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的皇帝叫“帝”,而唐宋的皇帝却叫“宗”呢?_年号_庙号_谥号

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尊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个人在称谓上做出区别,同时也可以用来标志该君主在位时期,方便记载史书。这两者在商周时就已经出现,而年号则是汉代的发明,专门方便纪年。

商代尚无避讳制度,商王生前用本名,称王,死后用天干日名,商代后期又在日名前面加称帝。如纣王名字是受(纣),死后称帝辛。他的儿子名字是禄父,死后称武庚。日名一般认为同祭祀有关,所以学者很多认为是庙号的前身。在《史记》中所有的商王死后都称帝某某,而在甲骨文中只有武丁之后的王才是这样。另外周代文献中称个别商王为某宗,比如祖乙称中宗,武丁称高宗。显然,这样的尊称是为了在祭祀中突出某些祖先的丰功伟绩。

古代各种庙号的出现次数。(引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第9期)周人说古者生无爵,死无谥。所以谥号从周代开始有。最初的谥号据说都是美谥,用以概括死去君王的功业美德。但后来逐渐出现恶谥,用来贬损造成巨大政治损失或灾难的君主,以表示继任者与他划清界限,政治上改弦更张。

汉以前的皇帝或者天子,并非人人都有庙号。所谓祖有功,宗有德,只有做出巨大贡献的君主才会有。所以史家通用谥号称呼汉代君主君王,三国两晋沿用。在用字上汉代多“孝”,魏晋尚“武”。汉代除了刘邦,皇帝谥号都加“孝”。魏晋南北朝则有九位帝王用武字,双字谥号加武字的更多。到了唐五代两宋时期,历史已经累积了大量选用同一国号的王朝,用谥号称呼会造成重复和纪年混淆。而唐代庙号已经迅速普及,成为帝王的标配。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上用庙号称呼唐宋皇帝。

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武帝前后共改元11次,每次改元都冠以一个美好的名字,即年号。但是单用谥号或者庙号纪年,却有很大的不方便。那就是它只能记载死去君王的时间年数,对于在世的君主,只能说今上多少年。时间一长,档案文献就会出现纪年的混淆。所以汉代时出现了年号,用于在世皇帝的纪年。这大大方便了年代的记载。像汉武帝开心起来,就会换一个年号,但也不会影响纪年。此后历代统一过程中,割据政权如果承认中央政权的年号并以之纪年,就表示放弃独立,接受统一。于是年号又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在纪年之外又成为王朝正统的象征。甚至被印在钱币上以示权威。所以年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宋太祖在位时,从宰相赵普等人拟定的年号中选用了“乾德”。但三年后灭蜀国,在一面镜子上发现蜀国已经抢先用过了这个年号。赵匡胤心中不快,说“作宰相须是读书人”一一这是公开骂赵普没学问了。

明清之后,皇帝一般一人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年号用来称呼皇帝最为方便,无分生称死后。

本帖参考了《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第9期《皇帝的名片》一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