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书同文车同轨是什么意思
-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出自哪篇文言文
- 秦朝的“车同轨”是怎么回事
- 书同文车同轨什么意思
- 书同文车同轨成语解释
-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句话出自哪一史书
-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是什么意思
- 车同轨什么意思
书同文车同轨是什么意思
书同文,车同轨的意思: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成语典故:
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晋干宝 《晋纪总论》:“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於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书同文,车同轨详解:
一、书同文
我们知道,在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都使用自己的文字,这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便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
为了推行这一书体,秦始皇还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体编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以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其意义无疑是非常深远的!这不仅是对此前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所做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大变革,对后世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车同轨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马车的大小不一,车道也有宽有窄,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便下令将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尺,即我们所说的“车同轨”,这样的车辆在全国范围内就方便通行了。
除此之外,在交通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原来各诸侯割据势力在各地修筑的关塞堡垒,严重影响了诸侯国之间的往来。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下令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的同时,还修筑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直向北延伸、全长约九百千米的直道,以此来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这些驰道、直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出自哪篇文言文
其实此语的最早出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关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从《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等文献和地下出土的竹简、金石铭文来看,最迟在西周以后,汉字的符号、文法和文章结构,就是统一的。秦朝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只是书写方法的简化,并不是首次统一文字。何况,程邈作隶书,至今尚无实物证明,现在发现最早的是汉隶而非秦隶。关于「车同轨」,史书上说的是秦始皇修驰道,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可是,秦始皇并不是「修驰道」的创始者。西周就有国家一级的道路,称为「周道」或者「周行」。
车同轨:所有的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
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时用相同的文字。
行同伦: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掌狡猾的乡官, 名曰“三老” 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
秦朝的“车同轨”是怎么回事
古代的车轮子是用木料外加铁箍箍紧的,史书称之为铁笼。车子在泥石板的道路上行驶日久,车轮就会在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轮痕迹,即车辙,以后的车辆都是在这两道车辙中行走,所谓南辕北辙的“辙”,就是说的这种车轮痕迹。
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车轮距离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因为无法套进这两道车辙中,他国的车辆就无法再到路上行走,这也是各国有意用这种车辙来进行防御,以阻挡其他国家侵略的一个方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这种不同的车辙道路统一为一种尺寸(6尺)的车辙道路,这叫做“车同轨”。这样之后,使得全中国的车轮距离统一尺寸,在各地道路上可以通行无阻,这才是秦始皇车同轨的真正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样一来,全国的辎重车可以在各条道路上自由行走,对于调剂各地的经济、军事以及国计民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遂成为统一的象征。
书同文车同轨什么意思
书同文,车同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什么意思
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於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相关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车同轨”
秦始皇之所以要求“车同轨”实际上是跟秦朝一项规模宏伟的建设工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就是秦驰道(直道、栈道)。正因为有了秦驰道的建设,才有“车同轨”这样的要求。
驰道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国道”。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四周呈散射形状分布。但实际上,这些驰道并非我们理解的跟现在的公路一样,而是跟现在的铁路有几分相似,是一种轨道交通。
所以,秦始皇要求“车同轨”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个要求就是要把马车变成古代的火车,只不过动力不是现代化的电气或机械动力,而是马匹之类的畜力。
书同文车同轨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书同文,车同轨
【标准发音】: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
【繁体写法】:书同文,车同轨
【书同文车同轨是什么意思】: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成语接龙】:公车上书 → 书同文,车同轨 → 轨物范世
【用法分析】:复句式;作分句;比喻天下统一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车 ① chē 车马 车辆 ;② jū (象棋子名称)。
【出处说明】: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对应近义词】:同文共轨
【书同文,车同轨的造句示例】:
晋·干宝《晋纪总论》:“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句话出自哪一史书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出自汉代司马迁编写的《秦始皇本纪》。
原文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于是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守、尉、监。改称人民所做“黔首”。下令全国特许聚饮以表示欢庆。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十二万斤,放置在宫廷里。统一法令和度量衡标准。统一车辆两轮间的宽度。书写使用统一的隶书。领土东到大海和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到北向户,往北据守黄河作为要塞,沿着阴山往东一直到达辽东郡。
扩展资料:
《秦始皇本纪》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作者是司马迁。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赵政(嬴政)及秦二世赵胡亥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赵政(嬴政)和秦二世赵胡亥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书同文”,即语言文字的统一;行同伦”,其所代表的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的相对统一; “车同轨”,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政治的一种延续,表现为交通之政的统一。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看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颂词,就连我们敬重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鲁迅也是这样讲的。其实,这是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大误会。尊秦的九字经典,来自《中庸》的右第二十八章。原文是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程氏注解: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统一也。
如果《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那么文中的今,决不会是早于秦始皇横扫六合三百年的春秋末期,而是指尚能维持名义上的统一的东周。如果《中庸》如清代某些考据家考据的,是西汉儒生的伪托,那么,西汉的儒生和朝廷,同秦始皇有着最直接的深仇大恨,他们绝不会用美妙的词句去歌颂秦始皇的。所以,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当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典词句,是从古到今一些文人学者很大的误读和误会。
车同轨什么意思
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车同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马车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在放在硬地车道上,行走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就如同现代车辆走在柏油马路上一样。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能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所以,车同轨是秦国统一的重要战略举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