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禾和禾稻的区别?稻与禾的区别_太守_稻谷_惠州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禾稻 太守 稻谷 惠州

本文目录

  • 稻禾和禾稻的区别
  • 稻与禾的区别
  • 想知道禾米是什么米
  • 乡民畏其蹂食禾稻的畏是什么意思
  • 五谷中包括禾稻,禾指什么
  • 禾稻的意思
  • 禾的拼音怎么写
  • 亘古,田垄,镐头,禾稻,丰饶,污秽,的读音
  • 稻的拼音
  • 禾苗的禾字的拼音

稻禾和禾稻的区别

意思不同。稻禾代表粮食,是一切食品的原料,而禾稻指的是稻谷,出处是《后汉书·东夷传·倭》的“土宜禾稻、麻紵、蚕桑,知织绩为缣布”,两者意思不同。

稻与禾的区别

稻是指已经挂稻穗了或稻穗已经成熟了,禾是指在稻挂稻穗之前还只是禾苗或者是稻子下种发芽后才是秧苗(禾苗)。

想知道禾米是什么米

禾米是野生谷种,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八尺镇及其周边山区特有稻种,形态上分高矮两种,属中晚稻。

对种植环境要求苛刻,高山冷田,清泉灌溉,原生态种植,不施农药化肥,穗短,谷粒圆。以其为原料酿造出的酒体更加醇厚绵柔,历来为广大民众喜爱。

禾米形态特征

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矮禾稻高零点五-一点五米,高禾稻高一点八—二点五米。叶鞘松弛,无毛。叶舌披针形,长十到三十毫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四十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长约三十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弯垂。小穗含一成熟花,两侧甚压扁,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约十毫米,宽二到四毫米。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两枚,锥刺状,长二到四毫米。

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五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三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六枚,花药长二到三毫米。

乡民畏其蹂食禾稻的畏是什么意思

乡民畏其蹂食禾稻的畏意思是:害怕;恐惧。
乡民畏其蹂食禾稻的意思是:乡民因害怕它会践踏和吞吃禾稻。
扩展阅读:
“乡民畏其蹂食禾稻”出自:南宋洪迈《夷坚丁志·潮州象》
原文:
乾道七年。缙云陈由义。自闽入广。省其父提舶司。过潮阳。见土人言:「比岁惠州太守挈家从福州赴官。道出于此。此地多野象。数百为群。方秋成之际。乡民畏其蹂食禾稻。张设陷穽于田间。使不可犯。象不得食。甚忿怒。遂举群合围惠守于中。阅半日不解。惠之迓卒一二百人。相视无所施力。太守家人窘惧。至有惊死者。保伍悟象意。亟率众负稻谷。积于四旁。象望见犹不顾。俟所积满欲。始解围往食之。其祸乃脱。盖象以计取食。故攻其所必救。尨然异类。有智如此。然为潮之害。端不在鳄鱼下也。」 译文: 潮州象 洪迈乾道七年。缙云人陈由义从闽州进入广东地区﹐去探望任职提舶司的父亲。在经过潮阳时﹐当地人说:「近年惠州太守带领全家人从福州去它处做官﹐途中经过这里。此地有很多野象﹐以数百为单位聚成一群。当秋收的时候﹐乡民因害怕这些野象会践踏和吞吃禾稻﹐于是(惠州太守)在田中张设了陷穽﹐使得野象不能接近禾稻。野象因为不能吞吃禾稻﹐非常忿怒﹐于是把惠州太守包围起来﹐经过半日也不肯解围。惠州太守的衙兵一二百人﹐互相对望但无能为力。太守的家人非常恐惧﹐甚至有惊死的。当地的保伍明白了野象的心意﹐于是带领众人背负稻谷﹐放置在稻田四周。起初野象看见了稻谷也不理会﹐直到稻谷累积到满足它的欲望时﹐才解开对惠州太守的包围﹐走过去吞吃禾稻﹐这样灾祸才得以解脱。诚然野象想以计谋去获取食物﹐因此就去攻击对方必须要营救的地方。这种高大的异类呀﹐竟然有如此的智慧﹐但对潮阳的为害﹐实不在鳄鱼之下吧。
译文:
乾道七年。缙云人陈由义从闽州进入广东地区﹐去探望任职提舶司的父亲。在经过潮阳时﹐当地人说:「近年惠州太守带领全家人从福州去它处做官﹐途中经过这里。此地有很多野象﹐以数百为单位聚成一群。当秋收的时候﹐乡民因害怕这些野象会践踏和吞吃禾稻﹐于是(惠州太守)在田中张设了陷穽﹐使得野象不能接近禾稻。野象因为不能吞吃禾稻﹐非常忿怒﹐于是把惠州太守包围起来﹐经过半日也不肯解围。惠州太守的衙兵一二百人﹐互相对望但无能为力。太守的家人非常恐惧﹐甚至有惊死的。当地的保伍明白了野象的心意﹐于是带领众人背负稻谷﹐放置在稻田四周。起初野象看见了稻谷也不理会﹐直到稻谷累积到满足它的欲望时﹐才解开对惠州太守的包围﹐走过去吞吃禾稻﹐这样灾祸才得以解脱。诚然野象想以计谋去获取食物﹐因此就去攻击对方必须要营救的地方。这种高大的异类呀﹐竟然有如此的智慧﹐但对潮阳的为害﹐实不在鳄鱼之下吧。

五谷中包括禾稻,禾指什么

禾hé
⒈〈古〉称粟(谷子):禾麻菽麦(菽:豆类)。
⒉泛指庄稼:雨露滋润~苗壮。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指稻、黍、稷、麦、菽;
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禾稻的意思

禾稻的意思是稻谷。

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人类共确认出22类稻谷,但是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普通类稻谷。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位于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古栽培稻标本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已有1.4万年以上的历史,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

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人类共确认出22类稻谷,但是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普通类稻谷。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位于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古栽培稻标本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已有1.4万年以上的历史,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

稻壳:

包括内颖、外颖、护颖和颖尖(颖尖伸长为芒)四部分组成。外颖比内颖略长而大;内、外颖沿边缘卷起成钩状,互相钩合包住颖果,起保护作用。颖的表面生有针状或钩状茸毛,茸毛的疏密和长短因品种而异,有的品种颖面光滑而无毛。一般籼稻的茸毛稀而短,散生于颖面上。粳稻的茸毛多,密集于棱上,且从基部到顶部逐渐增多,顶部的茸毛也比基部的长。

因此粳稻的表面一般比籼稻粗糙。颖的厚度为25-30μm,粳稻颖的质量占谷粒质量的18%左右。籼稻颖的质量占谷粒质量的20%左右。颖的厚薄和质量与稻谷的类型、品种、栽培及生长条件、成熟及饱满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成熟、饱满的谷粒,颖薄而轻。粳稻的颖比籼稻的薄,而且结构疏松,易脱除。早稻的颖比晚稻的颖薄而轻。


禾的拼音怎么写

禾的拼音:hé

禾(拼音:hé)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谷穗下垂的农作物,本义指谷子,即粟,后泛指一切粮食作物。有时专指稻子。

禾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11。从“禾”的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谷类植物的,如:秧、稻、黍、穗等;另一类是表示与谷类有关行为的,如种、租、税、秀等。

说文解字:

【卷七】【禾部】户戈切(hé)

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①,故谓之禾。禾,木②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省。?象其穗。凡禾之属皆从禾。

〖注释〗

①得时之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犹日得时之和。古‘中’‘和’通训。”

②木:《淮南子·地形篇》:“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高诱注:“禾者木,春木王而生,秋金王而死。”按:此以五行生、克之理释禾的荣榆。五行中木代表春,金代表秋,禾是春天发芽生长,所以说“木也”。此“木”本非襨木,而是五行之“木“。但从字的构形而言,又“为从木张本”(王筠《说文解字句读》)。

亘古,田垄,镐头,禾稻,丰饶,污秽,的读音

亘古
解释:整个古代;终古
拼音:
田垄
解释:1.分开田亩的土埂2.田间种植作物的垄
拼音:
镐头
镐头
刨土的工具。
禾稻
解释:稻谷。
拼音:
丰饶
解释:1.丰裕富饶。2.丰足充实。
拼音:
污秽
解释:1.肮脏的;不洁净的2.不干净的物体
拼音:

稻的拼音

稻的拼音:dào,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具体产生时间不详,有人认为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上部是“米”。下部像装稻米的筐形容器。后来变成形声结构,从禾、舀声。“稻”本义为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稻子实称“稻谷”,去壳后就是“大米”,供食用。《周礼》中有“稻人”一职,是专管植稻的官吏。

稻组词:

水稻、稻田、晚稻、稻子、籼稻、旱稻、早稻、稻谷、陆稻、粳稻、中稻、捞稻草、秫稻、稻粱谋、稻花、稻麻竹苇、稻草人、稻粱、稻叶光辉、稻黍、生稻、红稻、稻谷飘香。

杂交水稻、稻畦、稻实、再生稻、稻芒、稻蟹、稻米、稻粱苦谋、稻穟、稻稷、双季稻、稻粮、禾稻、稻粟、稻园、稻庐、稻糠。

禾苗的禾字的拼音

拼音:hé

基本字义:

禾(拼音:hé)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禾的古字形像谷穗下垂的农作物,本义指谷子,即粟,后泛指一切粮食作物。有时专指稻子。

禾是重要意符,从“禾”的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谷类植物的,如:秧、稻、黍、穗等;另一类是表示与谷类有关行为的,如种、租、税、秀等。

组词如下:

禾苗、禾场、嘉禾、锄禾、青禾、禾田、木禾、禾草、瑞禾、黄禾、禾谷、禾黍、禾穗、祥禾、禾乃、神禾、秋禾、禾米、禾麻、禾鸡、杨禾、禾稼、禾坪、禾弟、禾秆、禾稻、禾石、珍禾、禾颖、晚禾、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组词解释:

1、禾苗

谷类作物的幼苗。

2、禾场

打稻子或晒稻子等用的场地。

3、嘉禾

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

4、锄禾

给禾苗松土去杂草。

5、青禾

青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