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年号,谥号,庙号什么意思
- 明神宗,的谥号是什么意思
年号,谥号,庙号什么意思
【年号】
“年号”为中国历代皇帝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是帝王当政的时代标志,是表示皇帝统治纪年的一种制度。
“年号”制度始于西汉武帝。
自西周至汉武帝这一时期,皆以帝王、诸侯即位的年次纪年,有年数而无年号。如西周宣王元年(前827)、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汉高祖八年(前199)等。
中国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年号。而确定实行年号制度则始于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并追定了“建元”以来的年号(近年来据称发现有“建元”字样的器物,并由此推断,建元年号应为原有,并非追定)。
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均承袭年号制。凡新皇帝即位,便建新年号以更替前代年号,表示新君统治之开始。
按规制,先皇驾崩、新君嗣位的次年元旦(夏历正月初一)方建新年号,如东汉光武帝于中元二年(57)二月驾崩,皇太子刘庄即位(汉明帝),第二年元旦方改元为“永平”元年。
但亦有甫一即位便立时改元建号的,如宋太祖于开宝九年(976)十月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年尾十二月便迫不及待地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了。
据统计,自汉武帝起至清朝末代宣统皇帝溥仪止,在中国建国立号的历代王朝、农民起义、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年号共820余个。
(汉武帝)
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如因祥瑞或重大事件而多更换年号,故一个皇帝建有一个或多个年号。年号最多的如汉武帝、武则天都超过十个。唯明、清两代,每位皇帝只建一个年号,故习惯上又以年号称明清两代皇帝,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号一般常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南朝梁武帝萧衍之“中大通”和“中大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太平真君”,唐武则天之“万岁登封”与“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之“太平兴国”等。
【谥号】
“谥号”亦称为“谥”,是中国古代帝、后、诸侯、贵族、大臣、名士等人逝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品德所评定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逸周书·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号有“盖棺定论”之意。
评定谥号的标准为“谥法”。
谥法始于西周初,秦始皇废之不用;汉初恢复,历代因袭至清。
帝王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
谥字分美、恶,每字皆有特定含义,故有美谥(文、昭等)、恶谥(幽、炀等)之别。
明清定谥属礼部。
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名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庙号】
中国古代皇帝驾崩后,在太庙内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庙号始于殷商,以“宗”为有功的复兴君主之称,如商王太甲死后尊为太宗、武丁尊为高宗等。
西周则以始祖称“祖”,继祖者称为“宗”,后代帝王祖宗庙号皆承用周制。
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但并非立庙者皆有庙号。
庙号由即位皇帝议立,如汉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汉景帝尊文帝庙为太宗庙、汉宣帝尊汉武帝庙为世宗庙等等,太祖、太宗、世宗皆是庙号。
其后,历代多沿用此制。
一般开国之君称某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其后继者称某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明神宗等。然亦有例外者,如明成祖朱棣(初尊为太宗,后尊为成祖)、清圣祖玄烨。
概括之,“年号”为皇帝统治纪年之名号,“谥号”为皇帝驾崩后经评定给予的带着褒贬含义的称号,“庙号”为皇帝驾崩后立庙奉祀所尊的某祖某宗的名号。
图片皆选自网络。
明神宗,的谥号是什么意思
先说一下谥号“神”的含义: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什么叫“民无能名”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百姓不知道说你什么好,说你好吧,不甘心;说你坏吧,不忍心。宋神宗赵顼任用王安石变法,实际情况不像历史书上说的那么利国利民,那么成功。宋神宗和王安石实际上是好心却办了“坏事”。新法时因为用人不当、新法存在弊端等原因,变法搞得大宋朝腐败横行,民怨沸腾,党争不断,最终四十年后在女真人的铁蹄下走向了灭亡。他之后的宋哲宗(或是垂帘的高太后)全面反对新法,任用了顽固派的司马光为相。新皇帝的态度如此明确,那么对新法派的先皇谥号就不会那么好。总的来说“神”这个谥号不是什么好谥号,也不是太坏。是偏中性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