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端午节的意义与来历介绍)_端午节_屈原_纪念

本文目录

  • 端午节的意义与来历介绍
  •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
  • 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
  • 端午节由来的意义
  •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端午节的意义与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意义与来历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

提起端午节,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很传统的一个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还被称为是端阳节和正阳节等,那么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是什么呢?端午节起源是中国的古代,刚开始就是夏季祭龙以及驱赶瘟神的一个节日,不过后来还加入了纪念中国很多历史人物的内容。曾经在战国时期,屈原选择在端午节当天跳江自尽,于是把端午节当成了纪念屈原的日子,另外还有纪念介子推以及伍子胥等说法。在端午节当天会有很多的习俗,比如饮雄黄酒、赛龙舟、吃粽子等,不同的城市,风俗习惯会有一定的区别。

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由来的意义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者,“初”也,“端五”即“初五”;而“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现在我国通行的农历以寅月为正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也称重午。
  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第一个入选项目。
  起源:“避疫驱邪说”与“纪念说”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我国民间有许多说法,包括消灾免疫、趋吉避凶说,清扫卫生、防疫保健说,对阵竞技、调理阴阳说,还有龙的节日说等。最为大家熟知和流行的是纪念说。
  关于“纪念说”。此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的屈原纪念说,其认为端午节是楚人纪念爱国忠君屈原的日子,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而在江浙一带,人们多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蒙冤屈死,后又被吴王阖闾抛尸江中的忠良伍子胥而设;另外全国各地也还有纪念孝女曹娥、伏波将军马援、东汉苍梧太守陈临等历史人物的诸多说法。可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纪念说实为后人在节日习俗传承过程中与历史人物附会的产物,这种说法晚于避疫驱邪、调理阴阳、康体保健说,因此,最可信的还应是源自先秦时代的避疫驱邪说。
  文化意义:在节日中回归传统,增强文化使命感
  端午节就像其他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一样,也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比如端午节吃什么,做什么,南北各地就不尽相同。
  端午节食俗中除了全国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区喝雄黄酒,湖南常德、张家界等地还吃糍粑,江汉平原一带吃黄鳝,山东、江西等地吃茶叶蛋,河北地区吃印有五种毒物花纹的五毒饼等。长江黄河以南人们包粽子都用竹叶,而北方地区多用芦叶。这些均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在端午的习俗中,消灾避疫、驱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题和最主要的动力。例如喝雄黄酒,《白蛇传》里有一个情节讲的就是许仙听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现出了原形。这种建立在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基础上的节日主题,自古便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端午节习俗是人们对生命、自然、美好人格和幸福生活的歌颂和期盼。它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转变而变化。从对辟邪驱瘟主题、舍身报国或舍身救父等高尚人格的尊崇开始,逐渐又通过各种活动(吃粽子、赛龙舟等)上升为人类与自然、社会既和谐相处又主动调节的生活智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才得以长盛不衰。
  端午节之所以特别受到民众的喜爱,还源于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认同。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最鲜明的主题之一。从抗日战争开始,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便采取诗会的形式纪念屈原,将诗会与赛龙舟活动相呼应,更能够体现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大融汇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通过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高尚的品格,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与文化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更新。
  民俗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结构、思想意识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冲击,民俗文化面临着挑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现代化倡导全新的生活方式,破环了民俗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而民俗文化是生活性文化,一旦失去其存在与发展的土壤,民俗文化就会慢慢消逝。所以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是非常迫切的。
  但是单靠个人及民间组织是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因而必须发挥政府在保护民俗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自2003年起,由文化部与中国文联共同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便是在政府主导下保护民俗文化的英明举措。
  民俗学者从事民俗文化的研究,有着丰富的学术经验积累,并具有超前的眼光,因而应当在保护与建设民俗文化中充分发挥参谋和智囊的作用。许多民俗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必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学者在全国范围开展对民俗文化的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国现有的法律如《文物保护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涉及民俗文化,只有在云南等少数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民俗文化。
  无论是端午习俗,还是春节、中秋节习俗,这些中国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年轻一代很少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更不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因而对民俗文化缺乏认同。把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是十分必要的。让年轻一代切身接触到民俗文化,让民俗真正地融入他们的生活。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的意义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如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相关内容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