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8位获谥“文正”的大臣,谁最牛?最牛不好说,最差倒很明显_谥号_咸丰_嘉庆

“谥号”,指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予以的“或褒或贬或中性”的评价文字,乃系对死者一生的高度概括。清朝时期,朝廷对于官员的“谥号”有着明确规定:1、一品大臣,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给予“授谥”;2、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一般而言,清朝时期正途出身(翰林出身)或者获封“大学士职衔”的一品官员、享受一品待遇的封疆大吏才能获得“文”字谥号。而在以“文”字开头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最为尊贵。所以,自唐朝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要得到一个谥号,那就是“文正”。对于清朝的文官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如此显贵的谥号,皇帝也不会轻易授予,必须拥有“正色立朝、德被后世”的品行操守;于朝中拥有极高声望、极高地位和特殊恩宠的“柱国之臣”,才能获得皇帝特旨追谥“文正”。

在清一朝的两百余年间,仅有8位大臣获得了“文正”谥号,如此谥号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清代大臣形象

那么,这8位获谥“文正”的清朝大臣都是谁?相比较而言,谁又是朝廷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所在呢?

8位“文正公”中,若论谁最牛,还真不好说;但若论谁最差,谁最名不副实,结果却显而易见。

第一位:汤斌汤斌,其先祖汤宽曾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而后世代为官,直到汤斌这一代。

康熙二十三年,时任“内阁学士”的汤斌被康熙皇帝钦点为“江宁巡抚”(也就是后来的江苏巡抚)。汤斌在巡抚任上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康熙皇帝将汤斌调回京城出任“太子师傅”的时候,江宁百姓“停市三天,哭泣挽留”,甚至烧香叩头为其送行。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汤斌升任“工部尚书”;十月,61岁的汤斌病逝于任上。根据时人笔记记载,汤斌去世时“体卧板床、身着陋衣,唯余俸银八两”,在同僚好友的资助下,汤斌的葬礼才得以举行。

曾任“江宁巡抚”、“工部尚书”的汤斌,临终仅余俸银八两,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被追谥“文正”。奈何,汤斌生前受到“明党”攻击,无辜蒙冤,康熙皇帝并未给予其该有的谥号待遇。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为其平反;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其追谥“文正”,算是还了汤斌一个公道。

第二位:刘统勋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乾隆朝名臣——刘墉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中,刘墉绝不是和珅的对手,也从未将和珅视为对手,甚至在担任“左都御史”(也就是中纪委书记)期间,仍然静默自守、得过且过。而且,历史上的刘墉也远没有他的父亲——刘统勋声望高、影响大。

根据《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刘统勋去世二十多年后,时任“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仍被嘉庆皇帝称为“刘相之子”。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曾在《清代通史》中如此评价刘统勋:“服官五十余年,居相位十余年,朝廷依赖之如肱股”;《清史稿》对其的评价为:“有古大臣风,亮哉”;《中国名人志》对其的评价为:“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于上朝的路上,乾隆皇帝亲往吊唁、悲痛落泪并将其评价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真宰相”,并下旨追谥“文正”,号召朝臣向其学习。

第三位:朱珪朱珪,嘉庆皇帝的老师,曾长期于地方任职,乾隆朝后期为数不多敢同和珅叫板的“刚直铮臣”之一。

嘉庆皇帝亲政后,朱珪被调回京城并迅速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监管工部事务”。嘉庆十一年,朱珪病逝,嘉庆皇帝号啕痛哭并给予了“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的至高评价,而后将其追谥为“文正”。

嘉庆朝初期的朱珪,到底拥有多高的朝廷地位?《清代通史》曾经如此评价:

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刘”,即刘墉;“王”,即王杰。但刘墉或有“静默自守”,王杰亦或有“刚愎自用”,唯独与二人地位相当、影响相当的老臣朱珪,“可谓国之柱臣耳”。

第四位:曹振镛乾隆年间,曹振镛官至“侍读学士”,一个正厅级的高级秘书;嘉庆年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成为兼任常委的住建部、水利部部长,行政级别为正国级;道光元年,成为朝廷首辅兼领班军机大臣,正式开始了长达15年的朝廷一把手生涯。

曹振镛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能身历三朝而不倒,而且能得道光帝如此信任和倚重呢?

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为官50余年,始终谨慎小心、唯唯诺诺,既没有突出政绩,也无大的过错,正应了后世对其的评价:“八方无事岁岁丰,无灾无难到三公”。清官可敬,贪官可恨,但像曹振镛这种身居高位却毫无作为地“庸官”,才是大清王朝真正的害群之马。

可“英明”的道光皇帝偏就觉得曹振镛“人品端方、最可倚重”,甚至在其死后还美其名曰“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愧”,予以了“文正”谥号。

只是,曹振镛能得“文正”谥号,到底是褒奖,还是羞辱呢?

第五位:杜受田杜受田,咸丰皇帝的老师,也是教导咸丰皇帝“藏拙示孝”以赢得皇位之争的关键人物。

除去“帝师”这个尊崇身份外,杜受田还享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其所在的家族被后世称为“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家世异常显赫。

道光三年,杜受田延续了家族荣耀,以“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的傲人成绩,成功进入仕途。助咸丰皇帝夺得皇位以后,杜受田被晋升为“吏部尚书”兼领“太子太傅衔”,而后升任“协办大学士兼领礼部尚书”。

根据《清史稿·杜受田传》的记载:

“受田虽未入枢廷,国家大政及进退大臣,上必谘而后行。”

也就是说,杜受田的官职虽不显赫,也从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但却能直接影响咸丰皇帝对军国大政、人事任免的决定,地位特殊、影响巨大。

咸丰二年,杜受田病逝,咸丰皇帝“伏案痛哭,如丧考妣”,并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前往祭奠。除了将杜受田追谥为“文正”外,咸丰皇帝还给予了其一项极为特殊的恩宠,将其追封为“太师大学士”。清代文臣能追赠“太师”者,唯杜受田耳;清代文臣,能追赠“太师大学士”者,唯杜受田耳。

第六位:曾国藩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被后世评价为“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国人精神之典范”。

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南京,天平天国宣告失败,此时的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期——坐拥江南财赋之地,手握三十万雄兵,天下督抚大半出自其门下。如果此时的曾国藩挥师北上,能不能推翻晚清政权不好说,但绝对能造成致命打击。

当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但按照咸丰皇帝临终“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的遗命,凭借一己之力为大清强力续命数十年的曾国藩仅被晋封“一等毅勇侯”已属委屈,死后追赠“太傅”,追谥“文正”也属必然。

第七、八位:李鸿藻、孙家鼐为什么要将这两位“文正公”放在一块?

因为李鸿藻和孙家鼐并不是因为“正色立朝、德被后世”的品行操守,才被追谥“文正”,而是因为一个惯例:

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师傅得之,则成惯例矣,其人盖尚无大过。

同治朝以后,曾任“帝师”的一品大员,如果没有大的过错,一般都能得到“文正”谥号。当然,同治朝以后,也只有李鸿藻和孙家鼐两位帝师而已。

后记“正色立朝、德被后世”,至高无上的评价,不容挑剔的操守,能被追谥“文正”就足以说明了这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但就8位“文正公”的生平事迹来看,曹振镛绝对属于名不副实,甚至和“文正”背道而驰的所在。李鸿藻和孙家鼐这两位“帝师”虽然都没教出好学生,但一位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强力主战;一位则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也算“德被后世”,总比曹振镛强了太多。

所以,如果要为清代8位“文正公”排名,那么“临终唯余俸银八两”的汤斌,应属首位;而一生奉行“少说话,多磕头”的曹振镛,最适合垫底!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清代通史》、《中国名人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