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老祖宗总结的农谚,太实用了!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夏至农谚是怎么说的
-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小满农谚有说什么吗
- 中国24节气,你了解多少农村生产中哪几个节气尤为重要
老祖宗总结的农谚,太实用了!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这些农谚都太实用,值得收藏!农谚是老祖宗通过长时间的农耕劳作结合天气变化形成的经验总结,已经相传非常久远了。像明末的《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以及《便民图纂》《田家五行》《朝野佥载》《齐民要术》等等古书上都有记载!
还有一些预测年景的农谚,比如说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人分饼、几屠几猪等等,都是出至《灶马头》这本书中。比如,我们说的“几龙治水”,指得就是当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像2021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二,所以叫“二龙治水”,而2022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八,所以叫“八龙治水”等等。感兴趣的农民朋友可以去自己到网上找找,自己就能推断出来,一看就懂。
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年龄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是喜欢跟着节气来判断啥时候种啥,啥时候收获,这在天气预报里是没有的。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还是值得被传承下去的。
下面分享一部分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仅供参考交流!
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我们知道阳历是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应四季,地球公转一圈而制定的历法,围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但是,阳历有一个缺陷,就是阳历不能体现“月相”变化。
阴历,是咱们相对较早的纪年法,又称旧历。它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计算,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为12个月×29.5天=354天,和阳历相比一年相差10多天。古代农民发现阴历也是有缺陷的,就是不能体现四季变化!
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是有缺陷的,这就让古代农民很迷茫了,种地是看太阳好?还是看月亮?只看月亮的周期变化又不能体现节气的变化,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农事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一些学者在阴历的纪年基础上,又把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季节的影响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纪年方法,就是我们现在沿用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中有三候,每候有5天,一共有七十二候。比如,大寒节气中有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老祖宗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能如实反应季节的变化特征,这是我们老祖宗伟大智慧的结晶,值得被传承!
我们现行的阳历又叫新历是孙中山时确立启用的,和古代说的阳历有所不同。在这套历法引用之前,咱们还有一套历法一直被被沿用至今,就是我们在老黄历中能够看到的“干支历”。共有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把把一个天干和地支对应循环起来用来纪年和日期,全部循环下来正好是60年,一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我们说的“几龙治水、几牛耕田也是结合干支历来推算的。
总之,老祖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作物生长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瓜果不和时令种植,早种催生,就不会有好的味道,只有适时种植,瓜熟蒂落,才能获得好的口感。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夏至农谚是怎么说的
夏至到了,下半年是旱是涝,看夏至农谚是咋说的?
近日,河南发布干旱蓝色预警,高温天气还将持续,启动水旱防御(旱灾)IV级应急反应。目前,河南已经达到了轻度干旱标准。
对于河南来说,去年出现了涝灾,今年又是干旱加高温,真的很难。不过,今年不只河南旱情比较严重,附近的山东、皖北和苏北一些地区都面临旱情。今年河南等北方地区由于少雨,对传播和夏播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有些地区由于干旱不下雨,夏玉米到现在还没播上。
夏至到了,天气将进入更加炎热的一段时间,南方大雨扎堆,北方干旱少雨,对农民来说,还是非常难的。
按老一辈人的经验,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呢?来看一下夏至农谚是咋说的?
其实,“八龙治水”的前后还各有一句,完整的应该是“五牛耕田,八龙治水,两人分饼”,是用天干地支表述的。比如,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出现在初几,就是“几龙治水”。
古代的农谚多出至黄河流域,有一定的地域性,一般中原地区,相对应还稍微准一些。所以,我们笼统地来看就行了。所谓的五牛耕田指的是,用一头牛就可以耕完的田,现在需要五头牛才能耕完,说明,天气比较干旱,甚至可能出现的旱灾,地比较硬,难以耕种。
“八龙治水”指的是,“管下雨”的“龙”比较多,互相推诿,不干活,降雨很少。也就是说“龙越多越干旱,越少雨水越多,最好是五龙和六龙治水,这样分布均匀雨水充沛,而且也不会造成洪涝灾害。
“两人分饼”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以往一个人吃的饼现在要两个人分着吃,换句话说,庄稼受天气影响,出现减产的情况。
当然,以上只是古人的一些说法,我们现在有了更科学的天气预报,是能够提前预报天气情况的,只要我们随时留意就可以了。但是,古人的农谚是长期劳作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经验在里面的。那么,下半年是旱是涝呢?我们来看看古人留下的夏至农谚是咋说的?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今年的夏至的交节时间是21日17时13分40秒。
现在,到了夏至没有假期了,但是在古代夏至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据了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这天,全国是要放假的,要放一天假,而宋代百官还会在夏至时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
一、夏至无雨,寡妇把身许
寡妇在古代又被称为“遗下人”,是指丈夫去世留下的遗孀,在农村被称为寡妇。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寡妇”生活是很难的,特别是有孩子要养得更难。在年景好的时候,乡里乡亲还能帮衬一下,如果,遇到灾年景,粮食减产,正常完整人家生活都很难,甚至会挨饿。
这句话大意是说,如果,夏至这天不下雨,后期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无法播种,即使播种完了,长势也不好,会出现歉收和绝产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村民也无法帮助寡妇,为了生活,寡妇要考虑重新嫁人了。
二、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雨点值千金
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夏至这天如果不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就会非常干燥和酷热。如果下雨,雨点比金子还要真贵。
也就是说,夏至如果不下雨,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就要比那些夏至下过雨的年份更加炎热,酷热难耐。如果,夏至当天下雨,那么接下来雨水就会比较充沛,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就会获得丰收。反之,如果夏至这天不下雨,那么按古人的经验,下半年的雨水就会比较少,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和这句农谚意思相近的还有“夏至一场雨,一地值千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三、夏至无雨六月寒,夏至无雨河干断
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夏至这天如果不下雨,那么农历六月的温度要比往年低一些。并且,夏至这天要是不下雨,后期出现干旱的几率比较大,连河水都干了。农民没有水浇地,也就意味着粮食会减产。
四、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
这句农谚的意识和上一句差不错,都是在说,如果夏至这天不下雨,后期就会比较干旱,少雨的天气会一直持续,快到秋天了。
写到最后:
农谚能够流传这么久,要说一点意义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的气候条件和以前不一样了,还是要笼统的来看。
我们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要比过去高的多,正常年份还是能确保高产的。但是,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还是无能为力的,对此您怎么看?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2022年是“八龙治水”,下半年是旱是涝小满农谚有说什么吗
小满到了,2022下半年是旱是涝,小满农谚都说清楚了,看老祖宗的农谚咋说的!
要是不看日历,可能你都不会知道,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满节气又到了。今年5月份月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冷的,甚至有广州的朋友说,今年的天气有点反常,现在的广州还需要盖棉被呢?可能说得有点夸张,但是,从天气预报来看,今年确实是要比往年同期要冷。
往年小满节气一到,天气将由温暖转为燥热,今年可能要往后推迟一下了。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中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雨季到了,到了这时候降雨就增多了,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不过,要是出现连续降雨的天气,会对华北等地的小麦收割以及大蒜收获带来阻碍。所以,农户要抓紧把大蒜收回来。农谚有“小满不刨蒜,留在地里烂”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进入5月份以来吉林地区还是比较干旱的,多天不下雨,加上温度要比往年偏低,导致玉米播种完以后,出苗率受到一定影响。另外,打药苗前除草剂之后一直没下雨,也影响到了效果,往地里一看,一块一块绿的都是长出来的杂草,看来需要苗后再打一遍药了。不过,苗后这边药是有风险的,通过这些年的观察,非常容易出药害。
除了吉林比较干旱以外,山东地区温度也是要比往年偏低的,特别是济南地区,向来是没有春天,脱了棉衣直接就穿短袖了。不过今年要冷一些,短袖迟迟穿不上。
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就是今年下半年是涝是旱,直接能够影响到收成和生活水平。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辈人留下的关于小满节气的农谚,来预判一下下半年的年景,看看还准不准了!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咱们讲过的,今年是“八龙治水”,也就是过去老黄历里面用于预测年景的一个方法,是用天干地支来表述的。
古人认为龙是管下雨的,影响收成的是牛。那么“几垄治水”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常说“辰龙”,也就是说当年从初一开始,初几出现辰日,就是几龙治水。2022年正月初一是乙酉日,所以,按天干地支的排序数下来,正月初八是第一个“辰日”,所以,今年是“八龙治水”。
按一般的理解是,龙多管下雨的也就多,应该雨多,可能有些地区会发生涝灾。其实,古人的理解和我们完全相反,他们认为龙多了反而会出现旱灾,有“龙多涝,龙少靠,五龙六龙风调雨顺”的说法。和我们现在说的“媳妇多了晚了饭”的意思差不多,意思是说多了反而不干活了,互相指望对方、推诿,预示着有些地方雨水会比较偏少,出现干旱的情况。
当然,二十四节气和农谚是有地域性的,多出至黄河流域,长江以南来看农谚似乎就没那么有道理了!
今年准不准不知道,因为还需要观察,但是我们可以用2021年的年景来验证一下。按上面的方法,我们能够推算出去年是“二龙治水”,按古人的理解应该是多雨的年景,雨水比较多,会出现洪涝灾害。所以,你看去年确实是多雨的一年,还是比较准的。
我们下面来看一下通过小满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是旱是涝的农谚!
“小满无雨,伏里无水”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小满这天如果不下雨,预示着整个伏天里少雨干旱,也就是说会很热。反过来说,如果小满这天下雨阴天还打雷,那就意味着“小满一声雷,四十五天落”,小满过后会出现大雨甚至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当然,作为种植小麦和大蒜等夏收作物的农户来说,是不希望小满节气这段时间下雨的,影响收获。但是,对那些插秧和刚播种完的作物来说,又是希望下雨的,总之,咱们国家地域广阔,需求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笼统地看一下就行了。
除了上面这两句以外,还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满,高田不管”、“小满有雨收麦好,芒种有雨豌豆宜,黍子出地怕雷雨”、“小满大风,树头要空”、“小满不满,无水洗澡”等等。这些农谚都是古人通常长时间的观察天气变化总结出来的,也反应出古代缺乏科学的天气预报系统,只能通过经验预判来指导农民做好相应防范。相对古人来说,我们现在应对灾害的手段更多了,能够避免一些损失。
在古代小满节气是一年当中“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余粮几乎见低了,新小麦还没有收获。所以,古人为了填饱肚子,会去田间挖一种叫“苦菜”的野菜回来充饥。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小满习俗——“吃苦菜”。
刘长卿有诗说“时人但只餐中包,莫忘旧时苦菜黄”,所以,那时候苦菜是人们能够用来充饥的一种关键野菜。现在,人们已经很少有人吃苦菜了,因为它太苦了,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苦菜!
写到最后:
小满节气节气一到,一年也就过来四分之一了,年初的规划执行得怎么样了?我这边可以说是全被给打乱了,耽误了很多事情,希望下半年能够顺顺利利,也祝您事事顺利,心想事成!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中国24节气,你了解多少农村生产中哪几个节气尤为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凡是懂得一点农业知识的人都了解当地,二十四节的那个节气最重要。因为我国地域较大,气候温差也大,二十四节的重要性在全国的重要时间是不统一的。但是作为二十四节对于农业来说,确实在我国不同地域起着非常的重要性。并且还会用二十四节的名子提醒农民,抓紧种植管理。
今天我说一下二十四节在河南农业上的几个重要节气。象马上河南进入到小麦收割的工作以后,在小麦收割完的二十四节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这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提醒农民把小麦收割以后,要抓紧种植秋季作为物,象大豆,玉米,芝麻等秋季作物,要抢时抢种才能够使秋季农作物得到丰收。可以说在芒种这个节气中,是农民顶着炎炎的烈日,不分昼夜的在田间进行收割抢种中,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说农民晚上休息时间是很短的。
特别是二十四节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夏至虽然可以用到昼夜之分上,但是也提醒农民到了夏至以后就不要种植秋作物了,特别是对于种植芝麻,我地多年的经验谚语叫,夏至种芝麻劈头一枝花,意思是过了夏至再种芝麻到收割的季节时,上下还是花是结不出丰满的芝麻粒的,所以在二十四节的第十个节气过后就不要种植芝麻了,和其它秋季作物。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寒露在我地农民中叫做起寒,可以说寒露是我地所有人都知道的二十四节,如果要是农民不懂啥叫寒露那就说明了他不是农民。
因为二十四节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它不完全代表天气有了寒意,最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就是到了种植冬小麦的时间了。在我地种冬小麦有这样一句谚语,叫起寒种麦,十种九得。意思是也不要过早种植冬小麦,从寒露开始一般在半个月内,种上的冬小麦就是最好的时间,到了第二年的夏季小麦收割时,就可以丰收。从以上情况看,你说二十四节气对农业重要不重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