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小学生背《大学》走红 家长:从孩子满月开始就“教”他读经典_孩子_济南_大学

济南一小学生背《大学》走红 家长:从孩子满月开始就“教”他读经典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洋洋 济南报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近日,济南一小学生背《大学》走红,被网友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联系到该学生家长,讲述“小学霸”走红背后的故事。

不是因为兴趣,但又源自兴趣

“现在的小孩太厉害了!我今年快四十岁了,都还没读完《大学》呢,人家三年级的小朋友已经背熟了。”济南市民张亮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王谙时是济南开元外国语小学三年级2班的一名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背诵了不少国学经典。

“《大学》是孩子居家上网课期间背的,背了大约20天。”王谙时的爸爸王先生说,孩子背这些显然不是因为兴趣,但又源自于兴趣。

“他喜欢翻书,类型没有忌口。抽到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童话》,会翻得很慢,抽到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不会马上就丢下。至于喜欢看的书,最早是绘本,后来是我书房里带图画的书,《山海经》《长物志》。等到认字了,开始看《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还有我个人的一些散文、报告文学和中长篇小说。”王先生介绍,孩子上小学后,看书一度到了有些废寝忘食的程度,他找来注音版的国学经典试图进行“干预”:想要看自己喜欢看的书,需要先背一段。

没想到,他的“干预”失败了,孩子依然读书读到废寝忘食。

其实,王谙时背的那些国学经典,并不是在背诵时才第一次接触。

从孩子满月以后,哄孩子睡觉时,王先生读的就是这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每读完一册,他会在扉页上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父代读。”

“诵读国学经典是挺奇妙的事儿。”王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讲整体,讲潜移默化。说理解的话,读睡前故事,那时的他也未必能理解。如果一定要说给满月的孩子读经有没有用,至少有一点,“重读这些,我会有收获。”

与其除草,不如撒下一粒希望

“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吗?是死记硬背吗?”小学霸背《大学》的视频走红后,也有网友提出了疑问。

“我觉着孩子背经典这事儿不能太功利化。就算从有没有用的角度来看,可能当时来说确实没用,但是我相信他记到脑子里去了,人生很长,终究有一天,自有浸润,自有感发,自有理解。”王先生说,在极少数容易望文生义之处,他也会给孩子简单讲讲,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不是真正的狗,不仁,也并非不仁慈的意思。但不能讲多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干涉未必是好事。

“换个角度说,有些家长引以为傲的,自家孩子记忆力超强,电视里的广告词都背过了,各种车的牌子都认得,这些又有用吗?”王先生说,小朋友的记忆力好,就像春天的沃土,撒上一把种子,不会马上开出花朵;不撒那把种子,也会有野草长出来。与其除草,不如撒下一粒希望。

后来的一天,种子长出来了。王先生带孩子去爬山,快到山顶时,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孩子来了一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先生激动得心砰砰直跳,他对孩子说,千年之前,有位老爷爷把宝可梦收进了精灵球,今天,你又把它放了出来。那只宝可梦,叫格物。

还有一次,他带孩子去趵突泉,在一个小亭子下看到泉水流过,孩子又感慨,“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王先生提到他本人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暑假,他的姥爷拿出《古文观止》,给他和哥哥们讲的第一篇是《祭十二郎文》。“具体怎么讲的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姥爷当时的表情动作。本来年纪最小的我,就只是个凑数的听众而已。但你说有没有用?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语感,二是自信。”王先生在政府机关当过秘书,在新闻单位干过记者编辑,在济南知名高中教过语文,还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参与过几部电视剧剧本的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托那篇《祭十二郎文》的福,他一直是在“字”以为事——靠汉字谋生。

王谙时受爸爸的熏陶,读书之余,还喜欢天马行空地讲故事。爸爸为了鼓励他,从他上幼儿园开始,就把他编的故事记下来,编辑成册。

谈到孩子的名字,王先生说,除了谐音梗,他还希望孩子做一个懂得珍惜时间、把握时机、益于时代的人。谙时,方可止于至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