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带了面具,媒体担忧《小丑》教唆犯罪,而《V字仇杀队》却封神_小丑_影片_仇杀

《小丑》全球票房破10亿美金,刷新了限制级电影的记录。但《小丑》传递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社会阶层差异导致暴力等主题,让很多媒体人士感到不安,甚至有人撰文称“《小丑》在教唆犯罪”。

《小丑》被划定为限制级电影并非杞人忧天。片尾,但失去理智,被压力彻底击溃的男主角化身小丑,在带着面具模仿他的市民的围观和保护下“封神”的一刻,这部影片就传递出了让人感到恐惧、极为容易被误解的信号。

而影片最后一幕更是看得人背脊发凉。杀害掉心理医生,被囚禁于大牢里的小丑逐步迈向“光明”,后带血的足迹,戏耍警察的背景画在一片洁白的光线中带有“神圣纯洁”的意味。从压抑到自由,由紧张到松弛,小丑完全借由暴力,依仗疯狂。这样的人物成为主角、英雄,表现了一种让人疑惑的自我认同感,难怪会让部分影评人士和社会安全的守卫者感到不适。

其实在《小丑》之前,有一部在类型和故事上都与其相当的漫改电影,它同样表达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塑造了一位带着面具的疯狂英雄,而且影片最后大众也模仿他带上了面具,但影片三观极正,受到了影迷大众和影评人人士的一致认可。这部影片就是高分神作《V字仇杀队》。影片的编剧来头不小,是曾执导过《黑客帝国》三部曲的沃卓斯基“姐妹”。

展开全文

拍完《黑客帝国》后,两人终于有了底气把多年前撰写好的剧本拍成电影。该片根据艾伦·摩尔与大卫·劳埃德所著的同名漫画改编。故事讲述在虚拟的未来世界,英国变成由独裁者亚当·萨特勒所统治的极权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方在残暴的统治下,整个故事遍布秘密警察,且施行了宵禁政策。

影片以少女艾维(娜塔莉·波特曼饰)为视角讲述了蒙面英雄“V”凭借个人魅力和超强的谋略,一步步唤醒和激发民众反抗暴政的经历。片尾,蒙面侠“V”壮烈牺牲,但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头戴面具的普通大众的响应,同时军队倒戈,人们纷纷来到标志着集权象征的国会大厦,目睹它被“V”炸掉的瞬间。

大厦倾塌,而火药中夹杂的绚丽烟火,却让一切成为了胜利的宣言。影片中,象征着极权主义的威斯敏斯特宫在音阶不断升高的交响乐伴奏下逐层瓦解,庄严的12点钟声随着爆炸声敲响,一个旧世界在这一刻结束。烟花冲天,建筑焚毁,夜幕被点亮,千万个“V”卸下面具,共襄这个由他们创造的盛举,被火光照亮的每一张面孔都在铭记这个时刻,没有人会忘记这个夜晚,以及它对这个国家的意义。

为什么同样是讲述个体到群体的反抗,《小丑》成为了专业人士的眼中钉,而《V字仇杀队》却被捧上了神坛?不得不说,《V字仇杀队》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反派”角色。“V”计划的第一步是占领电视台,他播放了唤醒民众的视频,内容是揭露独裁者依靠谎言上位的背后真相。

明显,片中的独裁者是依照希特勒来刻画的,他在片中常常暴怒失控,谎话连篇,只会依靠手中权力威胁和欺骗官员与大众。

这个典型的反面角色让“V”的形象变得更加伟岸和浪漫。同时也将男主角“V”的暴力行为正义化,而且其最后的牺牲带有明显的救赎意味。

毫无疑问,随着故事的发展,以及故事道德前提的存在,“V”必须死亡,因为他以暴力攫取审判者的地位,他的仇恨妨害了理智。所以,在追求公平、正义和自由的新世界中,没有他的位置。

他的仇恨被罪恶的旧世界塑造,他也只能随着罪恶的旧世界一起消亡,带着暴力、洗脱罪恶。很难想象一个被奉为神的人如何应对民众的崇拜,是否会因此迷失自我,成为新的“独裁者”。

其实,编剧沃卓斯基姐妹早在《黑客帝国》之前就写出了该片剧本的第一稿,因此这部影片在主题上与“母题”的控制与反抗有重合之处。当然,两部影片对于乔治·奥威尔经典小说的致敬也非常明显,监视与控制都是两部影片的主要元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V字仇杀队》在影片一开始就对英国著名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书写。1605年,盖伊·福克斯和同伴在国会大厦下面埋了36桶炸药企图将当时的独裁政权轰掉,但计划败露,他被英王詹姆斯一世下令绞死。而他所带的面具就是影片中“V”的最好伪装。

《V字仇杀队》同样作为漫改电影,主题与《小丑》也有共同之处,连结尾处也高度雷同,但正因为《V字仇杀队》塑造了鲜明的负面角色,而且对“V”的描述带有鲜明的“智者”形象,所以影片对于摆脱“控制”的呈现才显得三观颇正,得到了主流价值观的肯定。影片至今在网络上保持着8.9的超高分。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漫改电影之一。相比之下,《小丑》恐怕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遭遇连绵不绝的争议。

正因为《小丑》模糊和敏感的主题,影片被评定为限制级,相信主创也在提醒观众,要与小丑和影片保持“距离”,能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误入歧途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