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求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笔记!!~)_先帝_陛下_贤臣

本文目录

  • 求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笔记!!~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点知识点
  •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 雪的读书笔记 就是主要内容 文章思路 感觉印象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18课的课堂笔记
  •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 雪的读书笔记

求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笔记!!~

重点字词。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 (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 (5)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6)异同 :不同 (6)刑赏:罚
(7)昭…..之理 显示 治理 (8)淑均:善良公正
(9)倾颓:倾覆衰败 (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 (12)躬耕:亲自。
(13)闻达:做官扬名 (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15)驱驰:奔走效劳 (16)夙夜:早晨
(17)不毛:荒凉的地方 (18)庶竭: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铲除。
(21)彰:表明 (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
(23)慢:怠慢 (24)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
(25)以咨诹善道:询问 (26)雅言:正确
(27)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 (28)之秋:时
(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30)偏私:偏爱私心
(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通假字:阙:(通“缺”) 缺点 简 (通“拣”) 选拔
有(通“又”)
4、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晓畅:精通熟练 今:作文通顺明白
5、 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恐托付不效。(成效)
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性行淑均 (行为)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原因) 行阵和睦 (队伍)
俱为一体 (是)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 寄臣以大事 (把)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为、替)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 ( 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6、 成语: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三、翻译重点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皇宫中丞相府里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异。如果有作奸邪的事违反科条法律的人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信任他们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翻译: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四、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默写形式: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2)、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五、理解:
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2、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4、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2)、语言质朴、恳切:
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
5、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六、扩展
1、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答案要点:(1)、封建社会推崇:刘汉为正统、受知遇而尽忠的一代忠臣典型
(2)、今天我们可看作为事业、为人民的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
2、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2)为了汉室之隆
5、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
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6、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加入WTO,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当今世界变幻莫测,如你是炎黄子孙身处二十一世纪的诸葛亮,你怎么办?
8、作为一名有才智的中学生,你如何为学校献计献策?
9、相关诸葛亮的故事:
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病死五丈原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摆设八阵图
空城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10、诸葛亮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赞颂《出师表》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点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第15课知识点: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怡yí情 狡黠xiá 诘jié难

  睾gāo 吹毛求疵cī 要诀jué

  2、解释下列词语。

  (1)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4)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5)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九年级语文第15课知识点:文学常识

  1、《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 ,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8、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九年级语文第15课知识点:文章分段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 雪的读书笔记 就是主要内容 文章思路 感觉印象

主要内容: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壮丽
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报负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18课的课堂笔记

英语,你肯定知道是一种慢功夫,要想速成,有点急功近利的心态.
不过上学期努力抓紧,还来得及,考上以后就要努力在平时了.
首先,单词和词组,老师肯定会领着复习,这个时候尤其要重视,因为老师讲的很多都是重点.上课要仔细地跟着老师复习,写笔记,有没听懂的要及时地问老师或者同学,一定要搞懂,不管这个问题多么简单.不怕别人笑话,就怕考试时手忙脚乱,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课后一定要多复习,反复看笔记.基本上,利用好课间休息时间就行了,只要九年级一年积累下来,总量也是很可观的.
多做阅读题还有完形填空,帮助理解词义.抓住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搞懂他们的区别.
其实背课文,九年级就不用了.关键是搞懂句子的结构和里面的一些漂亮词组,记下来,会用,就达到目的了.不要想着这是一门苦差事,学以致用,艺多不压身,是不是?
当用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
不要太在乎自己的分数,这个时候,谁如果太在乎分数,就会在这个关键时期被心情影响,平时考的好的中考时不一定就考的好.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冲刺并达到最好.
要准备一些英语时事材料,这个在中考的作文或者阅读中会有体现,有备无患吗.到时候组织语言写就行了,不用再拼命地花时间组织单词.
最后,祝你考入理想的高中.考出理想的成绩,加油欧!
你的串号我已经记下,采纳后我会帮你制作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 雪的读书笔记

欣赏本词的上阙要注意视角,诗词中的视角不是简单的肉眼所见,而是“心眼”所见,是作者的心灵和精神在“看”,在观察。在一刹那,诗人的心灵是自由的,精神是活跃的,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诗人用他的“心眼” 去迎合天地,去俯仰宇宙,在这迎合俯仰之间,诗人看到了自然的蓬勃生机,宇宙的大化流行,当人的精神、心灵参与到了宇宙自然的运动之中,他会获得无穷的生命力。所以,才能写出如此阔大的景象,如此丰富的世界。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视角的阔大,而这视角正是诗人的心灵之眼,精神之眼。再比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也是心的观照产生的效果。一切诗歌都是诗人用心灵去关注宇宙自然,用心灵去体味人生百态。
那么是不是有了心灵的观照就可以了呢?为什么毛泽东的这首词气势如此宏大,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三点: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但是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这样气势宏大的作品?当然不能。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造诣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诗人饱满的情感投注到万物自然之上,使得万物自然具备了这种豪放的特征。也就是王国维讲的“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方面有很多例子。比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同是写山,毛泽东写出了“万山红遍”,蓬勃强烈的生命力;李白写的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又是一种超然;辛弃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山的潇洒风神;姜夔却说“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满是哀愁。为什么对象基本相同而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的感情不同。毛泽东同志当时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满腔豪情要做出惊天伟业,所以在他眼中万物也是生机勃发。
由此说来,诗人的感情在观察外物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外物是不是就只是被动的等待观察,等待人把情感投射到它身上?当然不是。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内模仿。就是说人是会受到外物影响的。当我们看峻峭挺拔的高山,看波澜壮阔的大海,大自然的庄严伟大很容易打动我们,在那一刻,原本心中没有的情感也会油然而生。在本词中,巍峨的群山,奔流的湘江,翱翔的雄鹰,游动的江鱼也给毛泽东很大的启发,在如此生机勃发的自然生命律动中,人的活力也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宇宙大化流行之中。
以上两点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只不过在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而已。诗人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他去观察外物,把他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外物的这种情感特征反过来有影响加重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再次投射,外物再次反射,如此循环不已。有些类似物理上的反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如果我们进一步体察,还可以发现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强烈的主体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他认为“有我之境”的美学风格是宏壮。如果换一种表达来说就是感情极为饱满,很容易调动读者进入与作者相同的情感氛围之中。本词劈头一句“独立寒秋”,是谁独立,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我”在那里,“我”看到了“湘江北去”,“我站在橘子洲头”,“我”看到了“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我”感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所以“我”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人“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的命题。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的“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灾祥”也是同样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人是真正的主体,所以所有的作品都是去表现人的。抓住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沁园春·长沙》就会懂得正是强烈的主体性使词作充满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简 单小结一下:分析诗词首先要注意视角变化,而这视角是心灵的视角;其次就是情与景的关系,是一种反射的关系;再有就是主体在作品是否出现,他影响着词作的风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