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有哪些)_溶液_物质_原子

本文目录

  •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的归纳
  •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整理
  •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的归纳

  九年级化学知识重点

  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九年级化学必备知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九年级化学常考知识

  1. 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2. 原子

  (1)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3)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4. 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 化合价和化学式

  (1)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2)化学式

  ①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②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③计算:

  a.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如果说学习一定有捷径,那只能是勤奋,因为努力永远不会骗人。学习需要勤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化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

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 儿童 );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 方法 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 其它 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污染物主要指标是:总悬浮颗粒、SO2、氮氧化物(如NO2)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 复习方法

1、浓缩要点,强化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要准确理解概念,必须强化记忆。为了取得记忆效果,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精炼定义,浓缩要点。如,复习催化剂概念时,可以将其浓缩为“一变”和“二不变”。“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浓缩、提炼概念的要点,不仅便于记忆,又能将要点准确“还原”为课本语言。

2、抓住关键,揭示规律

复习化学概念,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搞清定义中关键字、词的真正含义,抓了这些,就是抓住了关键,也即复习到位。如复习“溶解度”概念时,应抓住四个关键要素:⑴一定温度下;⑵100g溶剂;⑶饱和状态;⑷溶质质量(单位为“g”)。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又如,在复习“分子”概念时,在抓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和“一种粒子”这两个关键词的同时,还应揭示如下规律:⑴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⑵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⑶分子可以再分,但分割后的粒子不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显然,在抓住关键中揭示规律,不仅有助于理解概念,更能有助于灵活应用概念去判断是非,解决问题。

3、注重比较,准确运用

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复习基本概念的重要环节,复习基本概念时,一般注意比较:⑴在音、形、义方 面相 近的概念,如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⑵外延部分重合的概念,如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⑶对称的概念,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⑷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如原子与离子;⑸似同实异的概念,如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一方面可以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概念间差异与联系,以便准确运用。最常用的比较方法是列表法,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比较如下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特征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现象 伴随状态、形态变化 伴随光、热产生,颜色变化

结果 表现物理性质 表现化学性质

联系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发生

4、建立网络,理顺关系

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复习化学基本概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理顺相关概念关系,也就是对相关概念按一定的从属关系或衍生关系进行系统整理,使之形成网络。

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建立网络图的方法是建立树状图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三化学知识点最新总结

★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整理

下面是我整理的九年级化学重要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溶液知识点

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 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电子层知识点整理

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2.把原子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如氖、氩等,它们的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离子

1.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等。

2.离子的形成:阳离子原子阴离子(1)阳离子: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少,原子带上正电荷,变成了阳离子。(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阴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多,原子带上负电荷,变成了阴离子。(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

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而且将负极试管所收集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2H2O 通电 2H2+ O2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关于水的正确说法:(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每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5)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很多,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总结梳理了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接下来分享具体内容,供参考。

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常见的碱

常见的碱的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还有一些生物碱如烟碱(尼古丁)等。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比较

2.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酸、碱、盐溶于水形成溶液过程会离解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

(2)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氢离子(H+)。

(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氢氧根离子(OH-)。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为紫黑色

3.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4.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 、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

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

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

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

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

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

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

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Mn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加热=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电解=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高温==2Fe+3CO2

9.熟石灰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高温=CaO+CO2↑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