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分尸是什么意思又是源于哪个朝代其中有什么典故吗?五马分尸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_车裂_分尸_刑罚

五马分尸是什么意思又是源于哪个朝代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车裂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民间称为五马分尸。人们认为,此刑的执行方
法,是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别系于五车之上,然后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将
肢体撕裂。我们知道,古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容受到残害或割
裂,许多人一旦获罪,常苦苦哀求“赏个全尸”,而杀人者一个“赏他个全尸的
许诺,已是极大的恩惠。但这”五马分尸“,不仅让人”身首异处“,连四肢都
各在一方,难怪一些罪犯想起这一刑名,都会不寒而栗,因为这酷刑不仅让死者
的最后一刻肉体异常痛苦,精神也倍受煎熬。一般情况下,它专用于谋反、篡逆
等大逆不道的人。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商鞅曾助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秦国兵强国
富的基础,却激起旧贵族势力的愤恨,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上台,曾被商鞅割
去鼻子的公子虔(太子的老师)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以车裂之刑杀之。秦王赢
政时,宦官嫪毐得宠于太后,结党营私,又因酒后失言,道出他于太后的关系,
事后自知罪不可赦,便起兵叛乱。秦王对其恨之入骨,逮获后也处以车裂,夷其
三族。此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组织者之一马元义、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等,都
死于此刑。

那么,“五马分尸”之说从何而来呢?有人指出,自汉景帝改革刑法后,景
帝以前一些死刑的真相慢慢使人淡忘,最终失传。一些古书几经后人妄改,如《
南燕录》中有“车裂嵩于东门之外”一句,在《太平御览》中已被改为“五车裂
之”,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又成了“以五车裂之”,读者以今视古,难免产生种
种误解。此外,民间文学、古典小说对这一刑罚的描绘,起了直接传播作用,如
《东周列国志》说商鞅被“五牛分尸”,这是五马分尸俗说的近源,什么时候五
牛被五马取代更不可考。但至少在近代,“五马说”已广为流传,以至于洪秀全
将“五马分尸”刑当作太平天国正式刑名颁于天下,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独一无二
之例。

五马分尸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五马分尸

拼音:wǔ mǎ fēn shī

解释: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又称“四裂”。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北腔类·王昭君和番》:“无不盖你亏心汉,今日把你分尸五马,远配千年。”

古代刑法“五马分尸”指的是什么

引言:古代刑法“五马分尸”指的是什么?下面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一、车裂

又称辕刑、辗裂,这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民间俗称“五马分尸”。人们认为,此刑的执行方法,是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加别系于五车之上,然后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将肢体撕裂。这个酷刑不仅让死者的最后一刻肉体异常痛苦,精神也倍受煎熬。—般情况下,它专用于谋反、篡逆等大逆不道的人。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商鞅,曾助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秦国兵强国富的基础,却激起旧贵族势力的愤恨,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上台,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以车裂之刑杀之。

二、梳洗

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先用开水浇人,再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把犯人剥光衣服,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水往他的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

三、带来影响

自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建立以来,中国古代刑罚演进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逐渐趋于宽和的。从奴隶制五刑的墨、劓、刖、宫、大辟发展到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残酷的刑罚逐步被废除,取而代之的刑罚方式则更为接近当代刑罚理念。它所造成的事实上的损益是最小的,促进了刑罚的宽和化,就这一作用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轻刑单独适用、作为重刑的替代刑、作为死刑的替换刑等,减少了重刑和死刑的使用频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