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栏玉砌应犹在修辞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_雕栏玉砌_春花秋月_虞美人

本文目录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 雕栏玉砌来指南唐宫殿,是什么修辞手法
  • 雕栏玉砌应犹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 虞美人使用的对比的手法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修辞手法“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什么意思
  •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什么意思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 只是朱颜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修辞手法。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紧靠长江,所以亡国之君李煜用长江之水喻思念故国之痛,寓意深刻,给人印象强烈。

“一江”,有盈满之意,春天冰化雪消,江河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节选如下: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如下: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作品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雕栏玉砌来指南唐宫殿,是什么修辞手法

  雕栏玉砌来指南唐宫殿,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本句符合典型的借代手法的特征:部分代整体。
  简介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雕栏玉砌应犹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1、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出处: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全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注释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5、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虞美人使用的对比的手法

整体感知这首词,运用对比的句子只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此句中的“犹在”和“改”形成对比。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话译文

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以致作者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歌》)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作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修辞手法“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是暗喻和借代
表面写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那儿,只是自己原本红润的颜色已经变得憔悴不堪,实际上是暗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以局部代整体 以物代自己的思想感情,含着李煜对国土更姓、山河易主的感慨与伤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什么意思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

原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尾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什么意思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该句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以致作者为此付出了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歌》)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作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推荐:
第一个不是对比,是拟人。将景物表面的颜色比作人的容颜。
第二个是比喻。将愁绪比作春水。
或:
出自唐朝李煜写的《虞美人》,有两层意思:
1,自己原来是君主时的宫殿还在那里,但宫殿的主人已经不是自己了
2.周围的雕栏玉砌没有变,但自己已经韶华不再,身份也变了 就是说江山易主 物是人非

只是朱颜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作为一位曾经的君主,他的心中不应只有美人,还应有无限江山.“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句就完整的表现了这一点.一般鉴赏者均认为此句把“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来写,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雕栏玉砌应在”——“物是”,“只是朱颜改”——“人非”.不难看出,“雕栏玉砌”和“朱颜”在词中是各有所代的.“应犹在”的“雕栏玉砌”除指代旧日南唐宫中的建筑之外,再泛指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以点代面、以物代物,合乎借代规则.况且千古江山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用“雕栏玉砌应犹在”来代,才是比较合理的.剩下的“只是朱颜改”所代的就应是相对于不易改变的山水明月而言极易改变的人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修辞手法。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诗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如下: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扩展资料: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