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少年立志的故事(于谦,不只是一个清官)_于谦_英宗_兵部

本文目录

  • 于谦,不只是一个清官
  • 《石灰吟》于谦的资料
  • 于谦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 于谦是个怎么样的人
  • 于谦的历史资料
  • 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怎样向他学习
  • 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于谦,不只是一个清官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 历史 的国度里,历朝历代都有着为民谋利、为国尽忠的清官名臣。以“两袖清风”的典故闻名于后世的于谦,肯定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员。但是, 历史 往往记住了一个人最耀眼的棱角,而忘了那些不显眼但是同样很重要的侧面。回顾 历史 的云烟,从各个角度去打量于谦,我们会看到:真实的于谦,远远不只是一个清廉的官员。

仰慕高贤的少年“神童”

于谦(1398年5月一1457年2月),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袓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于谦的曾袓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他少年立志,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所见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 14岁就能赋诗、15岁成了秀才,被称为“神童”。于谦仰慕诸葛亮、苏武、文天祥等杰出人物,写诗赞颂他们报效国家廉洁奉公的操守,以他们为自己的楷模。正是在这些先贤精神的激励下,少年于谦立下“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宏志,17岁时他写下一首《石灰吟》。

一任十九年的清廉巡抚

永乐十八年(1420年),22岁的于谦考中举人,翌年参加会试,其文采、见解和论证深获考官赞赏,擢为榜首。但他对时弊的抨击又为权贵所忌,最终被压为三甲第92名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任命于谦为御史,当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而于谦的卓越才干与清廉作风,深得朝廷嘉许,宣德五年(1430年),皇帝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32岁的于谦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官居正三品,从此迈入仕途。

他上任时,却既无锣鼓旗仗、又无卫兵开道,根本不像巡抚大人。在他上任的最初几年,山西、河南两省连续发生特大旱灾和水灾。灾害过后,赤地干里,哀鸿遍野。于谦一面据实向朝廷奏报灾情,蠲免受灾地区的历年税粮,一面轻骑简从,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奔走在太行山区和黄河两岸。他督促州县官员查看灾情,计口发给钱粮。在各地建立药局,免费给灾民赠医送药。他在自己的署衙前立起“求通民情”、“愿闻利弊”两块木牌,认真倾听民意。他果断地推行两种粮仓储粮的办法,平仓在粮食丰年以平价购进,荒年仍以平价卖出。义仓由当地贤良捐助,无偿发给饥民。这些善举,拯救了两省无数百姓的性命。为了驯服桀骜不驯的黄河,于谦带领农民在河堤上植树固堤,在河边官道上挖井筑亭。

在任职的十九年期间,于谦始终保持为政清廉,不受私谒,为民请命,不避权贵的耿直作风,被两省百姓呼为“于青天”、誉为“于龙图”,甚至有百姓在家给他立像供奉,有的州县还为他建立了“生祠”。

不畏权贵的耿直名臣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王振“恃宠挟恩,夺主上之威福;怀奸行诈,紊袓宗之典章;每事不由于朝廷,出语自称为圣旨”,“卖官鬻爵,诛杀无忌”,形成宦官专权的黑暗局面。朝中上下,贪污成风,地方官员进京办事,必须先贿赂上司,但是于谦从不送礼。有人劝他不送金银起码也要带点土特产,于谦呵呵一笑甩甩两只袖子:“我只有两袖清风!”并为此写下《入京》诗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如此刚正不阿,王振自然大为嫉恨;于谦的美名不胫而走,众人无不为于谦的那种高风亮节和为官清廉而称道,这首《入京》诗也在朝野传诵。

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军抗击蒙古瓦剌部进犯京师的城市保卫战。

是年八月,明军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军袭击,全军溃败,英宗朱祁镇被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院侍讲徐埕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太后决定郕王为景帝,明英宗改称太上皇。于谦升为兵部尚书,统帅全军,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10月,瓦剌军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主张闭门坚守,等到敌人粮草接济困难,自会退兵。于谦则主张主动出击。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还命令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决心。并且下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于是全军上下士气振奋,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决心跟瓦剌军决战到底,保卫京城。这时,各地勤王的明军也陆续到达北京,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万人。

在内外夹击的不利形势下,瓦剌部首领也先也先战败被迫退兵。于谦以功加少保,总督军务,于是增兵守卫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涿州(今河北涿县)、易州(今河北易县)等地,并派大将镇守山西关隘,严防瓦剌军队南下。也先看到明朝军力日渐强大,在军事上打败明朝已不可能。同时,瓦剌内部矛盾也日渐尖锐,也先手中的“上皇”不仅不再是王牌,实际上已变成累赘。于是他决定罢兵,送回朱祁镇。随即派使者与明朝讲和。而大臣们一再奏请迎接上皇,这使景帝朱祁钰很不高兴,他生气地说:“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寇绝。” “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 一时之间群臣惶恐万分,无言以对。于谦劝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 最后景帝的面色才平和下来,说:“从汝,从汝。”

公元1450年8月15日,明英宗回到北京,明朝与瓦剌化干戈为玉帛,互相通好,贡使络绎,贸易不绝。《明史》评论道:“辛奉上皇以归,(于)谦之力也。”

“土木之变”后,于谦晋升兵部尚书,成为“救时宰相”,他仍摈弃前呼后拥耀武扬威的官场恶习。于谦为官数十载,或领军抗敌、或治国安邦、或为民请命、或力挫豪强,毕生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诺言。

一心为国的刚烈之士

于谦成“救时宰相”后,可谓位高权重,但他依然坚持“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复何求”、“大节还须咬菜根”,仍旧过着衣无锦绣、食不兼味的简朴生活。他“日夜分国忧,所居仅蔽风”,因“门前无列戟”而常被“错认野人家”。他在《暮归》诗中描写家境:“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官资已极朝中贵,况味还同物外人。老圃松筠随处好,名园桃李随处新。公余只合凭书卧,座上何须有贵宾?”

一位功业盖世的国之重臣竟清贫到这种地步,不能不令人钦佩刮目!景帝见他家居如此寒酸,便赐其一处宅第。于谦却再三推辞,在不得不接受之后,却只将皇上历年所赐物品存放于此,自己仍栖居陋屋。他常言“钱多自古坏名节”、“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因此,虽然上皇英宗顺利回来,但英宗并不满意。徐埕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

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衔冤而终的民族英雄

公元1457年,景帝突然患病,卧床不起。英宗趁机在宦官曹吉祥、大将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复辟,重夺帝位,改年号为天顺。英宗被放回来后,始终对于谦不顾他的生死拒绝议和并拥立景帝耿耿于怀,正月二十三日,以“谋逆罪”逮捕于谦,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不久英宗将其处死,时年60岁。

《明史纪事本末》载:于谦斩处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查抄于谦家产时,于谦家徒四壁,连值点钱的家具或器物都没有,更别说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居室甚至不曾好好地装修。一代高官,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堆满床头案几的经史和兵书。这使得查抄的官兵们无不当场热泪长流,人人痛哭。

于谦之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 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将受牵连而发配的于谦之子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使于谦得以平反并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北京及开封、太原、杭州、南昌等地百姓纷纷为他立祠纪念。

于谦的“愿移灾咎及予躬,免使苍生受僬悴”,“一片丹心图报国”,“要留清白在人间”,“两袖清风朝天去”, “利益轻鸿毛,名节重泰山”,这种爱民、爱国、廉政的高洁品格无疑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财富,更应成为今天为官为政者的效仿的楷模。

(图文整理自网络,文章作者王新华,感谢原作者)。

《石灰吟》于谦的资料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于谦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于谦力挽狂澜为明朝续命二百年,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那个力挽狂澜改写大明王朝命运,为明朝续命了二百年的英雄于谦于少保,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的于家。
据于谦的十一世孙于继先说,在于谦出生前,于谦的父亲于彦昭曾梦见他们家历代供奉的文天祥托梦于他:“吾感汝父子侍奉之诚,顷即为汝之嗣矣。”
古人相信,若是谁家小孩出世时,上天有降下异象以示提醒,这家的孩子未来注定不凡。
于彦昭感念是先贤文天祥托梦自己,心里忐忑,觉得有点承受不起,便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谦”,以示“因梦中逊谢不敢当之意”。
钱塘县于家是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于谦的祖父曾担任过工部、兵部主事。受家学熏陶,于谦从小便喜欢读史书,研究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在于谦的家中,他供奉着诸葛亮和文天祥的雕像,好借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于谦自小聪颖,他几岁的时候便在钱塘一带获得了“少年英才”的名声,他的邻老感叹道:“此子真英物也!惜吾年老,不能见其显达,为可叹耳!”
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位路过的高僧听闻他的事迹后,笑着说道:“他日救时宰相也!”

【于谦】
一、“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是诗,也是于谦的人生志向
永乐十年,于谦踏上了实现他“建立清明盛世”理想的第一步——参加科举考试。
十四岁的于谦在这次学政主持的童试中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趁热打铁,他在17岁时又参加了三年一次的乡试,很可惜的是这一次他落榜了,没有考中举人。
于谦在落第后,与朋友相约,外出游览大明的锦绣山河,顺便放松一下心情。期间他在观看过工人开采石灰的经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首诗中,于谦托物言志,借由“石灰”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铿锵有力,道尽了少年不畏艰难,哪怕牺牲自我,也要做一名纯洁清白,为建设美丽繁荣的祖国献计献策的高尚人士。
这首诗,它既是在说石灰的开采过程,同时也是作者在直抒胸臆。
旅行归来的于谦,重新把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于谦《忆老婢》
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几年寒窗苦读,于谦的学问大有长进,他在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了第六名,中了举人,又于次年参加会试得了第一名,成为了永乐十九年的进士(不过算成绩发榜时,又因“策语伤时”被置三甲第九十二名)。

于谦是个怎么样的人

  一身正直,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十二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建议英宗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京师震动。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向南迁都避敌,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代宗。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请求议和,同意归还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广东有黄肃养分别叛乱,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作乱,都被于谦平定。
  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馀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著,里面放著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于谦的历史资料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少年立志,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所见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十二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任命于谦为御史,当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书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提出。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怎样向他学习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受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石灰吟》这首借石灰比喻自身,言明自己即使遭遇种种困难,重重煎熬,也绝对不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志向。表达自己就算粉身碎骨,也要留一 身清白在人间的决心。而于谦本人也的确如他所做的这首诗一样,一生都坚持清廉为民,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是一位足可与海瑞齐名的大清官。

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于谦,汉族
1982年考入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跟随相声演员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
2000年开始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之后参与电视剧《九九归一》的拍摄,2001年出演电视剧《天下第一丑》,接着又参与电视剧《孙中山》的拍摄,2010年主演电影《三笑之才子佳人》,2013年与郭德纲搭档登上春晚舞台。
2016年1月,参加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第二季》。
中文名
于谦
别名
谦哥、于大爷、于老板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