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
所以,“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可以说,香妃在历史上是个特别神秘的女子,她是清朝时期的人物,但是,在当时并未闻名。清朝覆灭之后,香妃之名却忽然盛行,在民间广泛流传,以至于后世中的小说、歌舞、戏曲中,都会有香妃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香妃又为什么越叫越响?
终其原因,还是在于香妃身上众多的谜团,包括名称之谜、画像之谜、婚姻之谜、死亡之谜等,都是人们数百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前文也说过,“香妃”之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当时《西疆杂述诗》便出现了关于香妃的描述,这是目前已知,出现香妃之名最早的文集。
虽然,在清朝时期,便已经出现香妃之名,但是,香妃真正广泛为人所知则是清朝覆灭之后。准确来说,此名是在民国时期兴起,或许只是当时的文人们觉得乾隆这个妃子很是特别,加之姿色貌美,遂在“香妃”之上进行宣传推动,一定程度上,“香妃”之名是后人捧起来的。
我们今天之所以熟知香妃,多数是通过影视作品。
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要进行文物展览,特地从沈阳故宫和承德山庄调来一批文物字画,其中便有一副女子画像图。在这幅图的下面,有一排文字说明,称:“香妃为回部王妃,姿色绝美,因天生伴有体香,被国人封为香妃。”也正是因为这段文字,香妃之名正式在国内流传。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已经对香妃有了大致的了解:
首先,香妃是回族人;
第二,香妃名字由来是因为她体有异香,这点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那么,世间真的有能够身体散发香味的人吗?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通过汗腺、皮脂腺分泌出一些气味儿,体内脏器间的气味有时候也会随之而出。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所产生的气味也定然有所差异。有的人气味浓重,容易引起别人注意;有的人则气味清淡,不仔细嗅探很难发现。
那么,民间所传的香妃身上的香气是否真是分泌而出的气味儿?由于已过数百年,我们无从考证。根据后世学者推测,体香虽然会有,但还难以达到旁人轻而易举便能嗅到的地步,所谓的香妃体香,或许只是外物辅助,比如“花草浴”、“奶浴”,都会增加身体气息的浓郁。
再者,清朝时期已经出现高级脂粉,具有特殊的香气,如果女子在洗浴后涂抹在身上,也会随之散发香气,易被误认为体香。史学界也有另一种说法,即:“体有异香”很可能是文人夸赞的一种表达方式,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漂亮女生,常常会用“秀色可餐”称赞。
那么“体有异香”同理,很可能是古人见到香妃长得美艳,对其进行赞美。不曾想被后世曲解了意思,造成了如今“香妃体香之谜”。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世推测,具体真相如何,还待日后研究。
画像之谜,民间盛传香妃貌美倾城,这点自然无需多论,从乾隆皇帝耗尽心力将她从回部接入京城当妃子,便能看出香妃不凡。那么香妃到底有多美呢?
后世人们只能通过存世香妃画像一睹容颜了。现代存世的香妃画像存在四种:
一,身着红色旗装的半身像;
二,身着欧式盔甲、手拿武器的半身像;
三、身着欧式长裙的坐像,画像中,香妃两只手分别提着花篮、花铲,头上戴着凉帽,怡然自得;
四,香妃吉服半身像,乃是太仓陆夫人于东陵拍照时所留。
婚姻之谜,根据历史可知,香妃是在乾隆二十五年入宫的,当时她已经27岁,在后宫众妃中,算是年纪较大。在当时的年代,女孩子正常出嫁年龄为十几岁,皇帝挑选妃子的时候,13岁的女子便可以参选。
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才十三岁;孝庄文皇后在刚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皇太极;孝康章皇后十五岁时,生下了康熙,在此映衬下,香妃27岁进宫,显得有些偏大,甚至,有人推测,香妃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且婚史不会太短。
那么,香妃入宫前的丈夫又是谁?选择入宫是丈夫去世还是其他原因?如果离婚,那么,其中原因又是什么?一连串的疑惑使得香妃婚姻更加扑所迷离。
研究清史的学者认为:古人虽然崇尚早婚,但并没有强行限制,因此,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晚婚的女子。比如,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妹,性格柔顺,绰约多姿,是当时有名的国色佳人,正因为此,她到了三十三岁才出嫁,在当时毫无疑问是“老女”了,毕竟,古人平均年龄也不过47岁,但是,人家就是喜爱这么选择。
这情况与香妃有些相像,同样是天生丽质、蕙质兰心,难道香妃就是要效仿她吗?
古代时候,许多姿色貌美的女子,在还未找到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时,是不愿将就出嫁的。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她们宁愿耗费宝贵年华独身等待,有的人等到了合适的伴侣,而有的人则错过机缘,浪费了妙龄花季。很庆幸,香妃遇到了乾隆,或许在香妃心中,乾隆便是她要等的如意郎君,因此,27岁选择入宫也就解释的通了。
死亡之谜,关于香妃的死因,现在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是香妃被皇太后赐死;
另一说、则说香妃因病去世。
第一种说法,最早来源于香妃画像,在古物陈列所中,有一副香妃戎装像,根据它的文字说明,是香妃不听皇帝的命令,因而,被皇太后赐死。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我们都知道,乾隆的生母是孝圣宪皇后,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而香妃则死于乾隆五十三年,比孝圣宪皇后晚死了十一年,时间对不上,因此,此种说法不准确。
而因病去世却在历史上鲜少有记载,因此,香妃之死逐渐成为一个谜团。
乾隆的后宫嫔妃中,纵观已有封号的妃子,并没有香妃此人,后来,经过史学家缜密分析,认为:香妃便是指的清宫容妃,此种观点后被史学界广泛认同。其实,稍微了解一下容妃生平,便能发现她与香妃的诸多相似之处。香妃来自新疆地区,而真实历史中,乾隆后宫只有一个妃子来自新疆,她就是容妃。
这点在各类清史、档案记载中得到了证实,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实物考证,都足以证明容妃来自新疆。因此,香妃就是容妃。“两人”所在的民族、信奉的宗教都是相同的,且进入皇宫后,都被册立成妃,如此高度重合的人生,足以证明“二人”为同一人。“两人”的家人相同,通过对当时的史料考证,明显可以看出“二人”家人亲属相同,自然为同一人。
容妃与乾隆相识的方式也很特别:
清朝时期,北疆地区的分裂势力动作不断,回部更是多次叛乱,导致清朝从康熙到乾隆,历经三任帝王不断出兵平息叛乱,前后打了几十年。在容妃(和卓氏)20岁的时候,清军再次发兵入疆,平定准噶尔叛乱。没想到两年后,回部的大小和卓木再次起兵叛乱,不过这次叛乱并不得人心,毕竟新疆连年征战,百姓早已厌恶。
因此,叛乱刚开始,便有许多当地百姓站在清军一边,其中就包括容妃一家。平息叛乱中,容妃(和卓氏)的哥哥图尔给予了清军很大的帮助。战争胜利后,清廷赏赐有功之人,图尔遂进京领赏。其后,图尔不愿意再待在分裂的部落,便想着留在中原发展。为了进一步讨好乾隆皇帝,他将自己的妹妹容妃(和卓氏)送给乾隆,以表忠心。至此,容妃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
容妃在宫内,很受乾隆皇帝宠爱。她从遥远的北疆而来,在京城生活必然会有水土不服,且中原的语言以及生活习惯都与维吾尔族相差甚大。
乾隆自然考虑到了这些,为了能够使得容妃适应宫廷生活,他特意请了一个回部的厨师,让容妃能够每时每刻吃到家乡的食物。同时,在每年的回部上贡中,乾隆总会优先让容妃品尝,瓜果也会多分一些。每到宫廷典礼,需要设立宴席的时候,宫内都会特别安排一些回部菜肴,如羊肉、手抓饭,这些饭菜为容妃准备的。
容妃27岁入宫,55岁离世,生活还算富足。在她去世之后,乾隆为了让宫里的人时常思念她,将容妃几十年里所用过的物品,分发给各位嫔妃、公主、格格以及娘家人。
乾隆后宫妃子众多,其中,有一个维吾尔族的妃子也算不上惊奇。其外,纳和卓氏为妃,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考虑,应该与当时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有关。乾隆将出自少数民族的和卓氏纳入妃子,可以无形中与北疆地区达成一种联姻。其次,还能通过容妃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使得当地百姓对清朝态度转变,有利用民族团结,加强清朝对北疆地区的控制。
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内,却引起了一批骚人墨客的极大兴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编造出一个“香妃”的故事。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
《清史稿》后妃传有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诗词、戏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编造的,但是,发展到排除史实、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有问题了。
参考资料:
『《西疆杂述诗》、《清史稿》、《香妃的身世之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