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范先生10岁儿子设计的一款反向教育家长如何与孩子说话的小程序。
26日,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落幕。范先生与儿子的这个小程序也成为获奖作品之一。
01能不能有个程序,让父子俩“好好说话”
“这题都改过几遍了?怎么又做错了!”“你这又是什么情况!”隽璇的爸爸范先生用食指快速点了几下题目,对着儿子大声地呵斥起来。
话音落地,紧接着是一阵沉默,时间仿佛凝固,隽璇盯着作业本,皱着眉头,一脸的郁闷。学习进度在父子俩“跌破冰点”的氛围下“龟速”推进。
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成了一个被无限放大的问题。40多个小学生相会在云端,隽璇的注意力总是不由自主地从老师的共享屏幕转移到同学们的头像上,“他上课总盯着其他同学的表情看。”这种情况下,范爸爸一顿严厉的训斥常常无可避免。而处在青春期的隽璇正处在叛逆的阶段,常常会和爸爸对着干,这无疑令范爸爸更加恼火。
孩子的专注力不强,不注重时间规划,家长着急上火,稍不留神,锋利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亲子关系动辄剑拔弩张。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辅导孩子做功课,对此,无数家长深感苦恼。
展开全文
范爸爸和隽璇
“我说话一向不绕弯,说教孩子也不分场合、时机。有时,孩子正在兴头上,我一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浇了下去。”范爸爸承认,为了改善父子关系,早在比赛之前,他就买来了一摞儿童心理学、亲子沟通类的书籍,钻研如何把一句话说得“更好听”。
“我希望爸爸妈妈们能通过玩游戏、过关,学到与孩子好好说话的方法,让我们小孩不再难受,同时改善家庭关系。”隽璇说。
02自学编程,父子俩制作闯关小游戏
隽璇今年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目前,他正在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学习VEX机器人编程。任课老师王昕不但教授编程知识,还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用编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0后“码农”隽璇
最终,小程序以爸爸闯关的小游戏形式呈现了出来。
“好好说话”小程序界面
03意外收获,父子终于“冰释前嫌”
“好好说话”小程序的精华在于游戏中孩子提出的问题。从隽璇收到参赛通知到提交作品的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父子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编写题库上。
题库里的20道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题干与现实生活场景密切贴合,比如,“如果今天我不高兴,您会怎么说?”与之对应的两个选项分别是:“爸爸觉得你今天有点不开心,是发生什么了吗?”以及“你又怎么了,一整天摆个臭脸,给谁看呢?”
范爸爸在编写题库时特意查阅了大量资料,还专门参考了专业书籍《非暴力沟通》,在构思场景和答案时更是相当费神。但在范爸爸看来,即便费了一番功夫,他们也不确定现在给出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玩家也可以想出更好的回答。”
小程序设计完成后,范爸爸邀请亲戚朋友们轮番体验了一把,反馈结果在意料之中,“好好说话”广受好评,大家对作品的现实意义表示十分认可。当然,也有人提出了不错的改进建议:将游戏内的文字回答转成语音答案,从而感受话语中的语气。
范爸爸称,未来如果有时间和精力,他会找专业配音人员,实现回答语音化,同时在游戏中增加更多的情境和关卡,对作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在测试时,范爸爸闯关过无数次,所有题目早已烂熟于心,于他而言,答案已经毫无悬念,但对他来说,过程远比结果来得更加深刻。
在编写题库和找寻设计答案的过程中,范爸爸不仅学习到了更加委婉的表达方式,也开始尝试换位思考以及更加关注儿童心理。
范爸爸和儿子的关系因设计小程序得到改善
现在,如果隽璇到了学习时间还坐在电视机前,范爸爸不会再直接以命令的语气喊他回房间学习,而是让隽璇自己说出还要再玩多长时间,这样,时间一到,隽璇便会自觉地起身走向书房。
站在隽璇的角度,显然,他也从爸爸的点滴变化中受益颇多,他开始不再抵触爸爸的教导,父子俩的关系也从原来的僵硬、紧张逐渐变得亲密无间。
04少儿编程的真正魅力:锻炼逻辑思维
对于编程,颇多人的印象仍停留在IT程序员、格子衫以及霸占整个屏幕的复杂代码。而今,借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编程的教学和应用都在迅速向低龄化推进。
在颁奖礼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表示,根据“青少年AI素养框架”,青少年AI认知包含四个维度:信息意识、注意力管理、信息搜索利用、信息分析评价。
除了“好好说话”,参赛小程序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还有很多,这些作品的共性在于立足于日常实践,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令人头大的难题。
文萱和一涵
10后“码农”徐畅景
(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王婧懿
编辑/张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