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农民有多苦?城里人一年吃18公斤肉,农民一年吃6公斤_农民_消费量_肉类

可爱的农民

作者兰台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农民。

首先必须说,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让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同时,还让广大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而且各种数据都能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比如《1949-1956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考察》这篇论文就清楚的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农民的细粮消耗量是直线上升的。

人均细粮消耗量从1950年的84公斤上涨到了91.5公斤,细粮所占比例也从39%上升到42%。

以吉林为例,到了1956年,吉林农民的年细粮消耗量、人均肉类消费量都相比1941年上涨了3倍,而在消费量上涨的同时,农民在食物消费比重占比却在下降,从1941年69%下降到1956年61%。

而且随着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也在同步改善;根据《河南省志》记载,1954年对全省50个县993户农户走访调查显示,瓦房已经占到32.4%,大大超过1937年水平。

更别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民众寿命相比1940年代发生了飞跃式进步。

展开全文

农业

但是,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和贡献。

根据《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展望——基于1950-2010年统计数据的分析》这篇论文显示,在我国工业化速度较快的1960—1980这20年里,农民自从1950年代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了,比如农民人均粮食消费量自从1955年达到206公斤后,一直到1979年一直在200公斤左右徘徊。

而农村人均年肉类消费量也和粮食消费量类似,自从1955年达到5.5公斤后,长期没能突破6公斤。

《60年中国人肉类“消费”增长了10倍——中国人的肉类消费习惯》论文显示,截止到1978年,全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是12公斤,而农村只有6公斤,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则是18公斤;一直到2009年,农村人均年肉类消费量才达到18公斤,而此时城市居民算上外出消费,人均年肉类消费量已经突破40公斤了。

换言之,农业以及农民为了中国快速工业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和贡献;很多“城里人”表示,在快速积累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也付出了牺牲和贡献。

这不假,但是请说这话的朋友看看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耗量增长幅度,还是以1956年吉林为例,1956年吉林城镇居民年肉类消耗量为8公斤,而到了1978年已经是18公斤了;而吉林农民肉类消耗量则从1956年的5.5公斤上涨到1978年的6.3公斤。

农村20年时间里一共为国家提供了8000亿余资金,平均每年高达400亿。

在曾经无数个艰难岁月中,这些千万个朴素与坚韧的农民,他们紧密地团结在红旗下,用瘦弱的身躯硬生生撑起了共和国的一片天,成为共和国名副其实的最为稳固的墙基。

所以,也希望今天农产品价格稍微涨一点,农民受照顾稍微多一点的时候,不要有那么多抱怨和怪话,要多想一想,当年农业和农民的牺牲和贡献。

唉,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今天看了一篇批评小农经济的自媒体文章,让人心里不舒服。

所以就发了上面这些牢骚。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