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阅读李煜的《虞美人》,词眼是“愁”,李煜的愁有哪些词人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情的_虞美人_故国_春花秋月

本文目录

  • 李煜《虞美人》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 阅读李煜的《虞美人》,词眼是“愁”,李煜的愁有哪些词人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情的
  • 《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李煜《虞美人》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是李煜被毒死之前的绝命诗。这首诗从另一个侧面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从大的方面上说书生治国误国,从小的方面上说是一个“男怕选错行”的人生悲剧。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作为一个阶下囚,不知自己所处的位置,不知自己此时的身份,还以一个文人的情怀,抒发政治家的情怀,怀念自己过去帝王式纸醉金迷的生活,彻底暴露岀自己的所思所想,引来了杀身之祸。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煜的政治头脑连历史上那个被称作扶不起的阿斗还不如,人家都懂得藏,以一个“乐不思蜀”,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以这样一个没有政治头脑、对月伤怀,对花感悲的小资文人去当一国之君,绝对是家国悲哀,国破人亡也在情理之人。李煜如果不去做帝王,而是像柳永一样,做个游戏花丛的文人,或许会活出不样的精彩。

或许,从某种层面讲,作为一个王朝选择好的帝王很重要,作为一个个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很重要。


阅读李煜的《虞美人》,词眼是“愁”,李煜的愁有哪些词人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情的

感谢邀请!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写尽了愁绪的心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时候李煜对往事的繁华,众位美妇拥戴,自由自在的享受着人间最美好生活的无限追忆;对现在沦为阶下囚的无奈,悔恨,羞愧,一腔愁绪恰似一江春水溢满心间。

雕栏画栋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宫殿里的雕栏画栋仍然和往常一样,只是更换了主人。原来属于自己的一切现在却移了位,自己成了不得自由的阶下囚。自己的江山,家园,美妾,故人都被无情地剥夺。呈现在自己眼前的只是渐渐老去的容颜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念。



《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李煜是有高度艺术修养的词人,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其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庭享乐生活,后期则主要写国破家亡,兴衰巨变之后的悲凉处境及个人愁怨,调子低沉。他的词突破了"花间派"的狭窄范围,开拓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写感情的能力,语言洗炼,纯用白描,对后代影响很大。从李煜以后,词这一文学形式,终于争得了与古典诗诗歌一同发展,一齐受到重视的地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l,《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调原出古琴曲,本意为咏虞姬事。

2,何时了:面对春花秋月,禁不住要引起对过去欢乐生活的回想,而因怕见花月,故说"何时了"。

3,雕栏玉砌:指宫殿。这是说江山依旧。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4,朱颜改:物是人非,作者自伤形容憔悴。

5,问君句:假设的用语。又作"许"。

【说明】

本篇是他广泛流传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由帝王变为阶下之囚所引起无限悲愁,反映了他对失去了的天堂无限眷恋以及面对残酷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词中写到了"往事"和"故国"。"往事"包括了"四十年来家国"(见巜破阵子》)指南唐开国至灭亡后的时间:"故国",即"三千里地山河(同上),南唐有三十五州之地,在五代时号称大国。李煜感受最深的则是他失去了在"雕栏玉砌"中活动的小皇帝的生活。"春花秋月",无限美好:花前月下,有过多少"往事",但是,从此再也不愿目睹春花秋月了,怕的是会由此而引起"不堪回首"的烦忧。怕,但却免不了要回首。失去了的"故国"也依然要沉浸在月明之中。这说明,诗人对"往事"、对"故国"的回忆之情是无法剪断的。下片承前。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想下去的为好。想到什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江山依旧,却已物是人非,红颜衰老,于是亡国哀愁袭上心头。诗人先以设问句提出质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随之又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回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个朴素清新、自然贴切的比喻,它是创造性的。作者根据切身体会,把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客观具体形象。它把读者原来无法捉摸的哀愁,转化成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从"一江春水",可以体会到作者哀愁的深广:从"向东流"可以体会到哀愁的悠久绵长,无尽无休。这一句既写出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了时间的长度。确实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一语胜人千百"。至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煜词的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