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两句你知道的农谚?明日立春,立春都有哪些农谚可预测天气和年景好坏_农谚_清明_小满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农谚 农谚 清明 小满

本文目录

  • 写两句你知道的农谚
  • 明日立春,立春都有哪些农谚可预测天气和年景好坏
  • 关于农业生产的农谚俗语你知道多少,含义是什么
  •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夏至农谚是怎么说的
  •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 今年清明“三节相连”非常少见,哪三节留下来的农谚都有哪些
  •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小满农谚有说什么吗
  • 关于清明的农谚有哪些
  • 老祖宗总结的农谚,太实用了!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 小满将至,农谚“小满行冬令,必定有灾荒”,是什么意思

写两句你知道的农谚

对于农谚,知道三两句,与君共赏:

①“过了清明是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清明节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再过一个节气,就是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生百谷由此而来;清明、谷雨勾勒出春景图,一年之际在于春。

②“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春秋不躺地“。意思是冬季严寒,久坐石凳,寒气入侵,伤害身体;夏季酷湿,久坐木凳,湿气太重,可致伤病;春秋不躺地,也是说春季仍有寒气,秋季寒气上升,躺在地上,会给人造成伤寒之害,不利于身体健康。

农谚,是老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岀来的最朴素的人生道理、处事之道,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以上,释义如有不妥,敬请赐教!


明日立春,立春都有哪些农谚可预测天气和年景好坏

今天是正月初九。今年的春节快结束了。2月4日,也就是1月11日,一年中的第一个太阳期即将到来。俗话说:“一日之计在晨,一年之计在春”。对农民来说,春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人们一直认为春天是春天的开始。春天来了,天气就会开始暖和起来。农民们将开始为春耕做准备。由于春节的重要性,古人还总结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农业谚语。春天快到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五个有关春季节气的农业谚语。老农说他们能预测天气和今年的情况。这些谚语还准确吗?你听说了什么?

第一句是“春打五九尾,乞丐断腿”。俗话说,“春打五九尾,春打五九头”。这意味着,春季开始的节气要么在五尾或九尾,要么在六头或九头的末尾。但古人认为,春天的开始或结束时间与当年有关。如果五月九日的最后一天是春天,那一年就不太好,粮食也不好收。乞丐乞讨食物的空间不大。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还有一句话:“春天到了69岁,你不用担心衣食问题”。这意味着,69年的初春,预示着一年的风平浪静,粮食丰收。多数地区认为五九尾巴的春天不好,但也有一些地区认为五九尾巴的春天不好,但也有一些地区认为“五九尾巴的春天像喝的油;六十九尾巴的春天像喝的油”。

第二句话是“春雨在牛头上,愁七四十九天”。这是通过春节的天气预报后面的雨。这意味着春节是雨天,所以春节后会有更多的雨水,被雨水浸泡的农田会变得松软,农民也会更容易耕种。相反,如果春节阳光明媚,后面的雨水就会少一些。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春节下雨,一方面是好兆头,另一方面说明春水来得早。春天下雨,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类似的谚语还包括“春风化雨,阴雨转清明”、“雨降清明”等。人们普遍认为春天的第一天喜雨而不喜阳光,特别是避雷。因为人们有“初春雷,十处九空猪圈”的说法,他们认为初春雷会使六只动物感到不安。

第三句是“月初春早,月初春晚”。这是通过初春来预测春雨的时间。如果春天在农历月中开始,春雨就会来得早。如果是正月,春雨会晚些来。这是合情合理的,在前一年的12月的春季,也就是春季,春雨会来得早。正月是晚春,春雨来得晚。

第四句是“初秋、初秋、初秋、半月”。这句谚语流传甚广,许多农村老人也认识到了。字面意思是,如果新年第一天下雨,第二天就会放晴。如果在第一天的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下雨,这意味着这段时间会有更多的雨,而且会断断续续地降到第十五天。这一农业谚语的准确性较高,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第五句话是“年到,雨多水多,年到,种地好”,字面意思是一年有两个春天开始,也就是说,一年有一个春天开始,一年有一个春天结束,这一年就是“双春年”。双春时节遇到降雨,雨量充沛,有利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今年是双春。我希望这是个丰收的一年。

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关于春季节气的农业谚语,如“春季大雪,百日大雨”,这意味着在春季之后会有大雨。此外,还有“春颈短,暖期早,晚春常冷;春颈长,晚春,晚春一般少冷”的说法,据说入春后,天气回升快,而且很容易出现秋寒。不过,开春后温暖饱满的晚春不太可能出现寒冷天气。

这些谚语大多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后经验的总结,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并为过去的农民提供借鉴。即使到了今天,其中一些仍然是准确的,一些农村老人也相信他们。亲爱的朋友,你听过多少句以上的谚语?你还知道什么?欢迎加入!(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行为可以删除)

关于农业生产的农谚俗语你知道多少,含义是什么

1.砖头瓦块也有翻身的时候。
这叫做瓦片也有翻身日,只争来早与来迟。(《梦笔生花·弦索乐府》)《通俗常言疏证·祸福》:今江北人云:城河里砖头也有翻身日。

2.挂羊头,买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后汉书·光武帝记》:“悬羊头,卖马脯。”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吕语集萃·存养》: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
朝看释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水浒传》四十五回)

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通俗编·俚语集对》:“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5.剜了心头肉。
路过一家田地,把满田长的油菜,踏得来如牛耕一般。当下田主见了,好似心头剜去了一块肉,拼命的上前阻挡。(《官场维新记》六回)

6.骡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见河北《清河县志·风土志·方言》(1934年版)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夏至农谚是怎么说的

夏至到了,下半年是旱是涝,看夏至农谚是咋说的?

近日,河南发布干旱蓝色预警,高温天气还将持续,启动水旱防御(旱灾)IV级应急反应。目前,河南已经达到了轻度干旱标准。

对于河南来说,去年出现了涝灾,今年又是干旱加高温,真的很难。不过,今年不只河南旱情比较严重,附近的山东、皖北和苏北一些地区都面临旱情。今年河南等北方地区由于少雨,对传播和夏播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有些地区由于干旱不下雨,夏玉米到现在还没播上。

夏至到了,天气将进入更加炎热的一段时间,南方大雨扎堆,北方干旱少雨,对农民来说,还是非常难的。

按老一辈人的经验,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呢?来看一下夏至农谚是咋说的?

其实,“八龙治水”的前后还各有一句,完整的应该是“五牛耕田,八龙治水,两人分饼”,是用天干地支表述的。比如,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出现在初几,就是“几龙治水”。

古代的农谚多出至黄河流域,有一定的地域性,一般中原地区,相对应还稍微准一些。所以,我们笼统地来看就行了。所谓的五牛耕田指的是,用一头牛就可以耕完的田,现在需要五头牛才能耕完,说明,天气比较干旱,甚至可能出现的旱灾,地比较硬,难以耕种。

“八龙治水”指的是,“管下雨”的“龙”比较多,互相推诿,不干活,降雨很少。也就是说“龙越多越干旱,越少雨水越多,最好是五龙和六龙治水,这样分布均匀雨水充沛,而且也不会造成洪涝灾害。

“两人分饼”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以往一个人吃的饼现在要两个人分着吃,换句话说,庄稼受天气影响,出现减产的情况。

当然,以上只是古人的一些说法,我们现在有了更科学的天气预报,是能够提前预报天气情况的,只要我们随时留意就可以了。但是,古人的农谚是长期劳作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经验在里面的。那么,下半年是旱是涝呢?我们来看看古人留下的夏至农谚是咋说的?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今年的夏至的交节时间是21日17时13分40秒。

现在,到了夏至没有假期了,但是在古代夏至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据了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这天,全国是要放假的,要放一天假,而宋代百官还会在夏至时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

一、夏至无雨,寡妇把身许

寡妇在古代又被称为“遗下人”,是指丈夫去世留下的遗孀,在农村被称为寡妇。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寡妇”生活是很难的,特别是有孩子要养得更难。在年景好的时候,乡里乡亲还能帮衬一下,如果,遇到灾年景,粮食减产,正常完整人家生活都很难,甚至会挨饿。

这句话大意是说,如果,夏至这天不下雨,后期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无法播种,即使播种完了,长势也不好,会出现歉收和绝产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村民也无法帮助寡妇,为了生活,寡妇要考虑重新嫁人了。

二、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雨点值千金

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夏至这天如果不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就会非常干燥和酷热。如果下雨,雨点比金子还要真贵。

也就是说,夏至如果不下雨,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就要比那些夏至下过雨的年份更加炎热,酷热难耐。如果,夏至当天下雨,那么接下来雨水就会比较充沛,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就会获得丰收。反之,如果夏至这天不下雨,那么按古人的经验,下半年的雨水就会比较少,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和这句农谚意思相近的还有“夏至一场雨,一地值千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三、夏至无雨六月寒,夏至无雨河干断

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夏至这天如果不下雨,那么农历六月的温度要比往年低一些。并且,夏至这天要是不下雨,后期出现干旱的几率比较大,连河水都干了。农民没有水浇地,也就意味着粮食会减产。

四、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

这句农谚的意识和上一句差不错,都是在说,如果夏至这天不下雨,后期就会比较干旱,少雨的天气会一直持续,快到秋天了。

写到最后:

农谚能够流传这么久,要说一点意义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的气候条件和以前不一样了,还是要笼统的来看。

我们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要比过去高的多,正常年份还是能确保高产的。但是,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还是无能为力的,对此您怎么看?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今年是在前还是在后?啥说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杜牧写的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写的是关于清明节气的。

清明节气和别的节气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占据“天地人和”的一个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五个节气,是在春分后的15日,大约在公历4月4-6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达到15度。阴气衰退,生气旺盛,老话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农民要开始忙于耕种了,到了4月下旬也是种植春玉米的最佳时期。当然,在东北不同的积温带,播种时间会有所差异。

清明节一过,万物生长,一些作物也到了疯长的一个阶段,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那么为什么清明节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是因为,清明节是以清明节气为准的。换句话说就是,清明节气在哪一天,哪一天就是清明节。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看到桐花就知道清明节到了,每年的清明前后,桐花作为暮春时节的花,四地盛开。此后,各种各样的花也开始慢慢凋谢,从百花争艳的春天,开始转向绿荫初现的夏天。这个时候喜阴的田鼠回到了洞中,喜阳的鸟儿出来活动了。这个时候的山野林间,田间地头,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下过雨之后,也能看到彩虹了。古人就是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用准确的表达,来体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特征。

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古代农民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人通过长时间的劳作结合节气总结出了很多农谚流传了下来。比如,我们常听到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还有哪些农谚呢?分享几个给大家,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结晶,看看是不是很接地气!

1、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

每年的清明节气交节时间是在公历4月4日-4月6日之间,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但是,农历时间就不是那么固定了,有的时候清明出现在农历二月份,有的时候出现在农历三月份。

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如果清明节气在农历二月里,那么农民就不要在清明之前播种春种农作物;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三月里,那么农作物的播种可以尽量赶在清明之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清明节提前到农历二月份,气温回升也只是暂时的回升,当南方的暖空气遇上北方来的冷空气,两者一交锋就会产生对流天气,就会导致降温,甚至会出现“倒春寒”天气情况。“倒春寒”会造成还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农作物出现烂种以及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影响产量和质量,危害还是挺大的。

那么今年清明节是在农历二月份还是三月份呢?查了一下,今年的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五,农民播种是可以赶在清明节前播的。

2、清明天晴不下雨,石头缝里都结谷

这句古老的农谚大意是说,如果,清明前后天气晴朗不下雨,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不小心掉到石头缝里的粮食也会长出果实。

我们通常都是希望我们希望3月份下雨,但不希望4月份下雨。因为,3月份是小麦、大蒜等作物返青的阶段,下雨有利于促进生长。而到了4月份就需要阳光了,高温低湿的环境容易引发小麦病害。比如,每年4月份小麦赤霉病就会来势汹汹,农民朋友要提前喷一遍药,做好预防,避免造成减产!

这其实是古人长时间劳作总结出来的经验,老话“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清明雨星星,一亩高粱打一升

古人认为,清明下雨是不好的,粮食可能会减产。老话说“清明雨打坟头钱,庄稼汉子愁种田”,意思是说,清明这天如果下雨的话,把压坟头的钱都打透了话,这一年的年景就不是很好。由于持续下雨,田间土壤比较湿,玉米等作物为没法播种,庄稼人就比较犯愁。所以,这句农谚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气下雨的话,一亩地的高粱才能打一升的粮食,也就是粮食减产了!

4、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这句话农谚是对小麦来说的,大意是说,如果清明节前后下雨降温,对小麦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也就是说发生“倒春寒”了。这个时候小麦已经过了返青期,开始拔节了,对于光照的需求是远大于水份的。所以,清明节气前后天气晴朗还是比较有利的。

但是,我国地域广阔,有的地方可能到了清明是喜欢晴朗的天气的。而有的地方这个时候又需要雨水来滋润作物的生长。所以,有农谚说“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咱们不能说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农谚互相矛盾,而是因为所处地区的环境气候有差异,作物生长所处的时期不同导致的。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匆忙赶路,在路上是又累又饿。身边的介子推看到晋文公十分饥饿,就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晋文公煮汤食用,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所做的一切非常感动。但是,当晋文公即位时却忘封赏介子推,感到非常后悔。为了弥补这个过错,晋文公就到深山里去找介子推。采用了三面烧山的方法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把忠臣介子推误烧死了。

晋文公非常难过和惋惜,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当天定为“寒食节”。到了第二年,晋文公来祭奠介子推的时候,发现烧毁的柳树又活过来了,他非常高兴,大喜之下就称这棵老柳树为“清明柳”,而寒食节的后一天为清明。

寒食节的习俗是祭扫、禁火、吃冷食、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后来,人们习惯把寒食节扫墓这个活动推到清明节来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和时候才开始盛行,而到了宋元时期的时候,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在一起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今年清明“三节相连”非常少见,哪三节留下来的农谚都有哪些

“过了寒食还冷十日”,农谚俗语大智慧,清明前后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教你从天气预测年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按传统这天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今年3月3日是“三月三上巳节”,3月4日是“寒食节”,3月5日就是清明节了,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有了假期安排。不过,目前疫情防控还是比较严格的,给出行带来少许阻碍。

这三个节日今年连成排了,一个挨一个,还是非常难见的。其中,三月三上巳节在过去有一段鼎盛时期,由先秦时的浪漫到魏晋时优雅再到唐朝时热烈,可是谁也没想到,上巳节到了宋代时就清绝了。所以,到了现在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上巳节”这个传统节日,只知道“芥菜煮鸡蛋”了,只有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过三月三上巳节。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在古代民间是一个很重的节日,在寒食节这天要禁烟火,吃冷食。对于寒食节我们所了解的都是关于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的典故,对这个节日已经没有半点记忆了。只有在诗句中才能看到“寒食节”的描述,比如,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其实,这首诗真正的意图是引用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三月份暮春时节里的三个节日中,只有清明节是流传最广的,时间也最长,从起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众多传统为一身的传统节日。

“春分一过是清明,清明前后添粪茔”,清明前后是缅怀亲人,祭奠亲人的最好时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农民春耕劳作最好的时节。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结齐而清明矣。”的记载。

清明有三候,分别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清明到来,作为暮春时节的白桐花四处盛开,清芬怡人,各种各样的花争相开放;喜阴的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回到洞中,喜阳的鸟儿在山野田间鸣叫,提醒人们要忙于春耕了,不要误了农时;这个时候经常会下雨,下雨之后也能看到彩虹了,有了春雨的洗涤,春季才能更明媚。古人就是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用最简练的语句,来更准确地描述清明节气的特征。

古代是农耕社会,并没有我们现代的这种天气预警信息,也没有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基本上就是靠老天赏饭吃。所以,每当重大节日来临时,都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祈求“老天爷”保佑。

清明前后,古人为流传下来很多农谚来预判年景,分享几个给大家,看看古人留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有没有道理了!

一、过了寒食,还冷十日

关于寒食节的农谚不多,俗语但是不少。这句农谚是说寒食节过后还要冷几天,一些蔬菜还不能忙于种植,也提醒人们,春暖花开的季节,也要防范倒春寒的天气。

二、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无人要

如果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太阳高照,是个大晴天。预示当年是个风调雨水好年景,粮食会获得丰收。新粮足够吃,陈粮就没人要了,也就买不上好价钱。

三、三月初三天若下,穷人卖妻富卖马

这句农谚和上一句是相反的,如果三月三这天下雨,预示当年年景可能不会那么好,可能会出现农作物欠丰收年的情况,人们生活困难,缺衣少粮,无法安居乐业。

四、清明天晴不下雨,石头缝里都结谷

清明天气太阳高照,不阴天也不下雨,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不小心掉到石头缝里的粮食也会长出果实。

五、清明雨星星,一亩高粱打一升

清明这天如果下雨,预示着年景可能不太好,一亩地的高粱才能打一升的粮食,也就是粮食减产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清明时节,沿江一带经常会下雨,所以,这句农谚也是有地域性的,不能一概而论。

六、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过后也不全是好天气,有可能还会降温和下雪,还是要做好防冻措施的。特别是小麦开始拔节了,对于光照的需求是远大于水份的。所以,这个时候最怕突然降温,发生“倒春寒”。

七、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

今年的清明节的交节时间是在公历4月5日,农历三月初五。公历上相对固定一些,但是农历上却没那么固定,有的时候是在农历二月份,有的时候是在三月份。这句农谚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气在农历二月里,那么农民就不要在清明之前播种春种农作物;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三月里,那么农作物的播种可以尽量赶在清明节之前。

关于清明前后的农谚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分享给大家了。这些农谚都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劳作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有的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只做为了解和参考就行。您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前后的农谚呢?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小满农谚有说什么吗

小满到了,2022下半年是旱是涝,小满农谚都说清楚了,看老祖宗的农谚咋说的!

要是不看日历,可能你都不会知道,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满节气又到了。今年5月份月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冷的,甚至有广州的朋友说,今年的天气有点反常,现在的广州还需要盖棉被呢?可能说得有点夸张,但是,从天气预报来看,今年确实是要比往年同期要冷。

往年小满节气一到,天气将由温暖转为燥热,今年可能要往后推迟一下了。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中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雨季到了,到了这时候降雨就增多了,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不过,要是出现连续降雨的天气,会对华北等地的小麦收割以及大蒜收获带来阻碍。所以,农户要抓紧把大蒜收回来。农谚有“小满不刨蒜,留在地里烂”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进入5月份以来吉林地区还是比较干旱的,多天不下雨,加上温度要比往年偏低,导致玉米播种完以后,出苗率受到一定影响。另外,打药苗前除草剂之后一直没下雨,也影响到了效果,往地里一看,一块一块绿的都是长出来的杂草,看来需要苗后再打一遍药了。不过,苗后这边药是有风险的,通过这些年的观察,非常容易出药害。

除了吉林比较干旱以外,山东地区温度也是要比往年偏低的,特别是济南地区,向来是没有春天,脱了棉衣直接就穿短袖了。不过今年要冷一些,短袖迟迟穿不上。

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就是今年下半年是涝是旱,直接能够影响到收成和生活水平。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辈人留下的关于小满节气的农谚,来预判一下下半年的年景,看看还准不准了!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咱们讲过的,今年是“八龙治水”,也就是过去老黄历里面用于预测年景的一个方法,是用天干地支来表述的。

古人认为龙是管下雨的,影响收成的是牛。那么“几垄治水”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常说“辰龙”,也就是说当年从初一开始,初几出现辰日,就是几龙治水。2022年正月初一是乙酉日,所以,按天干地支的排序数下来,正月初八是第一个“辰日”,所以,今年是“八龙治水”。

按一般的理解是,龙多管下雨的也就多,应该雨多,可能有些地区会发生涝灾。其实,古人的理解和我们完全相反,他们认为龙多了反而会出现旱灾,有“龙多涝,龙少靠,五龙六龙风调雨顺”的说法。和我们现在说的“媳妇多了晚了饭”的意思差不多,意思是说多了反而不干活了,互相指望对方、推诿,预示着有些地方雨水会比较偏少,出现干旱的情况。

当然,二十四节气和农谚是有地域性的,多出至黄河流域,长江以南来看农谚似乎就没那么有道理了!

今年准不准不知道,因为还需要观察,但是我们可以用2021年的年景来验证一下。按上面的方法,我们能够推算出去年是“二龙治水”,按古人的理解应该是多雨的年景,雨水比较多,会出现洪涝灾害。所以,你看去年确实是多雨的一年,还是比较准的。

我们下面来看一下通过小满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是旱是涝的农谚!

“小满无雨,伏里无水”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小满这天如果不下雨,预示着整个伏天里少雨干旱,也就是说会很热。反过来说,如果小满这天下雨阴天还打雷,那就意味着“小满一声雷,四十五天落”,小满过后会出现大雨甚至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当然,作为种植小麦和大蒜等夏收作物的农户来说,是不希望小满节气这段时间下雨的,影响收获。但是,对那些插秧和刚播种完的作物来说,又是希望下雨的,总之,咱们国家地域广阔,需求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笼统地看一下就行了。

除了上面这两句以外,还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满,高田不管”、“小满有雨收麦好,芒种有雨豌豆宜,黍子出地怕雷雨”、“小满大风,树头要空”、“小满不满,无水洗澡”等等。这些农谚都是古人通常长时间的观察天气变化总结出来的,也反应出古代缺乏科学的天气预报系统,只能通过经验预判来指导农民做好相应防范。相对古人来说,我们现在应对灾害的手段更多了,能够避免一些损失。

在古代小满节气是一年当中“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余粮几乎见低了,新小麦还没有收获。所以,古人为了填饱肚子,会去田间挖一种叫“苦菜”的野菜回来充饥。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小满习俗——“吃苦菜”。

刘长卿有诗说“时人但只餐中包,莫忘旧时苦菜黄”,所以,那时候苦菜是人们能够用来充饥的一种关键野菜。现在,人们已经很少有人吃苦菜了,因为它太苦了,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苦菜!

写到最后:

小满节气节气一到,一年也就过来四分之一了,年初的规划执行得怎么样了?我这边可以说是全被给打乱了,耽误了很多事情,希望下半年能够顺顺利利,也祝您事事顺利,心想事成!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关于清明的农谚有哪些

在清明时节写诗,农村的土老百姓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俗语。这些俗语基本都是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生活和农业生产是具有很重要借鉴作用的。比如

1.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2.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3.清明雨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4.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5.清明风刮坟头土,淅淅沥沥四十五

6.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7.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8.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等等。

9.二月清明不见花,三月清明老了花。

10.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等等

这些俗语来自生活,浅显易懂。比如清明风刮坟头土,淅淅沥沥四十五。意思是在清明节期间微风吹来,吹动了坟头上的土,这个时候一般会下淅淅沥沥小雨。这个四五十天并不是指具体的天数,而是形容下雨的天数多。这里用了点夸张的手法就是为了提醒庄稼人,在清明时节不但容易起风,还容易下小雨。类似的俗语有“清明风刮坟头土,庄稼汉一年白受苦”。

再比如二月清明不见花,三月清明老了花。这句是说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二月的话,是早春景象,寒意未退,像梨花、桃花、杏花、李子树花等还没有盛开;清明节在农历三月的话,百花已经衰败,已是晚春迹象。其实就是要提醒农民如果清明节在二月,说明春耕正当时,需要做好春耕准备种地;如果说清明节在三月,说明春耕已经晚了,气温高了,耽误了种地最佳时间。

老祖宗总结的农谚,太实用了!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这些农谚都太实用,值得收藏!农谚是老祖宗通过长时间的农耕劳作结合天气变化形成的经验总结,已经相传非常久远了。像明末的《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以及《便民图纂》《田家五行》《朝野佥载》《齐民要术》等等古书上都有记载!

还有一些预测年景的农谚,比如说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人分饼、几屠几猪等等,都是出至《灶马头》这本书中。比如,我们说的“几龙治水”,指得就是当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像2021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二,所以叫“二龙治水”,而2022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八,所以叫“八龙治水”等等。感兴趣的农民朋友可以去自己到网上找找,自己就能推断出来,一看就懂。

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年龄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是喜欢跟着节气来判断啥时候种啥,啥时候收获,这在天气预报里是没有的。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还是值得被传承下去的。

下面分享一部分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仅供参考交流!

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我们知道阳历是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应四季,地球公转一圈而制定的历法,围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但是,阳历有一个缺陷,就是阳历不能体现“月相”变化。

阴历,是咱们相对较早的纪年法,又称旧历。它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计算,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为12个月×29.5天=354天,和阳历相比一年相差10多天。古代农民发现阴历也是有缺陷的,就是不能体现四季变化!

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是有缺陷的,这就让古代农民很迷茫了,种地是看太阳好?还是看月亮?只看月亮的周期变化又不能体现节气的变化,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农事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一些学者在阴历的纪年基础上,又把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季节的影响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纪年方法,就是我们现在沿用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中有三候,每候有5天,一共有七十二候。比如,大寒节气中有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老祖宗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能如实反应季节的变化特征,这是我们老祖宗伟大智慧的结晶,值得被传承!

我们现行的阳历又叫新历是孙中山时确立启用的,和古代说的阳历有所不同。在这套历法引用之前,咱们还有一套历法一直被被沿用至今,就是我们在老黄历中能够看到的“干支历”。共有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把把一个天干和地支对应循环起来用来纪年和日期,全部循环下来正好是60年,一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我们说的“几龙治水、几牛耕田也是结合干支历来推算的。

总之,老祖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作物生长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瓜果不和时令种植,早种催生,就不会有好的味道,只有适时种植,瓜熟蒂落,才能获得好的口感。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

小满将至,农谚“小满行冬令,必定有灾荒”,是什么意思

五月雪花飘进南方,农谚“小满行冬令,必定有灾荒”,是什么意思?

最近这几天网上谈论小麦做青储的事异常热闹,农民有农民的苦,专家有专家的忧,单从各自的角度来看都是对的。另外,近日网络上关于欧美国家为了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禁止”中国种植水稻的的话题讨论的也挺多。再有,印度也宣布小麦禁止出口了。总之,粮食危机离我们并不远,还是要有忧患意识的!

立夏节气已经过了一半了,马上将要进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饱含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智慧,指导人们按农时播种和收获。虽然,现在的气候和古时候不太一样了,但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今年的小满交节时间是公历5月21日9点22分25秒,农历四月二十一,此时,太阳黄经刚好达到60度。

小满一到,意味着这个时候将要大幅降雨了。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另外,小满也表示北方大麦、小麦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达到完全饱满。

小满后不只雨水增多,天气也将由温暖变为燥热,忙碌的同时也要注意补充营养。

古人具有中庸思想,他们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对大满和太满。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也表达出“过犹不及,盛极必衰”的道理。

“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到了这个节气降水增多,要抓紧时间收获大蒜等作物,以免雨天增多,田间积水,影响收获。

《月令七十二候集》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诠释了小满的具体含义。意思是说,夏熟作物开始灌浆,直至饱满成熟。

古人用最细微的观察,最简短的话,把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总结出来,指导人们应该做什么。并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小满三候分别为: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来看一下!

目前,小麦还没有成熟,到了“麦秋至”的时候,小麦就成熟了,就可以开始收割了。这里说的“秋”可不是指秋天,而是指成熟的意思。在《尚书•盘庚》里有:“若农服田力于穑,乃亦有秋”这句话,意思是说,农夫在田里努力劳作、耕种才会有收获。

但是,在古时候小麦还没有收获之前,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段,那么这段时间没有了余粮,新小麦还没有收获,那么吃什么呢?小满的第一候“苦菜秀”就是他们填饱肚子的食物。

苦菜是一种多年菊科植物,别名荼草、紫苦菜、天香菜等,是古人最早吃的一种野菜。古代谚语说“多吃苦,防中暑”,说的就是多吃苦菜能缓解上火。

现在我们把苦菜当成一种野菜来食用,但是,在古时候这种苦菜可是人们充饥的食物,有“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的说法,是古人青黄不接时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小满二候靡草死说的意思是,糜草枯黄死亡。糜草是春天最先长出来的草,和小麦的生长周期几乎一致,到了小满的时候,已经到了生长的末期,渐渐地枯萎死,也表示小麦也将快要成熟了。

古人留下的农谚“小满行冬令,必定有灾荒”,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小麦将要成熟的小满节气还出现下雪的天气,预示着当年的年景不会太好。也就是说,天气反常,对作物生长和收割都会有影响,会出现灾年景象。

今年5月份的天气变化还是很大的,冷热变化频繁,5月份的时候还出现下雪天气。例如,前几日受冷空气的影响安康、重庆、宝鸡等地就出现了降雪的天气,降雪最大的太白山积雪厚度近10厘米,这是在往年的5月份里是非常少见的。

从网上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今年5月上旬,167个国家级气象站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5月上旬。例如,山东济南地区平均气温(5月6-10日)为14.64℃,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也是60多年来最冷的“立夏”。

从发布的气象趋势来看,未来10天,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及河南、贵州等地气温偏低2~4℃,气温相比往年同期偏冷。

如果,冷空气持续影响,不排除6月份部分地区还会出现降雪的天气。不过,5月14日早上重庆城口县的黄安坝景区竟然下起了雪花,还是很少见的。

网上也有把5月份偏冷的天气和汤加火山暴发联系在一起,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汤加火山主喷发时间很短,喷发总量不足“皮纳图博火山”的十分之一、坦博拉火山的百分之一,并没有达到能够改变气候的能力。所以,还是不要去胡乱猜测得好,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不过,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冷空气持续时间较长的年份。例如,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喷发,最终导致第二年出现“无夏之年”。据一些资料显示,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1816年的6、7、8月罕见地出现了下雪、结冰和霜冻等一系列极端天气现象。大批家畜被冻死,欧洲损失了至少二十万人。

咱们国家那一年的农历六七月份,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霜冻灾害。甚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下大雪的天气,据资料显示,安徽的一些地区7月份降雪厚度达到一寸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影响,粮食大幅减产。

当然,以上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历史事件,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