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眜:书同文的见证者
杜 杰
杜杰,邯郸学院客座教授,邯郸市作协理事,终南印社社员,赵都印社副秘书长。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赛,被多家媒体刊用。潜心古玺印、铜镜和赵文化研究,文章发表于《印学研究》《社会科学论坛》《邯郸学院学报》《艺术中国》《书法报》《先秦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荀子与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新时代赵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出版《缘闲堂古玺印辑存》一书。
一枚古印,在映入你眼里的时候,一种历史的况味便油然而生。它与我们,隔着两千多年的光阴,一身的秦时明月,沉重的长吁短叹……
展开全文
这就是我揣摩许久的“邯郸眜”印,秦私印,复姓“邯郸”、名“眜”。印为铜质,鼻钮,通高1.15厘米,印面1.35×1.35厘米,收录于《缘闲堂古玺印辑存》。印式很有趣,“邯郸”二字分开排列,“邯”独占一行,“郸”与“眜”并肩而立,共享一行,却又江山平分,各占一格。这种富有情趣的排列印式只有在秦印中出现。据传此印最早出现于西安。
一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秦都咸阳即在今西安境内,“荆轲刺秦王”和著名的成语典故“完璧归赵”也都发生在这里。
古代凡持印者,均为有一定身份之人。“邯郸眜”印,该是当年一位邯郸人在秦都谋职,类似于今天的“北漂”,业绩还不错,持印便是佐证。
历史上的秦与赵,有扯不清的瓜葛。今天,我们以一枚古印丈量历史的长度。两千多年岁月浩荡,有多少人血脉偾张,从战火中走来,向升起的朝阳走去,寻求着家与国、国与家的图腾。
战国后期,随着纵横战争的失败,只有赵国能与强秦抗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赵之间的直接冲突势必难免。
公元前260年,秦、赵因争夺上党,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军惨败丧师45万人,空前悲壮,此战成为赵国由盛到衰的重要转折点。公元前259年9月,秦乘胜追击,赵国又拉开了邯郸保卫战。邯郸守城将士誓雪长平之恨,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历时两年之久,赵国大破秦军,取得邯郸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就在邯郸保卫战这一年的正月,北风凛冽中,邯郸大北城中一条巷子里突然传出一串嘹亮的婴儿啼哭,声震全城——一个男孩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母亲是赵国豪门善歌舞的绝色佳人赵姬,他随母姓赵氏,因生在正月,故称赵政。他的父亲子楚是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
质子制度形成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通过交换质子来表达诚意、求得放心。质子实质就是人质,是两国博弈的政治棋子,一般由太子、公子或重臣出任。但身不由己,两国如交好,便是幸运;不好,小命则朝不保夕。
在邯郸保卫战中,邯郸被秦军包围,形势严峻,赵国准备杀掉人质子楚及赵政母子。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子楚逃回秦国,赵政母子侥幸脱险,东躲西藏,日夜惶恐不安。两年之久的邯郸保卫战中,被赵人追杀的恐惧,亲眼看到血肉横飞的惨象,对于二三岁的赵政来说,已经有了模糊的记忆。这段在邯郸的最初人生经历,也许赵政成年后不能完全回忆,但同样也不能完全被抹去。
直到公元前251年的秋天,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赵政母亲带他离开了令他恐怖的赵国,回到了咸阳。这一年赵政八岁零十个月。八年多寄人篱下、心有余悸的生活经历,给赵政幼小的心灵埋下深深的阴影,化作了历史的仇恨。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这使他在心灵深处潜伏下了报复世人的种子。
回到咸阳后,赵政改为秦国家族的姓氏嬴姓,以嬴政相称。11岁被立为太子;13岁登上秦王宝座。少年嬴政人生反转后,开始为剿灭六国和统一中国做准备。
嬴政亲政后,仅用两年时间,彻底打败了吕不韦、嫪毐两大政治集团,展示出他内心强大、胆略非凡、驾驭全局的人格,这使他产生更大的雄心壮志,也推动了他兼并六国的图霸壮举。
这也是历史使然,几百年来的诸侯割据早已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因缘际会的历史选择了嬴政来做这一件事。当各方条件成熟,一场惊心动魄的社会发展史必将围绕秦国而展开。
秦国灭掉韩国后,将目标盯上了赵国。嬴政利用反间计,拔掉了眼中钉——赵国大将李牧,于公元前228年,嬴政再次发起灭赵行动,并亲自随军前往,兵力汹涌,仅三个月,邯郸被秦攻破,赵国灭亡。
古城邯郸,嬴政面对阔别二十多年的故地,内心如浪涛翻滚,幼小时候的一幕幕涌现在他的心头。司马迁在《史记》里表达,嬴政的生母是赵姬,但生父是子楚还是吕不韦,却很隐晦。这是史家的高明之处。但对于嬴政来讲,却是讳莫如深。迷离的身世,世人的侮辱,情感的孤独,恐怖的追杀……都汇聚成了燃烧的仇恨之火,他的手势所指,曾经所有与母亲家结怨仇者,瞬间化为灰烬。《史记》载:“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他将所有的爱恨情仇统统地埋葬在了邯郸,了结在了这里。这次回邯郸,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到邯郸。
嬴政还下令把10万多赵国贵族、富豪迁往咸阳、巴蜀等地,这其中肯定有“邯郸氏”的赵人。而那位“邯郸眜”持印之人,想必在当年迁入之列,后在大秦谋了职,因而其用印随着遗留在了当地。
嬴政用十年战争兼并了六国,在战火中成为“始皇帝”。他开启了中国封建帝制的滥觞,实施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改革。毛泽东评价他:“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王
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秦统一后定都咸阳,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设邯郸郡,为三十六郡治所之一。邯郸繁荣不再,政治地位消解,人口大量流失。自春秋战国以来历经三百多年发展繁荣的名都邯郸,至盛极而衰。
二
此时你会发现,这枚“邯郸眜”印章,与此前的“甘丹子”印、“邯䢷均”印,同是“邯郸”字义,为何写法不同?
这涉及到了汉字字形的演变历史。中国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将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今文字阶段起自汉代,延续到现代。
考古表明,“邯郸”二字最早的写法是“甘丹”,出现在春秋早期。春秋早期空首布币上,铸有铭文“甘丹”,表地名,即表示是邯郸的铸币。
甘丹毛戈
“邯䢷”的写法出现在春秋晚期。在《侯马盟书》上有“邯䢷”多处,并有合文写法。裘先生讲,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字出现多义,需要分化出新的字。“甘”“丹”原本有字义,“甘丹”作地名时,有了新的字义,故加偏旁“邑”分化为“邯䢷”,成为专用字。“邑”的甲骨文字形是,上边是囗(wéi),表示疆域,下边是跪着的人形,合起来表示城邑。
同时,邯郸一词又属于双音节语素。裘老还讲到,双音节语素需要用两个字来记录它们,这两个字必须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才有意义;单个看,每个字是没有字义的;而且,记录双音节语素的字,可以写成合文。比如“邯䢷”,连在一起表示地名或姓氏,分开看“邯”和“䢷”,就没有字义了;它还可以合用一个偏旁“阝”,写成合文“”。
先秦时期的文字,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字体系。邯郸在春秋时期属晋国,文字为晋系文字,写作“甘丹”“邯䢷”;战国时期邯郸属赵国,公元前475年与魏、韩三家分晋,文字保留晋系的风格,所以仍写作“甘丹”“邯䢷”。比如:1957年在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中出土有铭文为“甘丹上”的青铜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襄城令矛”有铭文“甘丹饣毛”,均与“甘丹子”上写法相同。《殷周金文集成》收录“赵令戈”有铭文“邯䢷亻掌”,《战国玺印分域编》《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新见古代玉印选》等书中收录有多枚“邯䢷”氏的战国晋系玺印,均与“邯䢷均”上的合文写法相同。
而秦系的写法就有所不同,如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将邯郸写作“邯单”:“(秦昭王五十年)攻邯单”,这属秦国秦系文字的用字习惯,自然与赵国晋系文字写法不同。有一说是因赵国时任君王赵孝成王赵丹之名讳,其实,当时秦赵两国战事不断,交恶多年,并发生了惨烈的长平之战,因此秦国君王绝不会去避讳敌国君王之名的。
所以,由“丹”“䢷”变化成“郸”,应与秦统一文字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对文字进行了规范,或许按照“城郭从邑”的结字规律,在“单”字旁加“阝”,成为“郸”字。秦史虽短,但秦文字却深刻影响着后世文字的传承与延续。也就是从秦代开始,“邯郸”二字的写法就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在“甘丹—邯䢷—邯郸”的字体演变轨迹中,我们看到了汉字文化的流变。它们是一部部史书,蕴含着地理、自然、时间、历史的信息,丰满而生动,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美丽的发声。
三
“曾经古人手,有缘到君家”。这枚“邯郸眜”印,尘埃落定,被古城邯郸所收纳。
卫宏《汉旧仪》卷上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也就是说,印章是从秦统一六国后,才建立严格的典章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皇后的印可以称为“玺”,而其他官私印一律只能称“印”。
秦印有其明显的特征,识别秦印应先从文字着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废除与秦国不同的六国异体文字,而命丞相李斯制定了一套统一的文字在全国通用,这种文字称作小篆。秦以小篆入印,遒劲安详,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这是判断秦印的主要依据。秦印印文多为凿刻而出,布局讲求自然伸展,带有随意性,线条柔劲,有顿挫感。另外,秦印印面多加边框,内用田字格、日字格等,以达规范。
“邯郸眜”印蜕
“邯郸眜”印白文凿制,文字以小篆为主,笔画方中寓圆,夹杂古隶的笔意,呈现“一种向着精熟而未至精熟、追求平整而未能平整的过渡阶段印章艺术的雅拙美”;尤其印面布局设计成有趣的“品”字格,通过对笔画的疏密安排,使章法井然有序;印身为多层台,也是典型的秦印特征。
1997年12月在邯郸市东庄遗址发掘出土秦代陶片,上有印文“邯郸亭”;2006年在邯郸世贸广场出土有秦代封泥“邯郸之丞”;1995年在西安北郊发现数以千计的一大批秦代封泥,其中有“邯郸造工”“邯郸亭丞”等。诸多考古成果,彰显了秦文字中“邯郸”二字的风采,它们又与“邯郸眜”印相互印证为同一时期、同一风格。
如是,白驹过隙,诸生堂奥,在一枚古印里仰望秦时明月,观照历史的风流,虽然远隔千年,却依然能够相遇,这一切,皆为个体与时代的融通与交汇,令人感动,却无以言说。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发表于2022年12月10日《邯郸晚报·新闻周刊》版4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杜杰:《唐以来印章中“图书”词义浅说》
杜杰:新见与邯郸地名有关的金代刻款铜镜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关中侯:半城故事半城史》
韦力:游于古玺 论证文史——读《缘闲堂古玺印辑存》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甘丹子:赵国历史的一袭背影》
孙家潭:《中古时期符合押印(1)》
孙家潭:中古时期符合押印考释(2)
孙家潭:《中古时期符合押印考释(3)》
孙家潭:辽朝立人钮押印一组
孙家潭:《秉笔游刃與硯語》
孙家潭:《飛天樂伎 望之雲表》
孙家潭:我与蔡美彪先生的忘年交
孙家潭:修得晋矦渡同船
孙家潭《“守真~刘关张”庆堂手工制三件套组印》
孙家潭:《关于新发现西汉“段宣私譣”三面穿带印相关考释》
孙家潭:我与我周旋久——庆堂铁笔
孙家潭:《庆堂藏战国时期楚系三合式官玺的释读及其它》
思接千载,与古人游:孙家潭藏战国秦汉官印撷粹
天津印社社员篆刻作品展——孙家潭
天津印社篆刻作品及孙家潭官印藏品展隆重举行
孙家潭:武夷山邂逅宋代木印
孙家潭:珍稀的金代三方纸币用官印
乐艺会新春专辑:《丁酉鸡年话“吉语”押印》
孙家潭:清代端石丛星太史残砚作“书印”铭
孙家潭 : 螽斯衍庆~鸣虫雅趣
孙家潭:"清初澄泥贝叶喜蛛砚”作心经铭
孙家潭:南宋成语典故瓷印“尺素在鱼肠”
孙家潭:奇特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林儿政权官印“德义库记”
孙家潭:“念欹器”清代玉印
孙家潭 | 明清以来西藏地区佛教图形铁印浅说
《古印今观》——孙家潭藏品介绍:战国三晋双觿钮私玺孤品
既缘堂藏押印小识
石宏斌:辽印精灵—契丹童子押印纽式初识
朱栋梁:印中自有万千军—韩林儿“管军万户府印”赏析
汪自力:二十年玩押心语
汪自力:《民间藏历代押印图录》的读法与问题
刘春声:朱白印事
潇湘一舟:官印见证王朝兴替岁月变迁
山抱丛/东胡:《不解之谜——符咒牌上的契丹字》
战国双胞胎铜人带路:上海博物馆金铜造像系列巡礼
《镜映乾坤—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中国古代铜镜展》战汉篇
懋勤轩:清代令旗、军官印与调兵令牌
懋勤轩专栏:明大理卫百户印、剿匪告示与禁种罂粟令
苏迅:玉印来伴几度春
虑得居摭拾:邺城印陶分类之浅见
契丹字吉语钱“福寿延长”的文化探索
毫厘锱铢:几方官印对《元史》等史书的修正
毫厘锱铢、刘卫辰谈辽代官印分期与特征探索
刘韬:一方辽代酒务官印《黄龙府酒务记》
刘韬:一方罕见的“尚书礼部造”元代八思巴文官印
刘韬:金元 “对同”铜官记小考
后羿:上京路万户印
后羿:辽代防州知判之印
后羿:稀见的上京路元帅都监府印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系列阐发之特型篇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四:《富贵有鱼》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五:外国狮子在中国变温顺了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八:“八宝”和“八吉祥”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九:八仙的传说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七:三星高照福禄寿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六:奇兽通灵
龚剑:毗沙门天王与辽武备
龚剑: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
西辽钱的收藏来源与性质判断: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下篇
花开中亚分外妍: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上篇
欢迎关注繁花巷网店试营业
有少量存书
先到先得!售完为止!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进入
布衣豆腐醉眼戏说四大名著
也可以扫码进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