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_皇帝_同治_劝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皇帝 同治 劝谏

晚清的政坛风云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大戏落幕,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变了大清王朝执政格局。好不容易耗到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岁亲政,两宫太后退居幕后。然而,同治十三年,刚刚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驾崩,这给本就云谲波诡的大清政坛又增添了一份动荡不安之因素。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究竟是得了什么病而驾崩的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同治皇帝是因天花而死。根据一些也是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尤其是史学价值很高的《花随人圣庵摭忆》都这么记载,那就让人不得不有几分信了。那么,号称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年轻皇帝怎么就能害上了这个糗病呢?

这事儿还得从同治十一年,皇帝选秀大婚说起。

图1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据说权力这个东西能让人“迷恋”到忘乎所以,一旦拥有怎么也不肯放弃,慈禧太后就是这权力迷恋者之一,她以各种理由尽量推迟皇帝儿子亲政时间。尽管慈禧不情愿,但是终归皇帝会长大,总是要亲政。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经十七岁了,两宫太后决定为皇帝配婚并归政皇帝,但是就在选择皇后的时候,两宫太后之间产生分歧,慈安太后倾向于蒙古正蓝旗出身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却认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更加中意,而同治皇帝本人比较喜欢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长两岁,而富察氏此时也就是14岁的小女孩,所以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也正常。再加之阿鲁特氏出身确实比较高贵,祖父赛尚阿是咸丰朝大学士,父亲崇绮更是大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并且这阿鲁特氏还和慈安太后有亲戚关系,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好坚持就点了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然而同治皇帝的婚后生活并非如意,据说由于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就以祖宗家法和母亲淫威限制同治皇帝去皇后处,同治皇帝刚刚亲政,不敢与把持朝政多年的母亲对抗,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地服从命令。同时,由于同治皇帝从小就是皇帝,养尊处优而养成了恣意妄为的性格,而且朝政之事都是母亲和六叔恭亲王奕訢处理,自己根本不用过脑子,成为摆设让皇帝很不爽,于是在皇宫之内生活不如意的皇帝,开始琢磨“逃”出紫禁城玩“大”的了。

图2 同治皇帝的婚礼

京城王公大臣家中从来都不缺少纨绔子弟,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就是之一。由于载澄年纪与皇帝相仿,再加之其父亲恭亲王的身份,自然有机会出入皇宫。一来二去,皇帝载淳和他的堂兄弟载澄这两个臭味相投之人,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

有了载澄的带领,年轻皇帝可谓是“见了世面”,原本禁锢在深宫之内的皇帝哪里能够抵御这灯红酒绿的诱惑,于是这哥俩儿是经常出入花街柳巷,过着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开始的时候,花街柳巷的老鸨妓女不知道载淳的身份,时间长了据说不少人知道了皇帝的身份,但是这位“公子哥”出手阔绰,于是谁也犯不上捅破这层窗户纸。除此之外,这哥俩儿对于良家妇女也不放过,据说这载澄对年轻寡妇很感兴趣,想尽办法也要得手,因此经常有寻常人家的人妇找到贝勒府(载澄为贝勒爵位)讨说法,而载澄就是给钱了事,任由五百还是一千两银子,要多少就给。因此竟有不少少妇,故意将自己丈夫藏匿,“钓鱼”载澄上钩,完事儿就去找到载澄讹钱。相信皇帝载淳在跟载澄混迹之时,这种事儿恐怕也是没少干。

图3 奕訢晚年照

毕竟载淳是皇帝,他的如此种种荒诞行为不可能不为人知。所以在得知皇帝背道离经之行径之后,大臣们纷纷上奏折劝说皇帝改邪归正。因为此事关系到自己儿子,所以起初奕訢没有直接劝谏,但是皇帝对于这些逆耳忠言置之不理,对于指责自己错误行为拒不承认,来个看你们能怎么着的态度。面对皇帝不知悔改的态度,奕訢坐不住了,这次联名十位重臣,以劝说皇帝“停罢修圆明园和停止不务正业的荒唐行为”为目,一同劝谏,其中包括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再加上自己,三位皇帝叔辈亲王,绝对是重谏。

面对“来势汹汹”的劝谏团,同治皇帝实在无法拒绝,勉为其难地召见了朝廷中流砥柱的这老几位,整个劝谏过程印证了上述皇帝荒诞行径,也反应出同治皇帝顽劣不成器而难堪大任。

图4 和硕醇亲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惇亲王奕誴年龄最长资格最老,率先发言,但是奕誴仅说了个开场白,劝谏书就被皇帝摔倒了地上。奕訢见此情形,捡起劝谏书继续朗读,没想到皇帝直接回应奕訢“我将此位让于尔如何?”这让在场众大臣无不惊愕,被皇帝一句话全干蒙圈了。大学士文祥和醇亲王奕譞伏地恸哭,劝谏皇帝万不可拿皇位如此儿戏。最后没办法,奕訢将皇帝的种种不齿的卑劣行为,以发生时间以及地点一五一十地陈述,皇帝自以为这些是秘密行动无人知晓,现在已经暴露,便追问奕訢如何知晓,奕訢没办法只好承认是自己儿子载澄招出来的。面对事实且证据确凿,同治皇帝自知理亏无法狡辩,便恨恨地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劝谏。

但是同治皇帝一直对奕訢怀恨在心,就在劝谏没过几日,就“无缘无故”地下了一道谕旨,剥夺奕訢“铁帽子亲王”爵位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处行走,同时一并将载澄郡王衔贝勒爵位撸掉,这明显是在报复奕訢父子,作为一位成年皇帝行事如此鲁莽且手段之low,可见同治皇帝确实够“昏”。这道谕旨一下,年轻皇帝简直是要作死,没等群臣反对,两宫太后就坐不住了。在两位母亲的批评指责之下,同治皇帝不敢造次。就在罢黜谕旨刚下发的第二天,又赶紧下发了谕旨,恢复了奕訢和载澄的一切爵位与职务。

这场因劝谏而引发的一场宫廷闹剧,总算是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告一段落。之后载澄再也不敢勾搭皇帝出宫瞎混,当然此时皇帝的健康状况也搞不起来了,因为没过半年皇帝就翘了辫子一命呜呼。

图5 清朝军机处内景之一

还是回过头来说同治皇帝得了什么病而死,其实从载澄这也能看出端倪。载澄是奕訢的嫡长子,载澄一生只娶了一位嫡福晋,没有其他侧室妻妾,而且28岁也死了并且也没留下一个子嗣。据说载澄在病入膏肓之时,奕訢去看了儿子一眼,匆匆看了一眼临走扔下了一句绝情之话:“你早就该死了。”作为一名父亲,如此绝情不合乎常理,原因不言而喻。而导致载澄失去生育能力,就是因为沾染Xing病而导致。因为载澄是嫡长子,按照祖制是要承袭恭亲王爵位的,因此过继老二载滢长子溥伟为子,奕訢的“铁帽子”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溥伟。

那么为什么同治皇帝无法治愈呢?其实皇帝的病要是对症下药也不至于致命,再怎么说皇帝的医疗条件绝对是无人能比。问题就是皇帝使用什么药物是要有史官和御医记录入档的,也就是说皇帝得了什么病,后人只需要从御医用药上就能够知道一清二楚。正因为御医给同治皇帝开的药方全是医治天花,才能够和同治皇帝官方死因对得上。倘若这药方果然对症同治皇帝很可能不至于这么早死,因为当时医治天花病的水平照比清初提高很多,天花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不治之症。

图6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难道是御医们误诊?果真御医们这都能误诊那就真该杀头了,而且御医是一个团队,不可能集体误诊吧?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御医们明知皇帝得了什么病,但是硬是不敢对症下药。御医们哪来的这么大胆子?能指使御医这么干的人恐怕只有慈禧太后了。换句话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存皇家颜面,甚至为了自己之后能够重新把持朝政权柄,不惜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权力对于慈禧太后人生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从各方面信息分析,同治皇帝因害天花而死的可能性极小,官方记载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欲盖弥彰而已。

在年轻皇帝还没咽气之时,关于这皇位继承之事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慈安太后从皇位宗祖规制方面提议了几位候选人,但是最后都被慈禧否决。其实慈禧心中早已有了合适人选,在以阴谋和套路导演设计之下,走完了形式过场流程之后,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为过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即光绪皇帝,也就是说载湉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不是同治皇帝的,这样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朝廷政权又“合情合理”和“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两宫太后手中,其实也就是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