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一句话?《萧何追韩信》的解释_译文_韩信_汉王_刘邦

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一句话

“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炎汉四百年”
话说韩信 在项羽帐下征战,虽然多次给项羽建言献策,却总是不受待见,于是一气之下,投了刘邦。可是在刘邦麾下,虽有萧何慧眼推荐,却也不受待见,于是再次负气出走,单骑北上。
走到这凤凰山下寒溪河畔,倒霉的他却遇到了河水暴涨。过不了河,正在河边溜达的时候,萧何追来了。于是乎,萧何百般劝说,韩信回心转意,刘邦汉中拜将,大汉灭楚建国。最终,虽然成就了一番事业,韩信却也掉了脑袋。
不论怎样倒霉,韩信的故事总算千古流传。而“萧何月夜追韩信”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寒溪夜涨,成就了韩信传颂至今的英名,成就了萧何汉室忠臣良相的美名,也成就了刘邦的千秋伟业。如果没有寒溪夜涨的阻拦,如果韩信顺利渡过寒溪,如果萧何月下追不到韩信,那么很可能就谈不上以后的楚汉相争,秦末以后的历史就有可能重写。清《汉中府志》载:“马道河:(褒城)县北九十里,源发驿西山峡中,东流合褒水,古名‘寒溪’。昔韩信亡汉至此,水涨不能渡,萧何故追及之。谚曰: ‘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炎汉四百年’。”

《萧何追韩信》的解释,译文

《萧何追韩信》是一篇历史故事,文章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人才问题,文章开头就交代故事背景,写汉王刘邦遭楚王忌讳,被远封巴蜀和汉中,身处不利境遇.而汉王对现状极其不满,一心养精蓄锐,和楚王项羽再争天下.正当用人之际,萧何突然出走,故事在这里设置悬念 堂堂一个丞相为何也出走 当萧何回来说出原因顺势引出主要人物韩信,故事由此开始;汉王听从萧何建议,欲拜韩信为大将,故事继续发展;但在拜封仪式上,君相又出现矛盾,最终汉王从大局出发,举行正式拜封仪式,故事达到高潮.最终韩信为刘帮所用,献计献策,操练兵马,协助刘邦建立汉王朝,故事完满结束.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 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是萧何追上韩信,还是韩信在路上磨磨蹭蹭地等萧何呢

萧何去追韩信,并且成功追上,如果是算一个事件的话,挺明显存在至少两个技术问题——

第一是路线问题。

简单说,就是萧何怎么知道韩信往什么方向走了?

这个肯定很重要啊。

如果追错方向……当然,理论上,也终究会相遇,因为地球是圆的。

而在实操层面,如果追错方向,就基本没戏了。

另一个是能力问题——萧何算文臣,韩信是武将;萧何年长,韩信年轻;就算追的方向正确,真的就能追上吗?

关于路线问题,有三解:

其一,萧何预知韩信会往什么方向去。

其二,韩信以某种方式让萧何甚至还有别人,知道他往什么方向去。

其三,萧何看见了韩信离开,一直盯着追过去的。

非要再加一种可能性的话,就剩下萧何蒙对了。

无论哪种可能,都会遭遇能力问题。

不管怎么,萧何追对了方向,又是怎样弥补了能力问题而竟然很快就追上韩信了呢?



同样三种可能:

一是韩信的马或者骑术,不如萧何,甚至都不如。

二是韩信鬼打墙了,走着走着居然成了往回跑了。

三是——韩信在等人来追、追上。

同样,非要再加一种可能的话,就是——韩信跑着跑着改主意了,又往回返,遇上了追来的萧何。

两个问题,各有“三加一”种解答,排列组合得出的针对整个事件的理论答案,是十六个。十六选一,不是很容易哦。

笔者认为,十六种理论成立的可能情况中,现实最可能的一组答案是——在方向问题上,萧何对韩信的去向,是有一定预知的,再借助诸如侦查之类的手段,得以基本认定;能力方面,已然出走的韩信,并不甘心,但出于“不好意思”之类的简单原由或者比较复杂的多重因素,不想自行返回,于是等在半路,看看有没有谁追来。

如果是这样,从今天观念看,可不可以认为,是韩信“博弈”了萧何及其背后的刘邦呢?

笔者认为,是的。

韩信,通过出走的方式,在与刘邦集团“博弈”。

那么,他赢了么?

表面上,就当时和紧后来看,也就是从萧何去追、追回、担保,到刘邦重用韩信、韩信获得自我实现舞台的这个动作链条看,韩信赢了;刘邦也赢了;简直可以说是“双赢”。

但往深点儿琢磨,往后来望望,真正的赢家,是刘邦,是萧何。韩信输了。输掉了性命。以及性命所维系的所有荣华富贵。

绝对点儿说——从被萧何追上那一刻起,韩信后来的命运,就注定了。

这故事,十几年前还在职场的时候,跟一些有本事有想法的并且有交情的年轻同僚分享过,核心想说的是——作为“雇员”,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或者目的,都不要、千万不要,跟“老板”玩欲擒故纵。那样,会像韩信似的——死得很难看。引申——走的话,就真的走了罢,哪怕就此埋没,总还能混个寿终正寝;不是真的想走,或说没有可以替代的去向,该忍就得忍,如果你是金子,谁也挡不住你发光。



跟萧何月下追韩信很类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基本都是民间艺人加了很多主观私货的传说。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说,萧何其人,是要成就也就是“成”哪个人的话,那个人,只可能是刘邦,他的主公,终究能给他荣誉和财富的人;当然,还有他自己。

除外,他应该不会想去成就任何其他人。

就说追韩信这档子事儿,如传说和戏文所云,他苦哈哈追去,恬着脸把韩信劝回,担着政治风险给韩信做担保,是想让韩信自我实现,还是想让韩信的本事助力刘邦实现宏图?非要二选一的话,答案应该很显然吧。

所以,就算故事、传说,讲得都对,萧何之于韩信的所谓“成”,也并不成立。

再说“败也萧何”的“败”——说是因为相信萧何,韩信被骗入死局,遭残杀。

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是韩信临死前的慨叹。

前面说了,从被萧何追上的那一刻起,韩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韩信真有本事,富于谋略,笔者猜想,最晚,在发现自己落入死局的时候,他前前后后也瞬间都想明白了。之所以抓着萧何慨叹,说起来,倒也还真是像在对刘邦表示“最后的忠诚”——我不怨你,我只怪萧何。



(萧何追韩信处,留坝)

反过来,如果死到临头,韩信还认为一切都真的怨萧何,就说明他没脑子,至少也是政治脑残。果真如是,冒着挺韩信的人们把我活活打死的风险,想说——他死不足惜。

在那样的动荡时期,如此缺乏政治头脑而又处在较高地位的人,实在可有可无。

这个可有可无的人,如果再有军事才能和相当的号召力,那就要除掉。而且,除掉得还得及时、彻底。

这里面,没萧何什么事儿。

就算萧何不“赚”韩信跌入死局,韩信也会死。而且,肯定拖不了几天。

追回韩信,是为了刘邦和自己;诱杀韩信,也是为了刘邦和自己。

如果萧何够聪明,追回韩信,不,应该说是出发去追韩信的那一刻起,就应该预测到有一天韩信必须要死。

笔者觉得,萧何是足够聪明的。不然,在那么凶险的时局中,辅佐着那么一位心机深险的主公,大体不会像事实发生的那样位极人臣而又能全身而退并竟然还“范以后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