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简介(要短)?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介绍_于谦_明朝_兵部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于谦简介 于谦 明朝 兵部

本文目录

  • 于谦简介(要短)
  • 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介绍
  • 明朝名臣于谦的生平简介
  • 明朝诗人:于谦简介
  • 明朝诗人于谦的简介资料
  • 古代诗人于谦简介
  • 于谦简介
  • 于谦的生平简介

于谦简介(要短)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世称于少保。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朝廷中有人主张向南迁避敌,于谦坚持保卫北京取得京师保卫战胜利。景泰元年(1450年),明朝接回英宗,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处死刑。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介绍

1、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2、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3、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4、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朝名臣于谦的生平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朝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朝诗人于谦的简介资料

  明朝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诗人,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诗人于谦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代于谦是谁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一旁,每当读书困倦时,于谦都会以文天祥的 故事 来激励自己。于谦七岁时,有一个和尚在无意中看到了于谦相貌,并且告诉于谦说,小于谦长大后,会是一名拯救朝政的宰相。公元1421年,于谦时年23岁,因为参加考试一举夺得辛丑科进士,进而进入明朝廷为官。不久之后,于谦跟随明宣宗镇压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因为于谦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下显赫功绩,因此明宣宗提拔于谦为巡按江西一职。

  随后几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一带履行巡抚的职责。公元1446年,于谦因没有贿赂王振而遭到其他同党的诬陷入狱。等到于谦出狱后,于谦更加明白肩上责任的重大。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于谦亲自率领将士抵抗敌军来袭。明英宗被抓之后,于谦以江山社稷为重,积极挽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
  于谦为何被杀
  通过复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巩固自己的皇位,毕竟他已经远离庙堂高位8

  年了,现在朝堂之上的重臣都是朱祁钰在位时提拔的亲信。所以在改年号之外,如何处理朱祁钰的重臣又成了难题,特别是当初拥立朱祁钰称帝的头号功臣于谦。

  如果不处置于谦不但无法震慑众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钰在朝廷的影响,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所以在徐有贞上疏进谏“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朱祁镇下了处置于谦的诏书,命曰“杀于谦,抄家产”,并且株连他的家人,一律发配充军。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只是为了巩固他的权位清除朱祁钰亲信的帝王之谋。于谦是抗击瓦剌的功臣,他的死令 天下 之人惋惜,就连朱祁镇生母孙太后也感叹之。可惜朱祁镇为了皇权的稳固,对于谦却是非杀不可,哪怕罗列莫须有的罪名也得处死于谦。

  朱祁镇自己也知道于谦有功无过,对此甚为愧疚,于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诏命继位的明宪宗为于谦正名平反。

  朱祁镇两次坐上皇位,他在遭受软禁期间,依靠旧臣的举兵拥戴,趁着朱祁钰病重的良机在奉天殿复辟。朱祁镇重登大位后,为了稳固皇权不得不下令处死了贤臣于谦,这使他颇为内疚,并留遗诏给于谦平反。
  明朝于谦的后代
  通过资料记载得知,明代于谦的后代只有一人,即于谦的儿子于冕。有关明代于谦的后代资料少之又少,从寥寥数十字的史料得知,于冕一直为父亲于谦得以沉冤昭雪而奔走。话说,自从土木堡之变爆发之后,于谦发誓不和敌人共存。后来,于谦经常在值班的地方生活,基本上从来没有回过家。石亨等人为了清除于谦,便诬赖陷害于谦私自敛财,谋反忤逆。随后,于谦被下令处死。

  于谦死后,皇帝为了惩治于谦后人,便将于谦的儿子于冕发配到山西龙门流放,将于冕的妻子张氏发配到山海关一带流放。公元1466年,于谦的儿子于冕得以返家。随后,于冕上书为父亲于谦平反。接到于冕的奏折之后,明宪宗亲自审理了于谦案件。等到明宪宗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才将于谦的田产退还给于冕。明朝廷为了表示对于谦的歉意,便让于冕袭封“千户”之职位。

  后来,于冕将父亲生前所写的遗作都 收集 规整起来,而后出版,即为《节庵存稿》。近年来,电影《龙门客栈》和《新龙门客栈》都是以明代于谦的后代于冕为父沉冤的故事为背景所创作的。于谦平反之后,于冕的官职也得以恢复。后来,于冕担任应天府尹一职。于冕去世后,因为膝下无子,于是,于家族人便让允忠为于谦的后人。等到允忠长大之后,便世袭了杭州卫副千户。
猜你喜欢:

1. 爱国诗书法作品

2. 于谦保卫北京的历史故事

3. 于谦的历史简介

4. 历史上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

古代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扩展资料: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于谦简介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为宣宗皇帝看中,超迁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河南、山西近二十年间,他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他调集重兵,组织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京城保卫战,因功加少保。于谦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刚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获罪于一些朝中大臣。景泰八年(1457),代宗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以谋逆罪被杀。天顺八年(1464),英宗的儿子朱见初即皇帝位。不久,他下令为于谦平反。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明史》有传。

于谦的生平简介

(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其实就是因为明英宗这个气量小的昏君在一班奸臣的极力鼓舞之下杀害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