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桂王至吴三桂书?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_将军_先帝_山海关

明桂王至吴三桂书

明桂王朱由榔(即南明永历帝)至吴三桂书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逆肆志,突我京师,逼死我先帝,掠杀我人民。将军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尽泯也。奈何清兵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红颜幸得故主,顿忘逆贼授首之后,而江北一带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南方重臣不忍我社稷颠覆,以为江南半壁,未始不可全图。讵鸾舆未暖,戎马卒至。闵皇帝(指弘光)即位未几,而车驾又蒙尘矣。闽镇兴师,复振位号,不能全宗社于东土,或可偏处于一隅。然雄心未厌,并取隆武皇帝而灭之。当是时,朕远窜粤东,痛心疾首,几不复生,何暇复思宗社计乎?诸臣犹不忍我二祖列宗之殄祀也,强之再四,始膺大统。朕自登极以来,一战而楚失,再战而西粤亡。朕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朕于贵州,奉朕于南(宁)、安(隆),自谓与人无患,与国无争矣。乃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勋,督师入滇,犯我天阙,致滇南寸地曾不得孑然而处焉。将军之功大矣!将军之心忍乎?不忍乎?朕用是遗弃中国,旋渡沙河,聊借缅国以固吾圉。出险入深,既失世守之江山,复延先泽于外服,亦自幸矣。迩来将军不避艰险,亲至沙漠,提数十万之众,追茕茕羁旅之君,何视天下太隘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岂封王锡爵之后,犹必以歼朕邀功哉!第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朕不能身受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能。将军既毁宗室,今又欲破我父子,感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耶?将军犹是中华之人,犹是世禄之裔也。即不为朕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不知新王何亲何厚于将军,孤客何仇何怨于将军?彼则尽忠竭力,此则除草绝根,若此者是将军自以为智,而不知适成其愚。将军于清朝自以为厚,而不知厚其所薄,万祀而下,史书记载,且谓将军为何如人也。朕今日兵单力微,卧榻边虽暂容鼾睡,父子之命悬于将军之手也明矣。若必欲得朕之首领,血溅月日,封函报命,固不敢辞。倘能转祸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备位共主,惟将军命。是将军虽臣清朝,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厚恩矣。惟冀裁择焉①。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满意!

吴三桂为什么失败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吴三桂为什么失败吴三桂的失败似乎是历史注定的,朝代兴替的所有契机似乎都是因吴三桂的失败而发生的。吴三桂在与李自成的山海关一战中,损兵折将,为解心中激愤,向清军投降,借助其兵力剿灭李自成义军,从而加速了清军入关原本几十年的历史进程。接下来,吴三桂再次倒戈,起兵反清,发布檄文,而他却仍未摸透历史的脾性,非要逆历史潮流而为之,在大清朝站稳根基,羽翼丰满之际,与清廷抗衡,可以说是自讨没趣,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吴三桂晚年称帝算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称帝最为荒诞的一位。自古成王败寇,建国称帝之人必定在其势力顶峰之时,拥有宽广的领土,兵力财力鼎盛,才会顺应民意,建立政权,而吴三桂恰恰是在其势力急转而下之下,勉强称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随性而为。吴三桂晚年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然而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例数吴三桂这一生,似乎眼前永远都有一个过不去的坎,而他在这中间兜兜转转,不能审时度势,看清历史,顺应潮流,终将自己的命运迷失在这雾霭之中,成为了历史的负面人物。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崇祯年间,吴三桂旗下的辽东兵团成为了明王朝的最后一口气,面对满清的强大攻势,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可谓腹背受敌,再加上与满洲铁骑的最后一战——松山之战,吴三桂的兵力遭受大创。若是继续为气数将尽的明王朝效忠,除了吴三桂本人留下千古忠名,对于出生入死的十几万将士来说是一个灾难,打着明朝的旗号驻守山海关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吴三桂出身武行,他并非死守礼制重典的文臣,更不甘心做崇祯的殉葬品。那么剩下的路该怎么走,一边是乱臣贼子,一边是异族鞑子,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将留下千古骂名。不得不说吴三桂降清的选择是明智的,他并未陷入狭隘的民族情怀中,而是选择当时更具活力与野性的满清,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比起同期的欧洲国家更甚一筹。从历史的大角度上看,吴三桂的选择对得起中华民族,然而让他背负亡国叛军的骂名实在是太局限他了。再者说吴三桂降清后,并未给他带来安逸享乐的生活,康熙年间,清王朝颁布一道诏书,同撤三藩,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彻底粉碎,气急败坏的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然而一个正在上升期的新王朝是容不得前朝叛将动摇的。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登基为大周皇帝,建都衡阳,改年号为昭武。同年在衡阳病逝。吴三桂所带领的势力不久被清王朝剿灭,三藩之乱也随即结束。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吴三桂最为明末之际唯一拥有重兵的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历史的可能性,在他面前有三条出路可以选择,一、为明王朝奋战到底,留下一世英名。二、与农民起义势力李自成合作,兴替王朝。三、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暂保安逸。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是行得通的,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君臣之间互不信任,文官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官场黑暗使得吴三桂难以对朝廷倾付忠心,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权衡自身利益,来选择出路与方向。吴三桂最后因李自成霸占陈圆圆而怄气选择了投降清军,想借清军之力剿灭李自成,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满洲族会一如既往地来中原之地掠夺一番,就会班师回朝,留下中原这片烂摊子,到时就只有自己的势力足以复立明朝。然而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便大摇大摆地进驻北京城,丝毫没有暂且歇脚之意,反而拥立他的六岁侄子登帝,称顺治皇帝。吴三桂的如意算盘落空,他连着吃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亏,却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当时的吴三桂还没认识到事态的危机性,多尔衮入驻中原后,为安抚吴三桂,封其为平西王,吴三桂也退而求其次,好歹可以偏居一隅,过几年的安稳日子。谁料到康熙帝少年有成,视这几个藩王为心头大患,割据为王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吴三桂在其晚年,终未完成大业,郁郁而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