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语是缅甸语希伯来语是缅甸语吗?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与越南语有什么区别_缅甸_柬埔寨_辅音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缅甸语 缅甸 柬埔寨 辅音

本文目录

  • 希伯来语是缅甸语希伯来语是缅甸语吗
  • 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与越南语有什么区别
  • 缅甸语难学吗
  • 缅甸为啥称呼中国为“德祐”,“德祐”是什么意思

希伯来语是缅甸语希伯来语是缅甸语吗

希伯来语不是缅甸语,两者天差地别。

希伯来语是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以色列的官方语言。

缅甸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甸的官方语言。

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与越南语有什么区别

甸语是缅甸的官方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和三角洲地区。使用人口约2800万,在泰国、孟加拉、美国等也有少量分布。

仰光(Yangon)话是现代缅甸语的标准语。缅甸语既然是缅甸的官方语言,这就说明了缅甸语翻译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还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缅甸语由于使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又有极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在汉藏语系语言中除了汉语、藏语外缅甸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对研究汉藏语系诸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老挝语(Lao)也称为寮语,是老挝的官方语言。老挝语分布于中南半岛,和泰语接近,但是文字外观有一定的差别,老挝语是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在历史上曾经吸收了大量的梵语、巴利语和柬埔寨语的借词。

柬埔寨语(旧称高棉语)属于南亚语系,以金边口音为标准,现代柬埔寨语中也吸收了不少外来语,其中有梵语,巴利语,法语,汉语,泰语,越南语等。目前,国内有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柬埔寨语专业。柬埔寨语文字类似于泰语,属于南亚语系,使用人口1000多万。 语言特点柬埔寨语的拼音法由辅音,元音相拼而成,辅音分高辅音,低辅音,重叠辅音和阻声辅音,元音分高元音,低元音,复合元音和独立元音。全书共有二十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话体,后半部分是叙述体,以到柬埔寨旅游为主要题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每篇课文后面均有生词表、多项练习,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加深对柬埔寨文化的了解。

越南语(Vietnamese language),母语人口7500万(2007年),属于南亚语系–越语族–越语支,与高棉语是亲缘关系,历史上曾用汉字标记,并且融入汉语词汇,1945年开始使用拉丁字母,中国东兴市约有1万京族使用越南语。

缅甸语难学吗

缅语难不难学,这个问题很具有针对性。因为没有基础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是有难度的,但是花心思学,总能够学到,不敢说一定会精通,但使用上总不差。

担心缅语难学,应该是看到了缅甸是文字吧。缅文看起来就像用一些大小不一、不同开口方向的圆圈连接或套叠而成,有时还拖着长长的尾巴和弯弯的翅膀,别具一番风味。是的看起来都是一样的,难以分别出来,真是太难学了。

缅文创制于11世纪,现存最早的缅文碑铭是1058年的雷谢德碑。到12世纪末,缅文已成为缅甸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缅文字母以孟文为基础,又吸收了巴利字母的一些特点。从古代的方形字母逐步向圆形过渡。

缅甸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是缅甸的官方语言,也是现在缅甸联邦各民族的通用语,使用人口约5,400万。缅甸语是一种孤立语,即一音(节)、一字、一义型的语言。缅甸语共有单辅音27个、复辅音32个、元音14个,其中单元音与复元音各7个。缅甸文是一种表音文字,共有33个辅音字母,代表22个辅音(有些古代发音不同的字母到现代发音已经完全相同了)。

书写时,辅音用字母表示,元音除了单独成音节时,部分元音有特殊字母表示外,均用符号表示,以基字为准,有的上加,有的下加,有的前加,有的后加。这些确实有点复杂,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规律的,不算太难。

现代缅语有4个声调:低平调、高平调、高降调、短促调,与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很相似。声调在拼写时也用符号表示。发音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更多的训练发音。

缅甸语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复杂的变音现象和书面语体与口语体有较大差别的文白异读现象。

缅甸为啥称呼中国为“德祐”,“德祐”是什么意思

在缅甸语中,华人(中国人,尤指汉族)被称作“德佑”。这个词的词源很不明确,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蒲甘时代,最初是指缅甸北部和东北部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多种民族。关于该词的起源有多种看法:源自汉语中的“突厥”一词;源自南诏首都(今大理市)的古称;源自汉语“大月氏”一词;亦有学者考证称,“德佑”来源于中文的“鞑虏”。缅甸坊间对“德佑”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缅族民族主义者倾向于认为缅语中“德佑”的写法是经过修饰的,换成另一个字母(即所谓原来的拼写法,发音不变),其意义为“奸人”,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中缅经贸交流历史上,“相对淳朴”的缅甸人常受中国人商业欺骗而产生的名词。虽然这样的解释并无历史根据,却深入许多缅族人的民心。19世纪以来,“德佑”才作为对汉族的称呼传播开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