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到底在哪里?_炎帝_黄帝_河南

炎帝、黄帝是中国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但他们距离我们已经有了5000年,他们的活动轨迹已经难以寻觅。不过,陕西方面认为黄帝位于陕北一带,认为炎帝位于渭河上游;河南则针锋相对,认为炎帝、黄帝分别位于拓城、新郑。那么,到底谁的理由更加充分呢?

一,陕西说的主要依据

陕西说的主要依据的是《史记》《左传》《山海经》《国语》等比较古老的史料。根据《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的姬水和姜水却是难以考证的。但是,从古代民族的活动可以大概看出其活动范围。

首先说炎帝吧。炎帝来源于神农氏,传说是中国最早发明农业的部落,其姓为姜。古代的“姜”也就是“羌”,炎帝是从古羌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农耕部族,早期的活动范围基本处于渭河流域。《大明一统志》考证得出:“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周宣王曾经在山西被姜氏之戎击败,《史记·周本纪》记载:“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东亚族群的迁徙路线

再来看黄帝。黄帝为轩辕氏或者有熊氏,为游牧民族,传说黄帝族最早学会冶炼铜,因而军事力量比较强。从中国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最早的铜器基本分布于甘肃等西北一带。黄帝为姬姓,后来的西周、北狄也是姬姓。周人发源于渭河上游,北狄活动于陕北、鄂尔多斯一带。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又有《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实际上《山海经》记载了许多关于黄帝的事情,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山海经·西山经解读:古雍州之地,黄帝居住的地方》。

展开全文

炎帝和黄帝原本是两个部族,后来经过阪泉之战而统一,从此两大部族相互通婚。周人就是炎帝二族通婚而形成的,《史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周人的父系祖先为姬姓,母系为姜姓。姜太公为何能够成为其三公之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周人的母系贵族。

从以上的资料来看,黄帝活动于黄土高原一带,炎帝活动于渭河流域一带。总体上来说,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都是炎黄二帝的活动范围。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就在陕北祭祀黄帝,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陵在陕北桥山,“黄帝崩,葬桥山”。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桥山修建黄帝衣冠墓,这个活动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黄帝陵

二,河南说的主要依据

河南说并没有多少可靠的史料依据,唯一的史料依据是写于西晋的《帝王世纪》,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当然是远低于《史记》《左传》《国语》等书。《帝王世纪》中将中国古代传说的各个部族首领的都城都一一写下来,包括伏羲氏也在内。地《帝王世纪》的这些说法没有依据,又写得如此详细,其真实性也就值得怀疑了。

《帝王世系》记载炎帝的都城在陈,也就是淮阳;黄帝的都城在新政或者河北的逐鹿。注意,《帝王世系》也没有明确黄帝的都城在哪里,只是说:“黄帝都涿鹿……陂泉地又有黄帝祠,皆黄帝战蚩尤之处也,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可见,《帝王世系》比较赞同皇帝都逐鹿,而新政只是记下了其他人的一些看法,所以用了“或曰”,意思为有人说。

后来的《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御览》《大明一统志》也都沿用了《帝王世系》的说法。那么河南新郑的黄帝陵是如何来的呢?现在百度百科上说古代新政这一带有黄帝庙,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来又不断重建、修缮。实际上今天的黄帝庙是在1991年将原地的道教庙宇“祖师庙”改造而来。而新政选择农历三月三祭祀黄帝,其时间来源于三月三祭祀祖师庙中供奉的真武帝。

祖师庙

河南也坚持认为炎帝之都位于河南的拓城,其主要依据也是《帝王世系》。帝王世系记载:“神农氏,姜姓也……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这里的陈也就是古代的淮阳之地。

相对比而言,河南说在史料上是十分脆弱的,只有一本在史学界拿不出来的《帝王世系》,而陕西方面有《史记》《左传》《国语》《山海经》等更加原始的史料,说服力当然更强。在遗址上,陕西的黄帝陵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而河南只有30年的历史,因此陕西也占据绝对的优势。

结语:

实际上,无论是陕西说还是河南说,都是无法确切地指明炎黄故里在哪里。根据史料的记载,炎黄二族早期在北方活动长达300年,其部族迁徙路线涉及到了整个北方地区。我们很难知道炎帝、黄帝二人出生于哪里,定居于哪里,交战于哪里?不过,从种种的资料可以表明,炎黄二族的活动区域大致处于黄河上游,而河南处于黄河下游。所以,陕西说能够占据更多的优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