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次远征缅甸,派出十万精锐,最后牺牲之大,可谓空前绝后_蒋介石_印度_翻译

1942年9月2日,军委会外事局将一批翻译官送至机场,顺路搭乘史迪威的专机去印度。翻译官眼中的史迪威肩戴中将军衔,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这位美军中将个子不高,面容瘦削而且布满了皱纹,但是双眼炯炯有神,态度也和蔼可亲,没有一点高级将领的架子。他领着大家走上舷梯进入机舱,又叫大家分坐两旁靠窗的座位,还热情地帮助众人扣好安全带。

飞机起飞了,隆隆的机声震耳欲聋,史迪威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把带来的夹心饼干、沙田柚子分送到各人面前,让大家和他分享食物。当经过寒气逼人的“驼峰航线”时,年轻的翻译官们因穿着太薄,不禁瑟缩发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这时史迪威和乘务员送来几张军毯,让大家披在肩上,众人顿时感到身心俱暖。

毫无疑问,史迪威一出场就给翻译官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然而正所谓“一百个人心目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外界对史迪威的评价早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中国第一次远征缅甸,共计派出了包括第五军在内的十万精锐(精锐是相对于国内而言),最后损失了六万,仅余四万,其损失之惨重,可谓空前绝后。当时国内的抗战力量本身还捉襟见肘,能够抽出这十万兵力,讲穿了就是在拆东墙补西墙,此次落败对中国政府及蒋介石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当然打仗总有输赢,而且认真说起来,罗卓英、杜聿明等人在指挥上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让蒋介石感到极其不满和寒心的,其实是史迪威兵败时的表现:他居然扔下大军,独自逃往了印度!

假如史迪威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黄埔将官,也许现在等待他的就是死刑命令,过去由于这个原因而被枪毙的不止一个两个。蒋介石就此完全推翻了对史迪威的原有印象,从军事指挥到个人品质,同时被否定掉的还有对这位美国将军的信任。那是一道看不见的伤口,而且几乎再也没有可以愈合的希望。

与蒋介石的评价相反,在美国国内,史迪威得到的是一片赞誉之声。在美国人的价值观中,他们允许一个将军战败乃至投降,只要这名将军不是主观怯懦或无能。应该说,史迪威即便在战败的情况下,也展示出了足够勇气,据陈纳德记述,远征军溃败那个阶段,史迪威给他的最后一封回电内容是:“我就留在前线。”当运输机前去接史迪威时,他拒绝登上飞机,只是命令飞行员把他的幕僚人员带到印度去组建一个司令部。第二天,史迪威便随部队穿越丛林,徒步前往印度。

史迪威与远征军(1)连载,待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