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农谚(“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_清明_农谚_清明节

本文目录

  •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 关于清明的农谚有哪些
  • 今年清明“三节相连”非常少见,哪三节留下来的农谚都有哪些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今年是在前还是在后?啥说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杜牧写的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写的是关于清明节气的。

清明节气和别的节气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占据“天地人和”的一个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五个节气,是在春分后的15日,大约在公历4月4-6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达到15度。阴气衰退,生气旺盛,老话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农民要开始忙于耕种了,到了4月下旬也是种植春玉米的最佳时期。当然,在东北不同的积温带,播种时间会有所差异。

清明节一过,万物生长,一些作物也到了疯长的一个阶段,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那么为什么清明节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是因为,清明节是以清明节气为准的。换句话说就是,清明节气在哪一天,哪一天就是清明节。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看到桐花就知道清明节到了,每年的清明前后,桐花作为暮春时节的花,四地盛开。此后,各种各样的花也开始慢慢凋谢,从百花争艳的春天,开始转向绿荫初现的夏天。这个时候喜阴的田鼠回到了洞中,喜阳的鸟儿出来活动了。这个时候的山野林间,田间地头,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下过雨之后,也能看到彩虹了。古人就是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用准确的表达,来体现清明节气的物候特征。

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古代农民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人通过长时间的劳作结合节气总结出了很多农谚流传了下来。比如,我们常听到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还有哪些农谚呢?分享几个给大家,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结晶,看看是不是很接地气!

1、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

每年的清明节气交节时间是在公历4月4日-4月6日之间,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但是,农历时间就不是那么固定了,有的时候清明出现在农历二月份,有的时候出现在农历三月份。

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如果清明节气在农历二月里,那么农民就不要在清明之前播种春种农作物;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三月里,那么农作物的播种可以尽量赶在清明之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清明节提前到农历二月份,气温回升也只是暂时的回升,当南方的暖空气遇上北方来的冷空气,两者一交锋就会产生对流天气,就会导致降温,甚至会出现“倒春寒”天气情况。“倒春寒”会造成还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农作物出现烂种以及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影响产量和质量,危害还是挺大的。

那么今年清明节是在农历二月份还是三月份呢?查了一下,今年的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五,农民播种是可以赶在清明节前播的。

2、清明天晴不下雨,石头缝里都结谷

这句古老的农谚大意是说,如果,清明前后天气晴朗不下雨,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不小心掉到石头缝里的粮食也会长出果实。

我们通常都是希望我们希望3月份下雨,但不希望4月份下雨。因为,3月份是小麦、大蒜等作物返青的阶段,下雨有利于促进生长。而到了4月份就需要阳光了,高温低湿的环境容易引发小麦病害。比如,每年4月份小麦赤霉病就会来势汹汹,农民朋友要提前喷一遍药,做好预防,避免造成减产!

这其实是古人长时间劳作总结出来的经验,老话“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清明雨星星,一亩高粱打一升

古人认为,清明下雨是不好的,粮食可能会减产。老话说“清明雨打坟头钱,庄稼汉子愁种田”,意思是说,清明这天如果下雨的话,把压坟头的钱都打透了话,这一年的年景就不是很好。由于持续下雨,田间土壤比较湿,玉米等作物为没法播种,庄稼人就比较犯愁。所以,这句农谚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气下雨的话,一亩地的高粱才能打一升的粮食,也就是粮食减产了!

4、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这句话农谚是对小麦来说的,大意是说,如果清明节前后下雨降温,对小麦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也就是说发生“倒春寒”了。这个时候小麦已经过了返青期,开始拔节了,对于光照的需求是远大于水份的。所以,清明节气前后天气晴朗还是比较有利的。

但是,我国地域广阔,有的地方可能到了清明是喜欢晴朗的天气的。而有的地方这个时候又需要雨水来滋润作物的生长。所以,有农谚说“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咱们不能说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农谚互相矛盾,而是因为所处地区的环境气候有差异,作物生长所处的时期不同导致的。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匆忙赶路,在路上是又累又饿。身边的介子推看到晋文公十分饥饿,就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晋文公煮汤食用,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所做的一切非常感动。但是,当晋文公即位时却忘封赏介子推,感到非常后悔。为了弥补这个过错,晋文公就到深山里去找介子推。采用了三面烧山的方法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把忠臣介子推误烧死了。

晋文公非常难过和惋惜,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当天定为“寒食节”。到了第二年,晋文公来祭奠介子推的时候,发现烧毁的柳树又活过来了,他非常高兴,大喜之下就称这棵老柳树为“清明柳”,而寒食节的后一天为清明。

寒食节的习俗是祭扫、禁火、吃冷食、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后来,人们习惯把寒食节扫墓这个活动推到清明节来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和时候才开始盛行,而到了宋元时期的时候,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在一起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关于清明的农谚有哪些

在清明时节写诗,农村的土老百姓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俗语。这些俗语基本都是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生活和农业生产是具有很重要借鉴作用的。比如

1.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2.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3.清明雨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4.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5.清明风刮坟头土,淅淅沥沥四十五

6.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7.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8.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等等。

9.二月清明不见花,三月清明老了花。

10.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等等

这些俗语来自生活,浅显易懂。比如清明风刮坟头土,淅淅沥沥四十五。意思是在清明节期间微风吹来,吹动了坟头上的土,这个时候一般会下淅淅沥沥小雨。这个四五十天并不是指具体的天数,而是形容下雨的天数多。这里用了点夸张的手法就是为了提醒庄稼人,在清明时节不但容易起风,还容易下小雨。类似的俗语有“清明风刮坟头土,庄稼汉一年白受苦”。

再比如二月清明不见花,三月清明老了花。这句是说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二月的话,是早春景象,寒意未退,像梨花、桃花、杏花、李子树花等还没有盛开;清明节在农历三月的话,百花已经衰败,已是晚春迹象。其实就是要提醒农民如果清明节在二月,说明春耕正当时,需要做好春耕准备种地;如果说清明节在三月,说明春耕已经晚了,气温高了,耽误了种地最佳时间。

今年清明“三节相连”非常少见,哪三节留下来的农谚都有哪些

“过了寒食还冷十日”,农谚俗语大智慧,清明前后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教你从天气预测年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按传统这天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今年3月3日是“三月三上巳节”,3月4日是“寒食节”,3月5日就是清明节了,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有了假期安排。不过,目前疫情防控还是比较严格的,给出行带来少许阻碍。

这三个节日今年连成排了,一个挨一个,还是非常难见的。其中,三月三上巳节在过去有一段鼎盛时期,由先秦时的浪漫到魏晋时优雅再到唐朝时热烈,可是谁也没想到,上巳节到了宋代时就清绝了。所以,到了现在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上巳节”这个传统节日,只知道“芥菜煮鸡蛋”了,只有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过三月三上巳节。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在古代民间是一个很重的节日,在寒食节这天要禁烟火,吃冷食。对于寒食节我们所了解的都是关于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的典故,对这个节日已经没有半点记忆了。只有在诗句中才能看到“寒食节”的描述,比如,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其实,这首诗真正的意图是引用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三月份暮春时节里的三个节日中,只有清明节是流传最广的,时间也最长,从起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众多传统为一身的传统节日。

“春分一过是清明,清明前后添粪茔”,清明前后是缅怀亲人,祭奠亲人的最好时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农民春耕劳作最好的时节。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结齐而清明矣。”的记载。

清明有三候,分别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清明到来,作为暮春时节的白桐花四处盛开,清芬怡人,各种各样的花争相开放;喜阴的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回到洞中,喜阳的鸟儿在山野田间鸣叫,提醒人们要忙于春耕了,不要误了农时;这个时候经常会下雨,下雨之后也能看到彩虹了,有了春雨的洗涤,春季才能更明媚。古人就是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用最简练的语句,来更准确地描述清明节气的特征。

古代是农耕社会,并没有我们现代的这种天气预警信息,也没有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基本上就是靠老天赏饭吃。所以,每当重大节日来临时,都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祈求“老天爷”保佑。

清明前后,古人为流传下来很多农谚来预判年景,分享几个给大家,看看古人留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有没有道理了!

一、过了寒食,还冷十日

关于寒食节的农谚不多,俗语但是不少。这句农谚是说寒食节过后还要冷几天,一些蔬菜还不能忙于种植,也提醒人们,春暖花开的季节,也要防范倒春寒的天气。

二、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无人要

如果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太阳高照,是个大晴天。预示当年是个风调雨水好年景,粮食会获得丰收。新粮足够吃,陈粮就没人要了,也就买不上好价钱。

三、三月初三天若下,穷人卖妻富卖马

这句农谚和上一句是相反的,如果三月三这天下雨,预示当年年景可能不会那么好,可能会出现农作物欠丰收年的情况,人们生活困难,缺衣少粮,无法安居乐业。

四、清明天晴不下雨,石头缝里都结谷

清明天气太阳高照,不阴天也不下雨,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不小心掉到石头缝里的粮食也会长出果实。

五、清明雨星星,一亩高粱打一升

清明这天如果下雨,预示着年景可能不太好,一亩地的高粱才能打一升的粮食,也就是粮食减产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清明时节,沿江一带经常会下雨,所以,这句农谚也是有地域性的,不能一概而论。

六、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过后也不全是好天气,有可能还会降温和下雪,还是要做好防冻措施的。特别是小麦开始拔节了,对于光照的需求是远大于水份的。所以,这个时候最怕突然降温,发生“倒春寒”。

七、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

今年的清明节的交节时间是在公历4月5日,农历三月初五。公历上相对固定一些,但是农历上却没那么固定,有的时候是在农历二月份,有的时候是在三月份。这句农谚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气在农历二月里,那么农民就不要在清明之前播种春种农作物;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三月里,那么农作物的播种可以尽量赶在清明节之前。

关于清明前后的农谚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分享给大家了。这些农谚都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劳作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有的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只做为了解和参考就行。您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前后的农谚呢?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