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底色,还有中国黄_黄帝_小米_黄河

还记得

华为孟晚舟归国时候那句感言吗?

至今想起依旧激荡人心——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那飘扬的一抹红,便是国与家,

每每想到,一股热血崇敬的庄严便油然而生。

如果说那一抹红,意味着我们所拥有的国与家

放眼几千年中华文明,也许,

华夏民族信仰的底色,还应该是中国黄

信仰的底色,还有中国黄。

黄 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炎黄子孙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黄河文明和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爱琴文明等,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

展开全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等众多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文化形态。若要细数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作为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黄河流域便独占了3000多年。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中州腹地,谓之“中原”,自然条件优越,曾有20多个朝代,包括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等在此定都。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八大古都中,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五大古都繁衍在黄河附近。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诞生在黄河流域的《易经》《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以及《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等元典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心理与性格;而诞生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重大。

黄河九曲十八弯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开创发源之起点,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性,积累传承了丰富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在黄河流域的交流融合,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化的时空场景,促成了崇尚“大一统”的社会主流意识,筑牢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由几个仅有碗口大小的泉眼组成,雪山融化而来的水流,清澈见底。而后流经黄土高原,冲刷地表松软的土质,才将万吨黄沙带入,颜色发生了变化。一清一浊,皆是黄河。而正是犹如“水上太极”的清浊交汇奇观盛景,启迪了中华民族根文化里的“和合既济”的思想。

泾河与渭河交汇的“泾渭分明”

黄 帝

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可谓是诸氏族部落凝聚整合民族共同的“种族的偶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国势强大,政治安宁,有很多卓越贡献。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裳、笔墨、建舟车、指南针、造宫室、制音律、传《黄帝内经》的“岐黄养生之术”等。我国上古时期的四位英明帝王尧、舜、禹、汤均是他的后嗣。因而,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鼻祖,与炎帝同为中原民族的鼻祖,故中国后辈自称“炎黄子孙”。

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上古奇书《山海经》

关于黄帝的出生地,我国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有传说黄帝是河南郑州新郑人,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有熊国,父亲为君主名少典,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

河南新密灵崖山天爷洞遗址(相传是黄帝拜天祭祖之地)

还有一个传说是说黄帝是山东曲阜人,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山东东夷先祖是帝舜、后羿、太昊、少昊、帝舜、后羿、伯益等,都以太阳鸟为图腾。黄帝为了统一部落,从山东西部出发,攻打临近的河南东部,征服了河南地区诸多部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这个论断没有超出当时的地理交通条件,符合当时他能“登临泰山,东临大海”的时空逻辑。而黄帝之后的政治后代比如帝舜、颛顼、大禹、帝喾等人就都在河南了。宋真宗赵恒尊黄帝为赵姓始祖,诏令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这也表明了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公认黄帝是山东曲阜寿丘人。

除此之外,还有史料记载黄帝是甘肃人、陕西人、东北人、内蒙古人……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些观点认为黄帝只是后人虚构出来的。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说:“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黄帝之祀起于秦国,说不定黄帝即是‘黄龙地螾’之类”。可见他认为黄帝是战国时期才被造出来的,不是真实之历史人物。

而何新在其《诸神的起源》里,则重新论证了黄帝为神话人物。首先,他考证了黄字的含义:“黄,《说文》指出其字从古文‘光’字,也读作光字。实际上黄、光不仅古音相同,而且都有光的语义。《风俗通》说:‘黄,光也。’《释名》说:‘黄,晃(日光)也。犹晃晃像日光也。’日光本色即黄色。所以古天文学中,日行之道,称作‘黄道’。皇帝之袍,不用红,而用黄。封建时代,以黄河杏黄作为五色中最重尊贵的颜色,其俗应皆本于此也。” 然后他得出结论:“凡此皆可证,黄、晃、皇、煌、光在古代音同义通,可以互用。黄帝即皇帝的异写,即光帝,而且,此光即日光,黄帝即太阳。”

轩辕黄帝圣象以黄色为主色调,寓意土德之瑞,庄严之光

其实,不论黄帝是一人,还是几位首领共用的尊称,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一直都是古今东方土地上共同敬畏的一个信仰。

黄 土

黄河流域特殊的土质,地质学称为“黄土”。黄土是一种细沙尘土壤,是在冰川时代由北部沙漠吹来的风沙堆积而成。

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黄河冲积平原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肥沃,有利于农业垦殖。这就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农耕发展奠定了自然环境条件。黄土的松软,降低了对工具的要求。在铁质农业器具和畜力发展起来之前,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就能支撑起农耕行业的发展。先人们早期在黄河流域就开始种植小麦。长在黄土地上的小麦,对灌溉的要求低,产量较为稳定,是那个时候主要的口粮之一。只要努力耕耘,便能在肥沃的土地上获得丰收,这使得中国人养成了辛苦劳作的习惯,于是勤劳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底色。

河南新密平陌镇黄土窑洞遗址

而黄土的特性,也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黄土高原历经几千年沧桑,形成了千沟万壑,诞生了中国特有的“黄土建筑”——窑洞。时至今日仍有千万人口居住在窑洞里。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人们生活,不仅如此,窑洞本身的环境属性还利于人们的身体保健,比如,有研究者对久居窑洞人群进行了健康分析,发现其患瘙痒、疹子等皮肤病,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较少。甚至,苏联时期医疗界曾据此试验“山洞疗法”,让患者居于山洞,治疗半个月,其支气管炎治愈率达84%,哮喘病治愈率竟达96%。窑洞20度上下的恒温环境,加上稍湿润的洞内环境,不仅适宜人们居住,同样适合储存美味的发酵类饮食。

河南宋派酒业的黄土窑洞洞藏黄酒

无论迁徙何处,或许每一个黄皮肤的国人心中,都保留了一份对黄土地的亲近情怀。

黄 米

在《诗经·魏风》中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黍类有很多种,如谷子(也称黄小米或粟,在中国等亚洲国家是重要粮食作物,北美和欧洲西部作为干草种植)、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粮食,适于贫瘠干燥土壤)、扫帚黍(在亚洲和东欧供食用,在美国作为饲料)、指黍(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日本黍(日本和美国种植用于制干草)等等。

黄小米(粟)具有7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诗经》、《管子》、《齐民要术》、《授时通考》、明清地方志、《马首农言》、《救荒简易书》等古籍之中就记载了不下百种的小米品种。在河南郑州的新郑、新密附近发现的裴李岗遗址中,曾出土了小米谷粒的化石,成为人类食用小米的较早依据,而裴李岗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一,距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

因此,小米凭借悠久的种植使用历史和健康特质,成为古代最主要的粮食,位居五谷之首。小米的健康性,几乎被历代医家所青睐。比如,唐代的《食疗本草》中就记载,小米有健胃功能,使人睡眠安静,产妇也很适合食小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论述“粟米气味咸,微寒无毒,主治养贤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现代营养医学也证明,小米膳食纤维含量是大米的2.5倍,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加快消化腺的分泌,对消化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小米中除赖氨酸含量较低外,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含量也都高于小麦和大米。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工农子弟兵建立新中国,靠的也是“小米+步枪”。在国人的认知中,黄小米从来都是健康养生的代名词。

小米位居五谷之首

几千年以来,小米用它朴实的外表,滋养着华夏人的体魄和灵魂。而小米所拥有的黄色,即构成国人健康饮食方案的基础底色。

黄 酒

黄酒,是中华民族之瑰宝。与德国的啤酒、法国的葡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发酵古酒种。黄酒历史至少5000年,酒是文化的酵母,在元代以前,中国各大典籍诗词文学巨著里所有提及的酒,几乎说的都是“黄酒”。

黄酒,以小米或糯米等米类为原料发酵的低度轻饮

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一杯黄酒,感受黄河文明的魅力、崇尚黄帝流传的精神、体验黄土所依的情感、享受黄米天赐的健康,传承着炎黄文化的信仰。

温一壶黄酒,徐徐饮啜之间,回味悠长。中国的复兴梦里,一定有一个属于黄酒的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