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立志的故事(求朱熹的立志翻译~~急~~~!!!!!!!!)_朱熹_岱山_格物致知

本文目录

  • 求朱熹的立志翻译~~急~~~!!!!!!!!
  • 朱熹的小故事
  • 名人朱熹教子上进的故事
  • 朱熹的故事,短的!!!!!
  • 朱熹小故事(不超过50字)
  • 朱熹的故事

求朱熹的立志翻译~~急~~~!!!!!!!!

朱熹认为一个人不论是为学还是为事,都需要先立志。《朱子语类》卷第十八说:“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虽能立志,苟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泛然而无主,悠悠终日,亦只是虚言。立志必须高出事物之表,而居敬则常存于事物之中,令此敬与事物皆不相违。言也须敬,动也须敬,坐也须敬,顷刻去他不得。”《朱子语类》卷第八也主张“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只找到这个 凑合着看下吧 对不起了~~ - -

朱熹的小故事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名人朱熹教子上进的故事

  朱熹教子,朱熹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为根本,从为人要“勤、谨”二字着眼,告诫其子要勤学、勤问、勤思、谨起居、谨言谈、谨交友,敦厚忠信,见善思齐等 。 朱熹教导儿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下面是我整理的名人朱熹教子上进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内容

  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

  朱熹说:“你还年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朱熹刚会说话时,他就教儿子认识自然景物,并学习儒家经典。后来朱松因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政策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临终前朱松把儿子叫到面前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三人学识渊博,根基深厚,才学远在爹之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们为师。”朱熹遵从父亲的教诲,后来徒步数百里求访名师,从而使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在生活方面,由于父亲朱松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所以生活非常清苦,常常没有饭吃。后来朱熹做了官,并成了有名的学者,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时要向人家借贷才能维持生活。许多年轻人慕名远来求教,朱熹也只能拿豆麦干饭和青菜汤来招待他们……朱熹的`回忆使朱在受到很大启迪,朱熹又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受到很大启迪,朱熹又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够的。即使父亲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因此,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

  朱在听完父亲的解释,渐渐地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过了几天,他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去了。儿子临行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独自在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他连夜提笔书写了一段话,专门告诫儿子要慎重交友,大意说:与他人交往,特别应当慎重选择朋友,虽然都是同学,但也不能没有亲近疏远之分。谁亲谁远应当先向先生请教,听从先生的指导。大体说来,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朋友。这些你必须牢记于心,万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的行列,到那时候,即使有再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救你了朱在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求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原文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 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 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 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 戚同乡和老朋友呢?想一想,想一想啊!“早起晚睡,勤奋治学,不要你辱没的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注释

  (1)盖:如果

  (2)足:完全

  (3)汩:搅乱,扰乱他,沉没。

  (4)故:因此

  (5)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6)膝下:借指父母。

  (7)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8)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9)无忝:不要辱没。 忝,辱。

  (10) 作文:写文章

  (11)好:喜好

  (12)望:希望

朱熹的故事,短的!!!!!

1少年聪明
朱熹从小就聪明过人,善于思考。四岁时,他的父亲指着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2齐齐松
岱山岩前的齐齐松最为著名。相传朱熹送好友文义到山门前,一直目送他上了大路,却被一片高大挺拔的松树林遮住了视线,朱熹怒不可遏,就手中大笔一挥,“你这些松树长到这样高就很不错了。”说来奇怪,松树林第二天出现了奇迹,高大挺拔的松树不见了,而是长得一样高,一样整齐。后人称这个奇景为“齐齐松”。
3“永镇洪流”——计除开元寺恶僧
朱熹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出知漳州,刚到漳州就任,此地吏治混乱,社会风气不好,朱熹整治漳州,虽然时间仅仅一年,但是颇有政声。民间传说开元寺的住持和尚传说是老鼠精变的。他懂法术,会呼风唤雨,非常厉害,四乡黎民百姓都怕他。
一日,老鼠精作法,让一股洪流从井口冒出,想水淹府衙,淹死知府。朱文公拿起了朱砂笔直指“漳州府”的大匾,大匾立即掉进洪流之中。朱文公又叫差役齐喊:“漳州府被洪水冲走了!” 老鼠精十分得意。就再次作法把洪水收回井里去。没想到“漳州府”的大匾,也随着洪水的后退漂而流,最后顺水流到老鼠精作法的这口大井上,把井口盖住。朱文公提起朱砂笔,在一块石碑上写下“永镇洪流”四个大字,压在井口。这样老鼠精永镇井里,再也不能作案。

朱熹小故事(不超过50字)

步步香

相传,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那日骄阳当空,盛暑
难当,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
-
见路口开一爿茶馆,忙走进茶馆坐
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气。这茶馆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
风飒然,
令人神清气爽,
是纳凉的好地方。
朱熹口啜香茗,
开襟纳凉,
浑身舒坦,
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
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
释卷,朱熹是一个大儒,自然喜爱读书郎。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
笑着吩咐道:
“替我办九种下酒菜来。”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不办嘛,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碗菜
?
怔怔地
愣在那里,脚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来。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
“娘,我
有办法
!
”。下山如飞般出了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
站在朱熹面前。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地流出泪
水。原来韭菜的“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验证下山的才
学,
不料聪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哑谜,
怎不使朱熹兴奋激动呢
!
朱熹在茶馆住了
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也不负师教,高中进士,官拜两浙提
点刑狱。下山官高爵显,举家北迁临安,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
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遗迹至今尚
存。传说朱熹在山下住过的茶馆,蚊虫绝踪,是下山母子用艾草燃熏的结果。艾
草被朱熹步履踏过,乡民称为“步步香”。

朱熹的故事

朱熹的故事
  朱熹,南宋理学家.安徽婺源人,后徒居福建建阳,他曾到永春讲学,在民问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神笔镇流
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锺毓之秀,堪称幽胜,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山问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耐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到了清代康熙年问,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字,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时过四百余载,仍保护完好.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尝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康熙十年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崇,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齐齐松
到过岱山岩的人,都为这里的胜景吸引住了,留连忘返.岱山岩,俗名大山岩,在一都仙友岱山山阿处,岱山于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矗立天半,奇石峥蝾,巍峨壮观,苍松滴翠,杂树丛生,山青水碧,景色迷人.胜景殊多,犹以岩前的齐齐松最为著名.相传朱熹走访陈光之时,来到岱山岩,颇受一都士子陈文义的热情款待.陈文义出身在书香门第,经史子集也略知一二,就是无意功名.朱熹和陈光都非常器重这个山乡秀才,每日品茗论诗,文义乐于解囊,特别是朱熹假岱山岩修纂“四书章句”等著作时,文义给了很大的帮忙,因此成为莫交.一日朱熹正在批注《论语》,文义告辞下山,朱熹送他到山门前,一直目送他上了大路,却被一片高大挺拔的松树林遮住了视线,朱熹怒不可遏,就手中大笔一挥,“你这些松树长到这样高就很不错了.”说来奇怪,松树林第二天出现了奇迹,高大挺拔的松树不见了,而是长得一样高,一样整齐.后人称这个奇景为“齐齐松”.朱熹在岱山岩日子长了,当然也发挥了书法的专长,他把岱山岩更名“铁峰岩”,并亲自题了匾额;他又为护界亭写了“月蓬第一峰”的题匾.
裂石箭竹
岱山岩的地理位置本来就得天独厚了,坐北朝南,伫立岩前,尽览云山.只见天湖九十九峰逶迤舒展,薄云轻纱,更增添无限春色.夜半松涛,有如万马奔腾,其韵律时如丝竹,时为狂飙.朱熹在这里久了,倒也习惯了.眼见胜景层层,无不引人入胜.岩下磐石上竟长起了百仞的巨松,谁也不敢相涪它竟是经历了无数个世纪而延续至今的.珠树阁的建立,是因为岩前珠树果实累累,好就好在扬花季节,它把芳香播送遐迩,这是岱山岩又一胜景.当然还有九十九个和尚的僧舍、维护岩宇安全的护界亭,别有一格的文昌阁.但是这些再好再奇也比不上“裂石箭竹”了.原来岩宇的大雄宝殿门前,左右有巨石两摊.右为石鼓,左为石钟,分别就位,各司其职.一日,朱熹从大殿中出来,猛听到石钟声响超过石鼓,认为是反常现象.鼓者,催人向前上进;钟者,鸣金也,招人退缩.因此大发雷霆,用大笔一挥,石钟裂成两半,声响也沙哑了.一棵嫩笋在裂石处破土而出,挺拔向上,逐渐长高,高出石钟外,享受着那无尽的阳光雨露.如今它们已长成坚硬挺直的箭竹,代代不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