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风车 ‖《新诗中国》_诗人_文摘_一首

陈超(1958~2014),山西太原人。诗人、诗学理论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中国先锋诗歌论》《游荡者说》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表诗作300余首,出版诗集《热爱,是的》《陈超短诗选》(英汉对照)等。主要编著《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最新先锋诗论选》《中国当代诗选》等。2007年4月—5月,应纽约大学东亚系邀请,赴美进行学术交流。在美期间,还应邀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学术研讨及双语诗歌朗诵。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2000年获《作家》年度诗歌奖,200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风车 ‖ 陈超

冥界的冠冕。行走但无踪迹。

血液被狂风吹起,

留下十字架的创伤。

在冬夜,谁疼痛的把你仰望,

谁的泪水,像云阵中依稀的星光?

我看见逝者正找回还乡的草径,

诗篇过处,万籁都是悲响。

乌托邦最后的留守者,

灰烬中旋转的毛瑟枪,

走在天空的傻瓜方阵,噢风车

谁的灵魂被你的叶片刨得雪亮?

这疲倦的童子军在坚持巷战,

禁欲的天空又纯洁又凄凉!

瞧,一茎高标在引路……

离心啊,眩晕啊,这摔出体外的心脏!

站在污染的海岸谁向你致敬?

波涛中沉没着家乡的谷仓。

暮色阴郁,风推乌云,来路苍茫,

谁,还在坚持听从你的呼唤:

展开全文

在广阔的伤痛中拼命高蹈

在贫穷中感受狂飙的方向?

给现代诗做注脚

-读陈超《风车》

陈仲义

开设《当代诗歌专题》选修课时,我顺便做了一次调查。令我吃惊的是五成的同学,认为现代诗比古诗难懂,难懂的主要症结是歧义太多;要求给难懂的现代诗做注释的高达四成。我有意拿陈超的《风车》让大家现场解读《佩车》并不算艰涩,但是对接触现代诗甚少又缺乏训练的学子来说,却有些难,"答案”竟千差万别。有的说是写古代战争场景,有的说是写飞飙族,有的说是写青少年犯罪,还有的说是写传统的失落。当然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看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但一般也停留于此,很少能够再深人下去。于是应大家要求,我试着在黑板上做了十二条简要注释,然后再让大家重新解读。

(1)风车:以风为动力的器具,引申为堂吉诃德自身或堂吉诃德的“假想敌”。

(2)冥界:阴间,另一个世界。

(3)冠冕:头冠、帽子,形似高高矗立的风车。(4)十字架:受难与救赎的象征。

(5)逝者:已过去的人(或引申为老派的人)。(6)还乡的草径:回乡的路。

(7)万籁:籁,古代一种乐器;万籁为天地中的声音。

(8)乌托邦:乌有之乡,带有幻想性的本来不存在的地方。空想、理想的代名词。

(9)毛瑟枪:早期步枪,引申为古老的精神武器。(10傻瓜方阵:用自嘲的口吻指代风车。

(11)童子军:十余岁儿童的组织,起源于十字军东征,可引申为稚嫩脆弱的行为。

(12)一茎高标:与“傻瓜方阵”互为补充呼应,又是一种风车形象。

(13污染的海岸:指以物欲横流为标记的时代环境、语境。

(14)谷仓:装粮食的地方;还可指灵魂的栖息地。

经黑板上这么一提示,课堂上的纷争意见逐渐取得较多共识。后来我稍做归纳:风车可视为作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作者精选十分得当的物象上,融人了作者命中注定的精神战争(有关诗歌的写作、批评、教学),由此获得“反观”自身的张力,也由此塑造出作者心目中悲壮的“诗歌烈士”形象:孤愤遗世,在创伤与滴血的疼痛中踽踽独行,依稀中仰天长叹,苍茫里抿嘴-笑。一如老杜所描述的独戟天地间的壮汉、塞万提斯笔下与庞然大物叫阵的骑士,也一如鲁迅推崇的“过客”;同时又寄托了作者不甘泯灭的理想:“在广阔的伤痛中拼命高蹈/在贫穷中感受狂飙的方向"。那是留守与溃退、绝望与希冀、感伤与徘徊中的惨烈较量、殊死搏杀。

或许是经过固执的引导,也可能是教师话语霸权的作用,最后,几乎是全班同学都认可了该诗的主旨是有关“诗歌烈士”的形象塑造,以及诗歌精神的张扬。我不知道最后的“定性”说词是否属于强行灌输。我也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风车》原旨,又离开多远。如果仅仅到“注释”截止,不再做任何演绎,如某些古诗读本那样,或许更有利于学员的训练阅读。

经历这么一堂课,我开始重新思考,对于较难懂的现代诗,有没有必要做一些注释?做到何种程度?留有多大空间?能不能在一些现代诗选本上尝试做关键性注释呢?自然,得防止有碍于读者自己另辟蹊径的“预设”。

毕竟诗无达诂,最好还是点到为止。

陈仲义,1949年生于厦门。厦门城市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届研究员。从事诗歌写作、批评、研究近半世纪。出版现代诗学专著12部,代表作《现代诗:语言张力论》(36万字),发表与出版现代诗学论文与批评文章300多篇,总600多万字。获中国当代诗歌(2000-2010)理论批评奖;第12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昌耀诗歌理论批评奖;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两项:《现代诗:接受响应轮》《现代诗:元素化合论》。

《新诗中国》

李金发: 弃妇 (外六首)

王独清: 但丁墓旁 (外三首)

刘半农: 一个小农家的暮

闻一多: 死水

冯至: 蛇

徐志摩: 雪花的快乐

穆木天:雨丝(外二首)

冯乃超:红纱灯(外二首)

蓬子:风景二种(外一首)

胡也频:秋色(外一首)

石民:良夜、黄昏

林松清:梦幻

侯汝华: 水手

张家骥:我痛哭于蛙声中

戴望舒: 雨巷(外六首 )

卞之琳: 断章(外六首)

何其芳: 预言(外四首)

陈江帆:灯、窗眺

废名: 街前头(外三首)

梁宗岱: 晚祷

施蛰存: 嫌厌

金克木: 生命、雨雪

玲君: 铃之记忆(外一首)

李白凤: 小楼、幻想

路易士(纪弦): 火灾的城(外二首)

李心若: 音乐风、夜泊感

徐迟: 微雨之街、都会的满月

林庚: 春情二题

史卫斯: 小诗二首(外一首)

番草(钟鼎文): 桥

李广田: 秋的味

孙毓棠: 北行(外一首)

吕亮耕: 索居

禾金: 二月风景 线

钱君匋: 路上、苍茫

南星: 黎明、巡游人

辛笛: 印象二首(外六首)

郑敏: 黄金的稻束(外二首)

陈敬容: 雨后(外四首)

穆旦: 春(外三首)

杜运燮:无题(外四首)

袁可嘉: 岁暮 (外一首)

唐祈: 草原幻象(外一首)

唐湜: 我的欢乐(外一首)

杭约赫: 启示、最后的演出

朱湘: 采莲曲

艾青: 我爱这土地

牛汉: 半棵树

蔡其矫: 波浪

苏金伞: 埋葬了的爱情

余光中: 长城谣

郑愁予: 错误

洛夫:诗的葬礼(外三首)

痖弦:上校

罗门: 流浪人

席慕容: 悲喜剧

夏宇: 甜蜜的复仇

北岛: 语言

江河: 纪念碑

多多: 春之舞

舒婷: “?。!”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

杨炼:诺日朗

顾城:门前

林莽: 感知成熟

严力: 不用站起来去看天黑了

王小妮: 我感到了阳光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王家新: 泼墨山水

方含: 在路上

李钢: 舰长的传说

傅天琳: 一个老人和一棵铁树

徐敬亚: 在一种节奏里

张烨: 老处女

骆耕野: 车过秦岭

吕贵品: 少妇之谜

唐晓渡: 无题

阿曲强巴: 童话

孙武军: 水和鱼

岛子: 荒原狂想曲

小青: 失去的地平线

贝岭: 冬天的字句

马高明: 小夜曲

阎月君: 月的中国

黑大春: 白洋淀的献诗

杨如雪: 爱的尼西亚信经

车前子: 三原色

杨然: 晒坝上的笑

匡国泰: 天亮(节选)

汤养宗: 一生中的一秒钟

陈超:风车

Beaconsfield Coffee Shop

建筑师的咖啡馆

李小洛手绘艺术馆

原岩咖啡,喝出尊贵

《诗人文摘》

《一首》(1)

《一首》(2)

《一首》(3)

《一首》(4)

《一首》(5)

《一首》(6)

《一首》(7)

《一首》(8)

《一首》(9)

《一首》(10)

《一首》(11 )

《一首》 (12)

《一首》 (13)

《今日诗选》(第1辑)

《今日诗选》 (第2辑)

《今日诗选》(第3辑)

《新诗百年》900家

2022《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21《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20《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9《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8《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7《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6《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5《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4《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上)

2014《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下)

2022《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迎诗人

2021《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迎诗人

2020《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迎诗人

2019《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迎诗人

2018《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迎诗人

2017《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迎诗人

2016《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迎诗人

《诗人文摘》,大型诗歌类网刊,成立于2005年,以报道国内外诗坛新闻、事件及诗歌评论为主。从2014年开始设立《名诗百家》《今日诗选》等栏目,获得广泛赞誉。为纪念中国新诗百年而开辟的新栏目《新诗百年》,于2016年陆续刊出活跃在当今中国诗坛的诗人作品。2017年10月设立《诗杂志》《国际诗人》栏目。2018年开辟永久性精品栏目《一首》,并已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栏目。

之道,《诗人文摘》主编,《终南令坛》主持。作品见《诗刊》《星星》《中国诗选》等诗歌刊物。作品《行李》 展示于中国首列诗歌高铁,《雨》展示于北京地铁四号线,《荷说 》获“荷花颂”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著有诗集《我拣到了铜》《一根漂浮的石柱》等五部,主编《长安大歌》(陕西优秀诗歌作品选)。新作有《北纬0.7度》《咖啡园 》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印尼等语。参加第32届(以色列)、33届(马来西亚)、36届(捷克)、39届(印度)世界诗人大会。现居西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