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女留下遗书,父母在分手边缘难以接受,女孩:我是重点班里的倒数第一_心心_女儿_情绪

一周前,16岁的心心,被学校劝退回家,理由是心心状态不稳定,并且有自残的行为,她用圆规将手臂划伤,几十条划痕,母亲陈芳立即将她接回家里,收拾东西时,却意外的看到了女儿的日记,同时里面还有一封未写完的遗书。

日记记录负面情绪

心心在遗书里说:

“好难受,真的坚持不了了”

“妈妈对不起,没能尽孝”

“朋友,有机会下辈子还要做很好很好的朋友”

“爸爸和哥哥要照顾好妈妈哦”

展开全文

遗书和世界告别

心心的妈妈陈芳,看到遗书里绝望的女儿,她崩溃大哭,也不敢问女儿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字里行间都透露了绝望?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绝望?

带着心里的疑问,陈芳哭着打了通电话给心心的父亲。

陈芳说:“女儿自残了,而且写了遗书”

心心的父亲:“女儿怎么了,好好的为什么孩子带成了这样?

陈芳说:“我知道,如果女儿出事了,我的这个家也就散了。”

母亲陈芳泪崩

陈芳看着墙壁上挂着的奖状,全部都是女儿这几年得奖的记录,她把女儿叫来跟前,一张一张的翻看奖状,第一名、学习进步奖、综合素质奖、优秀班干部等等,很多。

“你看你多优秀,你是爸爸妈妈心里最优秀的。”

“并没有,这些只是表面的鼓励”

“你为什么要伤害你自己?”没忍住,陈芳问了出来,心心却很是淡定,她说:我讨厌我自己。

心心奖状有二十几张

陈芳买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准备了解后给女儿做开导,但心心说:“这就是心灵鸡汤”。

陈芳买的书

心心终于开始吐露心声。

进入准高一开始,心心考入了重点班,但却是班级里的最后一名。

她说“其实我对自己要求很高”,陈芳说“我们不要求你考上好大学,你只要健康就好”

心心说“但是我想考好大学,我想创造更多机会。”

后来班主任跟心心沟通,她从最后一名,变成了前二十名,原本情绪得到缓解,可分科后,心心换了一个班主任,成绩又开始下滑,直到班级第四十名。

她努力的想追赶,却无能为力,逐渐,她情绪暴躁,不稳定,但这些她都隐藏了。

母亲说:“女儿啊,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和你爸爸呢?”

心心说:“因为我想变得更优秀,但你们无法跟我同频”

负担,害怕会给他人带来负担麻烦,拖累他人,尤其是父母,亲密伙伴,也包括朋友。

陈芳今年43岁,从外省远嫁到湖南,丈夫常年在外省上班,每年只能回家几次,一儿一女,都是她带着在湖南生活,一直都是陪伴在身边的。

心心:你忘了那一年,你跟爸爸去了外省,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吗?你不知道我有多孤独。

陈芳泪崩了,原来,在心心从初中步入准高一,开始寄宿时,原以为寄宿,她便跟着丈夫,短暂的离开了女儿的身边,可没想到女儿竟然会如此孤独。

从那时开始,心心就不愿麻烦父母,遇到问题,都习惯了想要自己解决。

她希望自己是完美的自己,无法接受失败的自己,也不想让父母看到失败的自己,于是所有的情绪她都藏了起来。

“我想靠自己解决,但我好像又做不到”

“父母对我的安慰没用,就好像玻璃罩子外面的敲敲打打”

当母亲得知女儿的情况后,也只是想知道,女儿到底怎么了?却忘了感知女儿的情绪,没能感同身受,导致心心内心压抑太多,抑郁情况严重。

而心心恰好是复制了母亲的模式,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而压抑住了自己内心最深的情绪。

“如果我的情商智商都高一些,我更强大一些,我更聪明,更本事,我学习成绩更好,我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的话,我就不会抑郁了”

显而易见,这样不切实际的自责、愧疚,更加让他们很难和其他的人表露,求援。

好在,通过心理访谈,心心终于释怀出了内心的情绪,和母亲抱在一起,放声大哭。

这是突破抑郁的第一步,她只有像父母寻求帮助,才会突破抑郁的每一层。

母女相拥

从15岁的胡鑫宇事件,到16岁的心心,在频发的青少年轻生事件里,人们宁愿相信那些魔幻的故事,也不愿相信一个孩子真的会失落、绝望、头也不回的离开。

这背后何尝又不是一种精神上的逃避呢?

有些真相,是时候该面对了。

好在,心心的父母及时感知到心心的情绪,挽救了一个年轻生命。

每一个人,从孩童成长为青少年,在走向成年,进入社会,都面临的不同的挑战,压力很大深,痛苦也非常深,但是表面上都挺好。

他们不表露自己抑郁的原因首先是出于自我否认,他们不希望面对自己“有困难,在挣扎之中”的这样一个现实和事实。

当然,作为父母,需要用脑和用心,不仅要解决问题,更好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感同身受,孩子才能走出抑郁的“玻璃罩”。

0-6岁少年儿童心理

¥399

购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