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无处安放的孤独_自己的_陆地_美国

只要你还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听众,就还不算完。

You'reneverreallydoneforaslongasyougotagoodstoryandsomeonetotellitto.

《海上钢琴师》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我看见海天相接处的薄雾冥冥,我看见黑白琴键在十指翻飞下律动,我还看见女孩眼中的大海,那片海中装满了星辰。

我嗅到海风咸腥,听到弗吉尼亚号劈波斩浪的嘶鸣,也可以摸到唱片上似无序却有序的刻痕。

这更是一部好听的电影。

我愿意花费更多笔墨来记录、品味它的音乐,尽管我抓住的不及其万一,但那又如何?诚如毕加索言:“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展开全文

存在主义与悲剧命运

到底何为命运?是生下来就被注定的道路,还是后天选择的结果?

只差几步,1900就能迈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然而在他眼里,那片象征自由的土地却是一个“猛虎遍地的国度”。

“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海上钢琴师》的内核就是如此极端的浪漫主义,引起的反响也是两极的:有人视之为杰作,也有人形容它是“最好看的烂片”。

1900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

他所享受的孤独,是美丽而悲怆的。

在这份美丽的背后,却是潜藏于他幼小的心灵,并在成年之后开花结果的“恐惧感”。

作为一名弃婴,1900的人生就注定是一出悲剧。虽有养父的疼爱,但因养父怕失去他而不让他离船一步的恐惧感从小便慢慢注入他的心灵。长大后的1900虽显现出令人咂舌的音乐才华,但恐惧也已注满他的心灵,这让他的一生更像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真正的传奇。

为什么说《海上钢琴师》是一出悲剧?可能大家会归结到片尾,然而实际上悲剧和1900的死没有直接关系。

《海上钢琴师》的悲剧性是导演托纳托雷在创作中深受存在主义文学影响的一个结果。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顶峰。

其特征是“存在”即“自我”与客观现实永远都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其核心是“荒谬”与“痛苦”。因此,存在主义文学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人类的孤独、失望、恐惧等种种厌世思想情绪。

1900就像一面镜子,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完美折射。

他重自我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我的认可,他可以使尽浑身解数打败爵士乐的祖宗并对其不屑一顾,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抛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你可以说他拒绝上岸是因为藐视上岸,就像他藐视秩序,藐视那些听见“America”就蜂拥而上的人群。那么我也可以认为,他其实是害怕上岸。

对于1900而言,对面的陆地是另一个世界,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人类会本能地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1900也确实走到了两个世界的分界线上,但内心深处的“恐惧感”使他产生了对陆地的隔阂,甚至是敌意。越是恐惧,就越是封闭,最终将他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里,不论是纯洁的爱情还是飞黄腾达的前途,都无法激起他迈出那一步的勇气。

事实上,命运不也正是如此吗?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任何一个或重大或微小的选择都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看来天才和普通人一样,都想划定自己的安全区,都想过自己所谓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吗?

1900把自己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个琴键上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

他用自己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己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让自己变得快乐,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说——至少我可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绝对浪漫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

于是那艘巨大的海上客轮,是曾经庇护过他的堡垒,也终成了囚禁他的牢笼。他在船上,想象对面的陆地,陆地上的人又挤着登上客轮,我们是彼此的匆匆过客,不知道命运的下一秒会在哪里,而1900的人生是一场他自己可以预料的悲剧。

其实我不太愿意用天才这个词来定义1900,因为天才已经被用滥了。直到我看见有人将1900比作“ET”。

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你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想说话就开口,这是人类的方式。但1900的手指似乎才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眼和心,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一定稀奇。

就像《苏菲的世界》里哲学老师说的,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

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曾经都是。

不是有一句话么——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平凡如你我,哪怕被社会同化的面貌已八九不离十,那残存一丝差异,足够将这个人和那个人的差异拉的比欧洲到美国的距离都大。

差异导致孤独。不愿下船(接受同化)的1900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差异性(自我)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凡人的孤独。

这是属于天才的悲哀,他起点太高,以至于不敢接受现实的巨大落差。他的自信是飘渺的,他的精神支柱是脆弱的。与他相比,那个吹康恩号的小号手显得平凡,像是红花旁边的一片绿叶,在花开时陪衬花的艳丽,在花落时点缀枝杈。凡人仰慕天才,而天才也未必不向往平凡。

随着刷片的次数增加,我越发觉得托纳托雷未必为了一个多么深刻的主题而拍电影,他更可能为故事而拍,《海上钢琴师》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一个绝对浪漫绝对纯粹的人的故事。

1900是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知道自己不想变成什么样的人,并且不为外界所影响,杜绝了一切隐患,而且从一开始他就有一群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温暖的家人,有一位理解他,尊重他的朋友,他的一生短暂而完整。

1900的一生是很多人向往,却没有胆量做完的,托纳托雷便用电影的方式替你完成。

1900与美国

因移民者而诞生,由黑人和白人共同抚育长大,一切宛若横空出世。

1900不就是美国么。

在影片中还有很多人是美国,比如上船与1900斗琴的爵士乐的创始人。

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是个白人,而在影片中,他身穿雪白,皮肤却是黑色。

黑白的混杂,外来的移民,这是美国的颜色。

但,1900仿佛并不喜欢美国,尽管他会为对方的高超技艺而流泪,却仍轻蔑的抛下一句:“去他妈的爵士”。

1900还是船上的每一个人。

他为什么可以看透每个人的心事,为什么从未踏上过陆地的他,却对每个人的故乡了如指掌?

不是他有什么特异功能,只因为他就是船上的甲乙丙丁。

想想1900经历过什么,无数的“诱惑”可以使他下船,或名,或利,或是一栋阁楼,三五好友,在音乐和交谈中安享一生,当然还有爱情。

这时,你再想想,船上的人们为何而上船,又为何而上岸。

他们前往美国,去追寻远大的前程,这些也是对他们的诱惑。

1900并不存在,却也一直存在,他是人们上船后,丢到大海中的一切。

梦想,憧憬,彷徨,当人们踏上陆地,为名利而去,所舍弃的,便留在海上,化成了1900。

人们为了寻找光明的未来而上岸,大多却只能在这座猛虎遍地的国度中,连渣都不剩。

他鄙夷的,是高举自由火炬的美利坚,一如欧洲遗老遗少们的倔强,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就像人们在看到自由女神像时的呼喊,在靠岸后全都一哄而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