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谁(背水一战是哪个历史人物)_韩信_汉军_一战

本文目录

  • 背水一战是哪个历史人物
  •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 背水一战的人是谁
  •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
  •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典故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主人公是谁
  •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谁
  • 背水一战历史人物是谁
  •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是哪个历史人物

背水一战历史人物是楚成王。《荀子》中有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而在中国古代群雄争霸的战争中,水既可能成为引发战争的“祸水”,也可能成为激发斗志的利器。公元前656年春天,江东(春秋时期的楚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楚成王有雄心壮志,多次攻打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国,因此与当时的霸主齐国关系紧张。齐桓公为了遏制楚国北进,率领其他诸侯国入侵蔡国,又把矛头对准了楚国。眼见对方来势汹汹,楚成王派遣使者到对方大军中询问:“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您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齐国相国管仲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他赐给我们先君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楚国已多年不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用的包茅,天子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来问罪。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也为此来问罪。”使者回答道:“贡品没有送去,这的确是我们君王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您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管仲和使者提到的昭王就是周昭王。他曾经多次征伐楚国。传说,在最后一次伐楚时,由于军队不擅长水战,周昭王的军队始终占不了优势,而楚地离周朝国都很远,周昭王的军队补给很成问题。为此,他的队伍大肆劫掠当地百姓,弄得怨声载道。眼见无法取胜,周昭王无奈返回。路过汉水时,他发现岸边没有船只,便责令百姓在限期之内造好船,否则全部斩首。这些百姓痛恨周昭王的暴虐,在造船时把船板敷衍地粘合到一起,用少量铜钉固定。结果,周昭王率大军渡河时,船解体了。周昭王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溺水而亡。楚国使者认为,齐国将周昭王之死归咎于楚国,是无稽之谈。这个典故后人称为“移祸江东”,再后来,“移祸江东”演化成“祸水东引”,指用一定手段嫁祸他人,让自己免遭损失。不过,楚国本身实力强劲,加之使者在其中斡旋,这场刀兵之灾最终消弭于无形间。来源:少年博览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背水一战的故事,发生在秦朝灭亡之后,西汉开国之前的历史阶段。

此次大战,主要人物有:汉军名将韩信,赵军主帅陈余

背水一战,军事家韩信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背水一战的人是谁

背水一战的人是韩信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表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

背水一战的主要人物是韩信。韩信,淮阴(今属江苏)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韩信开始的时候投奔项梁,后来又跟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最后,韩信投奔汉王刘邦。
背水一战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的故事: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典故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 历史上称井陉之战,相关的历史人物是汉军大将韩信和赵军主帅陈馀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违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主人公是谁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主人公是韩信。

“背水一战”的故事讲述的是韩信与赵军对战的故事: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命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

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

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1. 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2. 张耳

    张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家于外黄。 秦末汉初人物,曾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军,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后世为避汉文帝讳,恒山皆作常山)定都襄国(邢台)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被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称赵景王。

  3. 陈馀

    陈馀(?-前204年),一作陈余,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国名士,性格高傲,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大泽乡起义之后,同投奔陈胜,后跟随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自立为赵王后,出任大将军,武臣被部将李良杀死,与张耳立赵歇为赵王。李良引秦军大将章邯攻赵。张耳、赵歇败走巨鹿,被秦将王离包围,自觉兵少,不敢进兵攻秦,张耳大怒,责怪陈不守信义,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全军复没。后项羽大军至,大胜秦军,解巨鹿之围。张耳再次见时,怪他背信弃义。陈一气之下将帅印交出,从此张、陈俩人绝交。项羽分封诸侯王时,陈只被封为侯,心有不满,于是联合齐王田荣,击走张耳,复立赵歇,自为代王。韩信平定魏后,与张耳一同攻赵,陈未接受谋士李左车的建议,轻视韩信的背水列阵法,败后被斩杀于泜水。

  4. 李左车

    李左车(生卒年不详),西汉柏(邢台隆尧)人,秦末年间谋士,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初时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出兵攻打赵国,李左车向陈馀建议带兵绕道汉军后方断其粮草,但陈馀不以为然,后赵军大败,赵国被灭,李左车被俘,获韩信礼待,韩信向他求得计策,采用先虚后实之兵法取得燕齐之地,他对韩信说“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世将之引为名言。此外,李左车还着有《广武君略》兵书。

  5. 赵歇

    赵歇(?-前204),嬴姓赵氏。秦末人。战国时赵贵族。公元前208年,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秦将章邯攻赵,以重兵围攻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项羽率兵救赵,大破秦军,他与张耳始得解围。前206年,张耳从项羽入关,封常山王,他被徙为代王。后陈馀击走张耳,他复为赵王。汉楚战争中,陈馀为汉将韩信所败,被杀,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杀。

备注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谁

回答: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这位有着神奇的军事天才,刘邦正式封他为大将军之后,第一战就是背水一战,取得了胜利。

背水一战历史人物是谁

中国历史上能用背水一战这种计谋取胜的,只有秦汉时期的韩信能够做到取胜,在后世的朝代中,敢用背水一战迎敌的将领都不多见,更别说用背水一战取胜了。

背水一战,简单地说就是背靠水源,正面迎敌,使用这种计谋是没有退路的,虽然目的是激发自己一方将士必死的奋战之心,只有击败敌人,才能生存下来,如果击不败敌人,那么自己一方不是被被敌人击败,就是被敌人赶到河中淹死,换句话说,背水一战是一个险计,取胜的难度大。

所以说,背水一战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了自己,那么韩信为何能用背水一战这种计谋取胜,这是巧合,还是韩信的运气实在太好?

韩信兵棋推演

一、双方军队数量

韩信攻赵之战,其实是把自己的军队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河边列阵的1万汉军。

第二部分是埋伏在井陉山上的2000名汉军轻骑兵。

第三部分是韩信率领的主力汉军,人数约有2万,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营地。

人数唯一不确定的就是韩信的主力数量是多少,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数字,只说了数万,除去河边布阵的1万人和埋伏在山上的2000轻骑外,韩信的主力应该至少有2万人,当然这是估计,韩信的人数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就算2万人吧。

赵军的人数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说法是号称20万人,按照当时战争的习惯和司马迁的笔法来说,号称的人数往往是虚构的,比如司马迁写刘邦与项羽的军队时,就分别写出了实数和对外号称数量,当时刘邦只有10万,就号称20万,这里赵军号称20万,那么实数只有10万人,同时以赵国的实力来看,也只有10万兵力的实力。

韩信

也就是说背水一战(也叫井陉之战)大概率是韩信以3万人对战赵国陈馀的10万人,1:3的比例,韩信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

《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二、计谋

韩信所用的“背水一战”远远不止四个字能说得清的,这当中包括了太多的细节,既有史书中记载的细节,更有你我不知道的细节,背水一战只是表面所能看到的计谋,韩信能够取胜,还包括一系列的计中计,包括:诱敌深入、背水激励、拔旗易帜、两面夹击。

韩信以劣势兵力反而分兵三路,绝对是一招险棋,如果赵国同样兵分两路,强力进攻韩信的两路公开军队,隔开韩信的主力与河边列阵的1万军队汇合,韩信这场仗都难以取胜,可是陈馀并没有,而是在井陉口等待韩信主力交战。

赵军主帅 陈馀

1、诱敌深入之计

韩信和张耳是汉军的主帅和副帅,韩信为了让陈馀上当,不惜把自己和张耳当成诱饵,韩信本人与张耳亲自率领汉军主力攻打赵军,然后韩信败退,与河边列阵的一万汉军汇合,并且一路上丢弃各种财物和辎重,让赵国陈馀相信汉军是真的败了,从赵国主帅陈馀的角度来看,汉军的主帅是张耳和韩信,只要韩信和张耳在眼前,理论上陈馀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河边的汉军身上,事实上陈馀也是这么做的。

韩信只有把自己当成诱饵,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赵军,不仅仅是吸引赵军抢夺汉军财物,要知道赵军中如果谁能攻破汉军,杀了韩信或者张耳,那就是天大的功劳,可以一战封侯,所以汉军才会倾巢出动,财物再重要,对赵军来说,也没有韩信和张耳的首级重要,这也是韩信能够引诱陈馀上当的主要原因。

《史记淮阴侯列传》: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井陉之战(背水一战)

2、背水激励之计

当韩信的主力与河边的汉军汇合后,背后是河水,前面是敌人,对于士兵来说,唯一的希望就是顶住赵军的进攻,然后寄希望于山上埋伏的2000轻骑兵,韩信与张耳为所有士兵作出表率,主帅都在这里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能不拼命吗?不拼命就是死,不被敌人砍死,也被河水淹死,这一招比用督战队强多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就看你如何激发了,韩信显然做到了,即使不能打败敌军,只要守住了河边的阵地也是胜利。

3、拔旗易帜之计

当赵军全部被河边的汉军和韩信、张耳吸引时,2000轻骑迅速寻找机会冲入空虚的赵军营地,韩信这招同样是险招,如果赵军营地有部分驻军的话,2000轻骑就没这么容易拿下赵军营地,可惜陈馀失算了,营地居然空虚,迅速被2000轻骑拿下。

4、两面夹击之计

两面夹击其实是一个心理战,赵军如果能稳住阵脚,并不会全军覆没,或者大败,营地被占让赵军士卒心理上大为震动,等于自己被汉军端了老巢,以为自己一方的将领都被俘虏,要知道前方士卒在打仗时,后方营地是指挥作战的将领驻守的,还包括一些文职人员和后勤人员,这些人如果被汉军俘虏,那对赵军士兵来说,绝对是绝望的心情,很自然地产生慌乱情绪,一慌乱就败逃,一败逃就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胜负。

井陉之战

战场上的胜负,很多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导致的,只要士兵产生慌乱,那是极难阻止的了,要知道十万大军的指挥本来就是一件系统的工程,只要一小撮士兵乱了,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传遍整个军队,军官根本无法阻止,这就叫兵败如山倒,一旦乱了,军队数量再多也是失败。

三、情报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知道韩信的情报工作做得好,但历史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原本李左车给陈馀建议派出一支军队攻击韩信的后方及运输队,陈馀拒绝了,然后这个情报被韩信知道了,请问韩信是怎么知道敌方这种秘密情报的?李左车是赵国高级将领,陈馀是赵国主帅,这种赵国最高机密的情报,韩信都知道,原因是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陈馀军中有奸细向韩信报告了情报,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张耳,因为张耳当过相当长时间的赵国丞相,曾经多年与陈馀共事,对赵国的了解都不比陈馀少多少,张耳在赵国多年,肯定有亲信或者对赵国某些将领很熟悉,通过派人做情报工作,或金钱收买,或私下情感联络,收买了赵国高级将领才能得到这个情报。

否则,韩信怎么可能得到陈馀没有接受李左耳这种最高机密的情报?当时又没有窃听器,只能靠人传人,韩信的派出的情报人员能潜入陈馀的军帐偷听吗?不可能,这只能是赵军内部出了奸细。

李左车

四、对手

在冷兵器时代,想要了解一个人,尤其是战场上的对手,只能根据这个人的以往战绩来判断,韩信想要打败陈馀,肯定也是多方面打听陈馀,韩信手中有一张王牌,就是张耳,张耳与陈馀是莫逆之交,两个人原本是关系非常好的,因为巨鹿之战闹翻了,张耳怪陈馀没有来救自己,陈馀当时兵微势单,也不敢救 ,否则就是自己战死,所以两人闹翻了。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所有来自陈馀的情报,基本上都是张耳提供给韩信的,对于对手陈馀的情况,韩信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包括陈馀的性格、能力、行事风格,张耳全部告诉了韩信,韩信原本就注重分析对手,现在又有张耳提供了这么详细的情况,所以韩信对陈馀很有把握,但是反过来,陈馀则是完全不了解韩信,韩信到这个时候也只是刚刚攻破了魏国,陈馀知道的就这么多。

韩信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韩信做到了,可陈馀完全不了解韩信,落入了韩信一系列的计谋当中,可以这么说,井陉之战的一系列计谋就是韩信量身为陈馀定做的,正是因为对陈馀的足够了解,所以韩信敢用险招,敢用背水一战,敢以劣势兵力分兵迎战,敢以自身作诱饵,并最终取得胜利。

同时,陈馀这个对手并不强,也是韩信最终能取胜的原因之一,如果李左车是主帅, 那么韩信将无法取胜,这就是对比,所以韩信能取胜,其实还是有一点点运气成分在内的,当然运气比例很小。除此之外,陈馀也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比如轻敌,面对韩信在河边布阵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何如此?再比如情报工作极差,连韩信的2000伏兵都没有发现。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是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手下大将韩信,所运用的战略。 汉方---韩信领兵攻打赵国,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楚方---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背水一战”的战略的执行 韩信为了打败赵军,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背水一战。战略出自孙子兵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