生命的牢笼……

王建写了一百多首宫词,哪一首流传最广有什么特别经典的句子

王建有《宫词》一百首,流传最广、最著名的一首,当属下面这一首了。唐代的宫怨诗是一大特色,很多大诗人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宫人们的悲惨命运,虽然大多借以托物言志,但诗中表现出的对宫女们的同情,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建下面这一首《宫词》,便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佳作,诗人以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语的语言,表现了一位宫女在暮春时节的情思,想象奇特丰富,明快不失委婉,读来韵味非凡。

宫词

唐·王建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诗一开篇,王建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的景象,“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清晨,一位宫女徘徊于桃树之下,当她看到满树花朵越来越稀,满地一片残红时,内心不禁激起了波澜,看着飞来飞去的花瓣,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她一边扫拾花瓣,一边怨恨东风薄情,感叹桃花薄命。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落花经常与伤春、年华不再等主题相关联,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过“洛阳女儿颜色好,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这样令人伤感的句子,后来曹雪芹更是在《红楼梦》中,将落花这一意象,在林黛玉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曲悲凉的赞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其实,这些悲伤落花的描写,只是她们感同身受,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当然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叹。

后两句“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和上文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却是更进一步。早在《诗经》中便写过,“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样的句子,以桃花结子代指女子出嫁,此处无疑便有这种意思,桃花败落后必然结子,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些深居在宫中的女子们,却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孤独终老,“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样的悲剧,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诗到此处,宫女们惜花的心情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落寞、痛苦的心绪,甚至是一种羡慕、嫉妒桃花的感情了。从惜花到妒花,是这首诗的特色之处,倘若没有后二句,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和之前那些惜花伤春的诗词就没有什么不同了,但因为有了这个转折,意境一下变得沉重起来。桃花被风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这是宫女们对落花的感情,此时花不如人,但是,花落之后,果实孕育,这群宫女们却没有这种机会,此时又是人不如花了。

诗人用这样含蓄的暗示,将宫女们长期幽居,不能自由婚配的悲惨命运,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王建的《宫诗》本就以白描见长,能在明快中见委婉,在流利中寓顿挫,无疑是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白居易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后宫词》,明白如话为何又那么感人

唐诗中,有一类题材,是代宫人所作的宫怨词,比如,唐代张祜有一首《宫词》写得很好,诗中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人巧用数字,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描写,叙述了一位宫人的悲惨遭遇,她离家数千里,二十多年深居宫中,一声悲歌,不禁热泪盈眶。

王昌龄有一首《春宫曲》,也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宫怨这个主题,他在诗中写道:“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此诗的妙处,是全篇没有一句写宫怨的地方,看起来都是在写汉宫旧事,但是仔细品味之下,却有着无限愤怨,既有新欢,必有旧人,新人越是恩宠无限,越突出旧人的冷落孤寂,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这两首宫怨佳作,是很有名的佳作,也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白居易也有一首《后宫词》,同样是宫怨中的名作,也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便是下面这首别有韵味的七言绝句。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白居易用了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突出了好几层怅怨,四句诗明白如下,但是却极有余味。首句说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因此不成,她的梦必然与君王宠幸有关,这从下面几句中可以看出;第二句说前殿歌声嘹亮,可知今晚君王来此无望;第三句写自己青春年少,可是早已经失宠,可见君恩之薄情寡义;第四句写因为失眠、因为失宠,只能斜倚薰笼,坐到天明。

全诗语言虽然简单,但却描述了数层韵味,细腻地表现了妃子失宠时的惆怅心情。这个妃子,以前一定是受宠过的,但现在却一心盼望君王前来,至深夜而不得,于是退而求其次,想要求得一个好梦,但是辗转反侧之间,连梦也难以做好了,只好以泪洗面,这本就够令人惆怅了,然而,前殿欢乐的歌舞声传来,让这位妃子知道,今夜君王在别处寻欢作乐,再也不会来了,这无疑更增惆怅。

倘若人老珠黄,或许事出有因,然而自己正当青春年少,红颜正美的时候,这个时候突然失宠,可知滋味更不好受了,耳边听着前殿的歌舞,心里想着红颜未老恩先断,更加难以入睡了,只能斜倚薰笼,枯坐到天明。诗人只为我们描述事实,不做一句评价,却将这位失宠妃子的无限怅恨,表现地淋漓尽致,其可悲可叹,令读者无限同情。

白居易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全诗由希望起,由绝望结,从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回现实,千回百转之间,失宠者的悲凉处境,表现地淋漓尽致,充满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其实,宫怨词未必只是单纯写失宠,有时候更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白居易这里,大概也有几分这种味道吧!

大宋宫词背后的历史,阴毒嗜杀的萧太后是怎么对付两个姐姐的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宋宫词》豆瓣评分断崖式下跌,带着《大明宫词》余温来欣赏的观众真实感受到了什么叫“云端碰瓷”。人设离奇,剪辑混乱,剧情还是观众熟悉的老掉牙宫斗剧套路。撕逼剧剩饭热了一次又一次,早就没有当初的味道。真实的历史上,萧绰与刘娥都不可多得的女政治家,而萧绰的黑历史也比宫斗剧来得更加血腥和惨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二姐夫耶律隐喜的反叛

前文讲过萧绰当上皇后的过程,萧斯温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把辽世宗驾崩的消息传给耶律贤,可以说把人生中最重的一注下在了他的身上。耶律贤就是后来的辽景宗,为了报答这份天大的恩情,就娶了萧斯温的三女儿。

老奸巨猾的萧斯温本来就是个赘婿(驸马都尉),他对政治婚姻自然是熟门熟路。这个老狐狸深谙“鸡蛋不能全部放在一个篮子中”的道理,他早就把大女儿嫁给了萧胡辇嫁给了辽穆宗的弟弟太平王耶律罨撒葛,二女儿嫁给了辽景宗的弟弟耶律喜隐。换句话说,无论哪个女婿上位他最终都是国丈。

可问题在于,中原王朝是大一统王朝。契丹建立的辽朝还带着原始部落的气息,两位姐姐既然嫁做人妇就要考虑该部族的利益。二姐夫耶律隐喜作为燕云台中的大反派,自然是脑后反骨超常发育的存在。

《辽史·耶律隐喜传》对他的评价是:“轻剽无恒,小得志即骄”。

在保宁六年四月出现了“上尝召,不时至,怒而鞭之,由是愤怨谋乱。”皇帝让他上班,人家不愿去还把派来传旨的太监抽了一顿,这算怎么回事?没办法,谁让人家是二姐夫呢,为了避免同室相残稳定政局,辽景宗和萧皇后只好忍下这口气,给他定了个“坐谋反废”的罪名,以期望达到感化和教育的目的。

保宁九年(977年)六月,萧皇后觉得二姐夫反省得差不多了,为了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随后又任命他为“西南面招讨使。”可他本性难改,居然于乾亨二年(980年)六月再次谋反,这次萧皇后不得不将其“囚于祖州”。这次还没等朝廷开个会讨论拿出处理意见,意外就再次出现。

乾亨三年五月“丙午,上京汉军乱,劫立喜隐不克,伪立其子留礼寿,上京留守除室擒之。”

这下就很尴尬了,耶律隐喜的儿子耶律留礼寿叛乱,还打算把老爹劫出来,过一把“皇帝瘾”。 看着死不悔改的二姐夫和外甥,萧太后也是心头冒火,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她立刻进行军事平叛。两个月后就把萧太后把亲外甥送上断头台,随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乾亨四年(982年)七月,萧皇后“遣使赐喜隐死”。

二、二姐要下毒

辽国让耶律喜隐这个屡次谋反,死性不改的谋叛者走上黄泉路,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是,对于二姐来说就太痛苦了,一年之间儿子被砍头,老公被赐死,无异于晴天霹雳。此时的辽景宗已经重病缠身不能理政,萧皇后只手遮天,在二姐看来,三妹就是蛇蝎心肠的杀人凶手。

于是二姐就打算采取最极端最常见的报复手段,下毒。这种事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在对方信任自己的基础上,二姐这边丧服都还没有脱下来就邀请萧皇后过府饮酒,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她要干点什么。二姐夫常年从事谋反这种高危职业,他的身边要是不安排间谍、眼线什么的,估计萧绰都活不过片头曲。于是,二姐身边的一个侍女将此事告发给了萧皇后,萧绰当即就下令将二姐赐死,以维护皇家威严。可以说,处死二姐是萧绰在无奈之间的选择,但这也成了她以后处理姐妹问题的手段。

相对头铁的二姐和缺心眼的二姐夫,大姐萧胡辇那边还算比较安分。大姐夫耶律罨撒葛是太宗的次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年轻的时候就跟辽穆宗争过皇位,后来跑到沙陀国去以图东山再起,可惜没有成功。为了安抚诸王,辽景宗将其召回国内并封为齐王。保宁四年,因病去世,被追封“皇太叔”,大姐也被封为“皇太妃”。

三、大姐为小白脸叛变

在《辽史》和《资治通鉴》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位皇太妃的身影,其中不乏一些她的政绩和生活情况,一段时间内还成为萧太后的重要帮手。统和六年,宋辽战争结束后,萧太后班师回朝时,就是皇太妃萧胡辇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前去迎接。《辽史》记载:

乙卯,皇太妃、诸王、公主迎上岭表,讼御幅道傍,置景宗御容,率从臣进酒,陈俘获于前,遂大宴。

这就说明,萧太后外出打仗,大本营是交给萧胡辇来守护的。此时二人的感情很好,关系也比较和谐。此外,萧太后的儿子结婚也是这位大姐帮着张罗的。

“皇太妃以上纳后,进衣物、驼马,以助会亲颁次”。

据史料记载,这位皇太妃也是个能打胜仗的女汉子。统和八年八月“诏皇太妃领西北路乌古等部兵及永兴宫分军,抚定西边;以萧达凛督其军事。”皇太妃能成为镇守一方的军事统帅,还得到了萧太后派来的心腹助手萧达凛作为副手,可谓是两个人关系最密切的时候。大姐也确实很给力,“甲午,皇太妃献西边捷。”防守能看牢水晶,外出对线能打赢。如果这位皇太妃能够稳住不浪,也许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结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萧胡辇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已经是阶下囚了。

《辽史》记载,幽皇太妃胡辇于怀州,因夫人夷懒于南京,余党皆生瘗之。

很明显这是叛乱被囚禁的说辞,而且皇太妃的同党除一人随同囚禁以外,其余全部被活埋,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澶渊之盟以后,萧太后害怕其威胁自己或儿子的统治,将其因禁起来?更蹊跷的是,萧太后“赐皇太妃胡辈死于幽所”两年后也撒手人寰。

所以有人认为是她体内沉睡的野兽苏醒了,为儿子扫除后患?辽圣宗此时已经38岁,根基已经稳定,心性已经成熟,没必要做出这么狠毒的事情。

好在白羽在《长编》咸平六年翻到了这样一条记载:

萧氏有姊二人,长适齐王,王死,自称齐妃,领兵三万屯西鄙驴驹儿河。尝阅马,见蕃奴述览阿勢姿貌甚美,因召侍帐中。逾年,齐妃请于萧氏,愿以为夫,萧氏许之,使西悍鞑靼,尽降之,因谋帅其众奔骨历扎国,结兵以篡萧氏。萧氏知之,遂夺其兵,命领幽州”

看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让皇太妃晚节不保的重大事件居然是为了爱情。多年守寡的皇太妃居然跟一个帅气的奴隶梅开二度,堂堂大辽皇太妃与一个身份卑贱的奴隶有了这种关系,这不就是天大的绯闻吗?这不就是辽国的奇耻大辱吗?

所以,萧太后便独断专行,打算用皇权拆散这对事实夫妻。可是姐姐非常中意这个小白脸,萧太后只好捏着鼻子认了,条件就是让她出兵干掉鞑靼。结果能征善战的皇太妃很快平定鞑靼,但随即在小白脸的怂恿下率众投奔敌国,并谋划联合外国兵力打算反叛。萧太后知道此事后,就像当年处理二姐一样,果断出手,不留后患。

白羽点评:历史在给萧绰机遇的同时,也安排了她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两个姐姐先后与其为敌,虽然她一忍再忍,但是最终都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矛盾,否则自己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这虽然再次证明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性、罪恶性,但两位姐姐死于其手还是不免有些血腥,萧太后的两位姐妹先后与其发生了冲突,也说明此时辽朝内部各集团利益在激化。白羽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澶渊之盟岁币的分赃不均造成的,那么岁币究竟给辽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下回再说。

唐诗床词中哪一句最美美的让人一读就想哭的是哪一句

我认为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中的最后一句最美。原诗: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一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道出了历史上无数后宫佳丽的真实写照。一个风华正茂的绝代佳人,一朝受宠,固然万分高兴、喜悦,可是当你容颜衰退时,你将被皇帝抛弃,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啊!而这种孤独寂寞将是终身的。只能整天在红墙之内,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谁关心她们悲欢喜悦,有的只是刻骨地孤独和寂寞伴随终身,她们把美好的青春撒在红墙内,只能郁郁寡欢地度过美好的一生。每天晚上斜倚着薰笼坐到天明,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真的是应验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法。想想这句诗真为那些献身红墙的女子掬

一把同情之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